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创新力度的路径

2021-03-15 04:49何静
锦绣·下旬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文化馆创新

何静

摘要:新形势发展背景下,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能力有助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可以使基层群众的生活更加地丰富多彩,有助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对我国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很大的推动。但是目前我国的基层群众活动在进行的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创新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笔者对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创新力度的办法进行探究,说一说我的看法。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文化馆;创新;策略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人们对精神领域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在新的形势下,文化馆作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展开的重要场所,给广大的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娱生活,对文化教育活动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在实际的过程中,如何展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如何更好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内涵,如何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创新等问题受到文化馆的高度重视,近些年来,相关的从业人员对群众文化活动作出了相关的研究,因此笔者以东莞文化馆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例,分析如何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创新能力,说一说我的看法。

一、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展开的重要性

(一)丰富基层群众的业余生活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就是基层人民群众,目的是通过文化的传播和宣扬,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逐步提高基层群众的精神质量。现如今,社会发展节奏越来越快,不论是老人还是中青年,他们面临着很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业余生活的展开能够让他们在强大的压力下得到片刻的放松,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良好的调整,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态上,对基层群众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二)有利于维持社会良好秩序

通过业余活动的展开,可以丰富群众的生活,陶冶群众的情操,提高群众的素质,增强群众对城市的归属感。因此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展开有利于维护社会良好的秩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追求“以人为本”的社会理念,对群众展开精神文明建设。

(三)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

基层文化的建设是为民服务,基层群众在参与基层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能够在文化活动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还能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

(四)实现我国文化领域的大繁荣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展开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品质,而且还可以让人民群众掌握一项文化技能,使他们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现如今我国的基层文化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形式,比如诗词歌赋活动展开、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等,还有适合中青年发展的新兴文化,比如小品、少儿舞蹈、杂技、交响乐等。通过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展开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促进了我国文化领域的大繁荣[2]。

二、优化群众文化活动的创新策略

(一)建立现代化的文化理念

开展现代化的群众文化活动是提高活动策划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以东莞文化馆为例,2016年,东莞市文化馆由原来的南城迁到了市民艺术中心,新馆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标准建设配备了东莞非遗展览馆、星剧场。现代化的文化馆建设离不开现代化的文化设施建设,这也是充分发挥基础性功能的关键之处。新馆建立以后,东莞市文化馆开展了“3+8”功能区域,形成了文化馆、东莞非遗展览馆、星剧场、演艺区、数字体验区、创作区、活动区、服务区等八大功能区域,极大地提高了文化馆的文化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对各个区域进行规划和整合,充分地发挥各区域的文化功能[3]。

(二)强调地方特色,坚持百花齐放

鲁迅先生说过,“只有本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但是随着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对我国的文化传播进行了冲击,特别是我国的本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也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发展和继承的瓶颈,这也显示出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要性。而发展本民族、本土文化成为了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方向,只有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才能够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而在发展当地的文化特色时就更显示出基础群众活动展开的重要性。因此文娱活动的展开要贴合群众的生活实际,保持地方特色,从而使活动更加的多样化。东莞文化馆不仅发扬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而且还打造了自己本馆的品牌文化,极大地提高了文化馆的文化和服务档次。据了解,东莞文化館高度整合了各种形式的文娱活动,多达40几种,比如东莞文化四季、东莞文化年历、市民艺术大学堂、云赏非遗、群众文艺精品赛事、文化志愿服务、爱心文化馆、家庭美育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受到了全市人民的一致好评,同时还整合了原有的东莞文化惠民工程,推出了“学、演、展、诵、谈”5大互动性比较强的活动,比如名家讲堂、蒲剧场等品牌活动受到了市民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拉近了市民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沙湾往事》、《魂牵珠玑巷》成为了文华大奖的顶级剧目。东莞文化馆还向各乡镇推送文化服务,以优秀院团为中心,开展话剧类、舞蹈类、歌舞类、杂技类等舞台艺术形式的活动,文化馆希望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够欣赏到高质量、搞艺术形式的文化节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文化惠民向‘文化雅民转变[4]。

