浅谈《军事纪实》栏目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2021-03-15 19:05周奕含
锦绣·下旬刊 2021年9期

周奕含

摘要:本文以《軍事纪实》栏目为对象,以《新川藏线传奇》为具体研究案例,从系列纪录片简介、坚持故事化的叙事理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浅谈《军事纪实》栏目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从而对《军事纪实》栏目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借鉴意义。

关键词:军事纪实;新川藏线传奇;故事化创作

《军事纪实》是中央七台推出的一档故事化纪录片栏目,注重呈现军事第一现场,探索新闻背后的故事。确立“直立军事现场,披露精彩内幕,展现魅力人物,解读用兵方略”的选题方向,同时把目光穿越人民军队的历史深层,把视野扩展到国际军事舞台,力图实现“揭秘历史,记录今天,关注未来”的创作追求。这样的定位诉求则要求栏目为观众奉献的每一个军事人物,都应具备真实生动、充满悬念的故事特点,引领观众走进的每一个事件现场,都必须层层揭开面纱,探寻事实真相,呈现军事现场的第一独特魅力。

下面,笔者将将从系列纪录片简介、坚持故事化的叙事理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三个方面对《军事纪实》栏目在2010年播出的十集系列纪录片《新川藏线传奇》进行分析,浅谈《军事纪实》栏目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

1.《新川藏线传奇》系列纪录片简介

2010年10月4日起至10月15日,《军事纪实》栏目推出10集系列记录片《新川藏线传奇》,献礼国庆。2010年3月,在玉兰花开的时候,《军事纪实》栏目集中精兵强将分三组,跟随川藏兵站部汽车兵,踏上川藏线南线,开始了漫长的拍摄之旅。这是多年之后军事节目再一次大规模拍摄川藏线。在14天的时间里,记者用镜头全程记录了川藏线汽车兵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拍摄了沿途壮美的自然风景及独特的风土人情。

十集纪录片名分别为《雅安到二郎山》《从泸定到新都桥》《从新都桥到巴塘》《做客巴塘》《从竹卡到邦达》《竹卡到邦达》《海拔最高的邦达兵站》《从邦达到然乌》《从然乌到波密》《从波密到林芝》。从片名的设置来看,我们不难发现除却8集的沿途行军外,还有2集有关当地人文风情的故事。这是《军事纪实》栏目组在创作系列纪录片中最具特色的表现有法之一。全片于2010年10月4日20:03——20:33(除却广告时间,每集片长为23分钟)在中央七台首播,次日分两段,即07:35分—08:05分和16:34分—17:04分重播。平均收视率达0.83,单集最高收视率达1.29。在黄金时段播出这样带有军事性质的纪录片,并获得如此高的收视率,从某个方面来说,这部纪录片的创作是成功的。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创作才能带来这样的收视率。下面笔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一一进行具体分析。

2.坚持故事化的叙事理念

《军事纪实》是一个纯粹靠讲故事支撑的军事纪录片栏目,“选故事”是栏目铁定的选题原则,“讲故事”是栏目强调的创作理念。而故事化的叙事理念,也体现在实际的创作中,主要是把握三个元素:悬念切入点、故事框架和戏剧元素。

2.1悬念切入点

一个每集只有23分钟的纪录片,要想完整地讲述一个故事并且还有设置悬念切入点其实很难。所以在《新川藏线传奇》中的系列纪录片中,创作者巧妙地选择了以预告的形式来设置悬念切入点。

在第三集《从新都桥到巴塘》的最后3分钟,栏目组在它的文案内设置出了这样的一段话“驶出最后一个隧道,就进入了巴塘县境内。而就在车队进入巴塘县城的必经之路上,几位当地的藏族群众早早便在那里迎接车队。而组织这次迎接仪式的人,何跃斌连长十分熟悉,他便是川藏兵站部的老朋友——巴塘县公安局副局长布洛。”随后便再无文字配音,画面直接定格了在布洛的简短讲话上。之后便是结束语“请明天同一时间继续收看第四集《做客巴塘》”。这样的悬念设置虽然没有写一个为什么,但是却在观众心目中抛下了很多个为什么。为什么要迎接?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故事?这应该每个人看完这段结束后最为直观的反应,从而在观众的不自觉间增加了观众对节目的期待。当然,这种悬念只是一种心理期待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毕竟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悬念才是节目表达的核心所在,而悬念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

