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的策略探讨

2021-03-16 01:26万小香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结合生活策略探讨道德与法治

万小香

摘 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之中,组织实践活动的教育方法同样是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推动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教学方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将实践性教学策略与课堂进行有效的结合,引导学生主动的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对于学生的公共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对于互联网技术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进行各种教学场景的合理创设。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结合生活;策略探讨

分类号:G711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之中,许多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过于关注空洞的理论性知识传输,而使得小学生在课堂之中所学习内容完全脱离生活实际,这种只局限于课本内容的道德与法治理论性教学,必然让学生在学习之中失去了学习基础,更难以产生直观性理解,影响了教学效果。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开展,对于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而思想道德教师通过对学生实践性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忽视学情,课堂氛围枯燥。

在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部分教师忽视小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实际学习状态,只一味地通过简单说教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课堂氛围枯燥乏味,使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流于表面;部分教师疏于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不注重优化设计教学方法,难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脱离生活,教学失真。

当前,很多教师忽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无法捕捉有益的生活素材和学生生活情态,缺乏对学生生活和情感的深度关注,常停留于浅层吟诵或知识讲授的层面,导致教学失去本真。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已经习惯于“灌输式”教学,无法有效发挥生活化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无法使学生体味到真实的文化教育内涵。

3.学生在道德和法治课程中的教学主体性难以得到充分地发挥。

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思想无法及时的扭转,在教学的过程中,依然习惯性的占据课堂的主导位置,以自己的主观想法制定教学方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致使学生在道德和法治课程中的教学主体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地失去质疑的兴趣,思维逐渐固化,在面对道德与法治问题时仅能按照教师所给的模板答题,一旦题目中出现灵活的变化,学生将无法找到正确的答题思路,出现手足无措的情况,致使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综合学习水平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4.缺乏专业的德育教师。

在有些小学学校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任务是由其他科目教师承担的,学校并不重视道德与法治科目的教学。由于其他科目教师只接受过其科目的专业培训,没有接受过道德与法治的专业培训,很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学科教学。还有学校在课时设计上,直接删除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时,把节约下来的课时让给主要学科。在这些外因的影响下,极大限制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回归的有效策略

1.让学生主动观察生活,认识生活。

在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程中,生活和实践密不可分,生活就是小学生实践的一部分,“教育的根本就是在于生活之变”,这是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大体意思就是说让学生在生活的变化实践中,去领会教育的本质。所谓的“实践出真知”。在小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生活上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只有让小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道德与法治的社会实践当中来,让小学生自主地发展生活、認识生活、体验生活,才能够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在课堂上将实践性的教学模式应用到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来。例如,在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的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安全护我成长的课题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就可以让学生布置课外实践的作业,让小学生在家长的培养下自主地观察生活的安全知识的特征。小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公交汽车、坐电梯、户外运动等方式,来仔细地观察询问这些存在于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了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加强了小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小学生应该重视起自身的生命安全,热爱生命。

2.渗透传统文化,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教育占比较重,因为不能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就会导致“问题学生”产生,学生长期纠结在很多难题当中,很容易形成偏执的性格,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现如今教育的顶级问题都是围绕孩子的,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就是不变的矛盾体,很多学生成长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下,所以承受的压力较大。作为家长一方面希望孩子精通琴棋书画,一方面希望孩子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学生们几乎是全年无休,甚至睡觉时间都被严重压缩,不断奔波于各种辅导班之间。但是孩子们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比较贪玩,这并不符合家长的期望,且会受到家长的束缚,以至于学生的叛逆心理和厌学心理逐渐养成。教师若是对这种心理需求没有予以高度重视,将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较大意义,如儒家思想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不器”等,均可以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因此,家长要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其形成健康的品格。

3.开展小组学习,活跃气氛。

传统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教师把控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节奏,学生完全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不同学生看待事情的角度、对知识理解的深浅都不一样。为了更好地照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分为几人一组的形式,学生在组内自由地发表意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完善自身的不足,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借鉴,培养协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在分组时教师注意按照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有机分配,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又可以真正有所收获。在教学《我的好习惯》时,教师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由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好习惯。当一个学生在表述的时候,组内其他学生注意聆听,并认真做好记录。每个人表述完成后,其他学生要对表述的“好习惯”进行评价。最后汇总组内所讨论过的“好习惯”,每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教师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整个教学气氛十分活跃。