(三)引入数字化技术,满足群众需求

引入数字化需求能够很大的提高文化馆服务效能,这也是文化馆活动展开的重要目的。2017年6月1日,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文化莞家”正式启用,并全面地向市民免费开放,“文化莞家”深度融合文化馆服务职能与数字服务平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是多种多样,文化惠民永无止境。一是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引进,需要不断整合了基础文化资源,并有效地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二是要加强文化科技的融合,建立数字资源库,数字体验中心,中央网络课堂等互联互通的数字化服务新模式,并注重线上线下的推广,着力开发建设。东莞市文化馆关于馆内所有的服务信息、活动签名以及相关的艺术欣赏都可以实现线上操作,并且群众能够在线上对活动质量进行评论,还可以实现对市民的跟踪服务,对群众所需的信息进行无缝对接,使文化馆的活动和服务更加的具备灵活性和创意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化馆的服务效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了群众的需要。东莞市文化馆还整理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东莞文化网络电视。东莞市民通过不同的终端,享用数字资源、参与直播互动,领略东莞文化魅力,参与全民艺术普及。

数字文化馆线下实体“文化莞家·艺塾云”主要分布在市文化馆二楼,在不同的功能教室里,市民可以感受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亲身体验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魅力。在“時光记忆”中,普及型的艺术学习课程通过触碰就能完成,市民通过触摸一体机就能学习摄影的基础知识,能够了解单反相机的功能,在“四方当代”中,市民可以领略当代艺术品的魅力,在“墨香书扬”体验在电子显示屏上练习书法,这充分地融入了东莞本土特色文化、互动全息科技、幻影艺术的科技创意空间,“六一”儿童节还举办了高科技的亲子主题活动,启动“画鱼上屏”互动环节让小朋友们手舞足蹈,另外还有儿童绘画AR互动体验活动,让孩子们亲身的体验科技的力量[5]。

(四)提高品质大众化服务

东莞常住人口约850万人,户籍人口约250万人,因此约有600万人口属于外来人口,如何做好这些外来务工人口的文化服务一直是业界和相关人士备受关注的问题。而东莞文化馆在这一方面也有自己的“准备”,始终给全市市民最优的文化和服务,不断地在服务和策划上进行改进。东莞文化馆还重视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比如“东莞市文化志愿者协会”就设在东莞文化馆内,目前已经建立一支实力超群的志愿者队伍,并打造了“文化志愿者者大舞台”、“文志爱心公益行”等文化服务品牌。而且在这些团队中的社会力量正在逐步的扩大,成为了东莞文化馆的中坚力量,成为城市文化公共服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化馆还为残障人士进行了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并联合了东莞残联、东莞市天柱慈善协会等多家自闭症相关的帮扶机构,共同成立了“东莞星星联盟”,另外还成立了盲人电影院--东莞市文化馆“心目影院”,通过听电影、将电影的方式保障残障人士的文化权益。

结语

国家的健康发展不仅仅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建设,人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同等的重要。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的经济正在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也在日益的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日益的增加,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而文化馆作为基础群众文化活动的执行者和组织者,有责任和义务改善人们的精神生活,因此文化馆应该加大对基础群众文化活动的研究,运用一些先进的理论基础,来更好的展开基础群众文化活动,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展开基础群众文化的创造力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一是建立现代化的文化理念,二是要充分挖掘本地文化特色,坚持百花齐放,三是引进数字化技术,让高科技进入我市民的日常生活,四是提高大众化服务品质,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对相关的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阳丹.浅谈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创新力度[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0):10+12.

[2]李丽.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创新力度[J].大众文艺,2016(19):1.

[3]刘宗卫.探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创新力度[J].农家参谋,2020(08):250.

[4]印婷婷.新形势下文化馆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策略分析[J].大众文艺,2020(15):7-8.

[5]王宜.文化馆在新形势下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几点做法[J].黄河之声,2019(10):141.

(东莞市文化馆 广东 东莞 523000)

猜你喜欢
基层群众文化文化馆创新
作品赏析(6)
太阳第一家
作品赏析(6)
作品赏析(2)
关于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
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
浅论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
新时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