2.2故事框架

故事框架就是一个节目要构建讲故事的完整平台。节目无论是“人”或“事”都要有故事。故事化叙事使传播行为更感性化、情感化,而这无疑要求在创作中要设置几条故事线。

以《新川藏线传奇》第四集做客巴塘为例,首先交代了行军部队今日在巴塘休整一天,然后利用平行蒙太奇交代布洛今天要做的事。然后以谈话的方式回忆当年川藏兵救他一命的故事回答第三集的疑问,再用闪回的方式跳到另一个援藏兵与当地藏族姑娘结成美好姻缘的故事。最后以川藏兵、布洛、援藏兵三大故事主线在援藏兵做客联谊作为高潮结束,将几个主线汇聚成一个点。在强调故事的同时,追求更多的叙事空间。躲开平庸的叙事点,截取最具爆发点的瞬间进行扩大。同时也注意了故事的进入方式和叙事流程。

2.3戏剧元素

其实就是要有冲突,要把节目的故事冲突在合理的前提下设置到最大化。在第七集《海拔最高的邦达兵站》中,在面对几近半年大雪封山无人问津的恶劣的兵站生活环境后,指导员杨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仍表示不忘初心。但在谈及自己家中的妻儿时,这个不怕孤寂不怕封山的七尺男儿却在镜头前留下了泪水。国与家并不能时时刻刻都两全。在一定的时空内,通过一个简单的采访表现了一个相对完整和连续的矛盾冲突过程,因果关系、开端、发展、高潮都有较好的关照。而这种戏剧化叙事,也已成为当今纪录片的一个重要特性。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存在的问题

《军事纪实》由于采取的是纯纪实性的拍摄,所以受客观事件的发展以及现场条件限制较多。往往总是在事件开头时,节目显得轰轰烈烈,越往后越显得拖沓。如在《新川藏线传奇》的拍摄中,按照编辑部开始的主观愿望设计,预想的是这一路上遭遇的各种天灾(如雪崩、泥石流、暗冰)人祸(翻车),川藏兵走完2000公里川藏线须得“过五关斩六将”,肯定会生产出很多吸引观众的“悬念”,构成一定的“戏剧效果”。但不知一直的雪崩、泥石流、翻车,不断单调地重复出现,已经引发了观众的审美疲劳,把系列片带入了一个“弃之可惜,续之拖沓”的尴尬境地,使纪录片失去了那种耐人寻味的感觉,从而导致了后期收视率的直接下滑。

3.2建议

针对上述产生的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在改进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加大对资源的分类投入。目前央视军事节目在纪录片栏目的投入较少,缺乏分类投入意识。如果对《军事纪实》栏目纪录片进行进一步地细化,分为“新闻类”、“人物类”、“回顾类”等倾向不同的纪录片栏目,在现场力量的要求上也就会有所不同。如此一来,可以有效避免在系列纪录片上由于后劲不足而带来的重复单调和拖沓,从而更加栏目的故事性与戏剧效果,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

(2)自身资源的整合。编辑部和摄制组之间必须要有良好的配合沟通,要有一种全局意识,就是这个选题要拍什么,怎样拍。

这些都是二者必须要沟通交流的问题。若是沟通不足,素材不足,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前方摄制组见啥拍啥、走马观花的现象。而后方制作因拍摄素材和主题的不相匹配,也无法剪辑出预计的纪录片,从而使其流于形式。在系列纪录片中更是如此,因为心中毫无章法,只能达到“量”的要求,而不能达到“质”的要求,从而造成观众审美疲劳,使收视率下滑。

在电视节目形式日新月异的今天,《军事纪实》栏目的创作者们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层出不穷的节目形态和手法给《军事纪实》栏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另一方面,如何从中吸收营养使《军事纪实》在军事节目和纪录片节目中各占有一席之地,使其得到良性发展仍旧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希望笔者的这一点拙见能够抛砖引玉,引出更多有益于节目发展的相关探讨。

参考文献

[1]军事纪实官网.栏目定位.http://cctv.cntv.cn/lm/junshijishi/index.shtml

[2]魏纪奎.故事化纪录片的有益尝试——《军事纪实》栏目创作漫谈[J]. 电视研究.2007(05).

[3]魏纪奎.军事纪实的发展生存之道[J].中国电视(纪录).2009(03).

[4].徐海鹰.军事纪实栏目跟踪热点的实践探索[J] 现代传播.2010(12).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