4.组织学生自主探讨,激发课堂活力。

道德与法治课堂一直以来都被学生看做是一门枯燥且乏味的学科,学生在上道德与法治课时对于课程本身并不重视,甚至有些同学把道德与法治课程看作是其他文化课之余的休息的课程。诚然,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学的内容比较贴近生活,更加好理解,但是抱着轻慢的态度上道德与法治课,难免会降低课堂效率,学生也没有办法在课堂之中获得学习的成果。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转变教学思维,更多地组织学生自主探讨,激发课堂活力,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道德法治课堂的严肃性与重要性。教师可以以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自主探讨,例如,在遇到某一社会问题时,首先用学生自主探讨的方式引入,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上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一来,不仅学生充分参与到了课堂之中,教师更能够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教师可以在课中组织学生对于问题进行探讨,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充分的思辨,在小组内讨论的基础上与其他组的同学展开辩论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这样也能让各种思维在课堂上不断地碰撞,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开展。

5.组织自然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自然情愫。

在新课标的目标设定中,明确提到“热爱自然”,特别是呼吁学生要“亲近自然,喜欢在自然界中自由活动,充分体味大自然的魅力”。这条规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相关课程,养成热爱自然的行为习惯,形成与之配套的道德认知。基于这条规定目的的实现,部分教师把课堂中范围局限在教室内,借助文字、图片及相关的视频、音频资料,展示外界的自然风光及各地的生物风姿,虽然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却仍然没有克服学生在形象思维方面的不足。对此,更为有效的策略是教师走下三尺讲台,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到真正的田野中、大山里、花海内、土地上,近距离地拥抱自然,收获新知,升华情愫。例如,在讲解《大自然,谢谢您》的时候,和传统的说教式模式相比,组织独具特色的亲子社会活动效果更好一些。比如可以考虑带着学生去附近的森林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等相关景点,组织秋游春秋等相关活动。部分小学生过去可能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他们的兴致往往特别高涨。当学生大自然的美景,难免心生热爱之情,在这种热爱中他们也无形中收获了关于大自然相关知识,教师也收获了教学显着提升的效果。

6.进行角色扮演,提升综合素质。

小学生天生具有强烈的表演欲,通过体验式教学,利用角色扮演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可以针对教学内容,通过重现生活场景、角色扮演的方式,深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例如,在进行“少给父母添麻烦”这一课堂教学时,在家校合作的方式下开展了角色扮演式教学。即要求周末父母与孩子互换角色,并要求父母私下做好一项任务,即将孩子平时在家不好的表现,通过角色互换,家长要照样表现出来,如总玩手机、挑食、乱扔学习用具、不收拾自己的房间、做事磨磨蹭蹭等等,让孩子们体验一下平时自己给父母制造的麻烦,同时想办法去解决。通过一天角色互换,同学们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与不易,同时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缺点,从而促使他们好好反省,并立志做一名让父母省心的懂事的好孩子。

7.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环境,把生活带进课堂。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有较多以实际生活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小学生日常生活为载体,帮助学生在生活化学习中发挥自己的特点。而且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切身体会到,生活就是一幅幅平凡的画面,而且这些平凡的画面更能带动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走进课堂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生活化教学情感体验。故此,小学德育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改变,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從学生身边的环境进行引导,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例如,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家各户都有了私家车,马路上车辆也随之越来越多,小学安全教育也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平安回家》一课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回家时注意公路上车辆的来往、知道遵循交通规则来保障自身安全,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联系生活的课堂活动:在教学课程开始的前一天,让学生记住回家路上遇到的交通标志,然后通过简笔画的方式画出来,可以让家长帮助拍照整理。然后,第二天把画出来的交通标志裁剪下来,在课堂上拿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利用学生每天上下学的生活环境进行引导,在课堂交流的形式下活跃课堂气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感,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8.和谐共处,设置实践作业。

教师在设置课堂作业上,尽量以实践为主,这样的话可以方便他们理解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之际,能够在生活中,锻炼他们对知识的运用情况,设置实践作业需要和家长相互配合,让家长也了解学生在发展阶段需要养成何种习惯,拥有怎样的思想,因为家长与孩子是关系最紧密的,自家孩子在生活中的状态,家长也是最容易看到的,教师可以和家长相互配合,共同创建一个聊天群,在群里讲,一些时间作业以公告的形式分发下去,让家长和孩子都能了解时间作业的内容是什么,等到他们了解之后再和家长一起监督孩子们在生活中的发展,通过他们的行为以及作业展示来确定他们是否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在实践过程中是否树立了正确的思想,只有他们树立良好的思想才能够拥有正确的行为,在实际生活也能够完美诠释课程内容,真正做到立德树人的核心根本原则,这对于他们在人生这条路的发展时期到了重要作用的。关键是通过和家长配合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也会逐渐变得紧密,对于培养学生思想行为发展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培养下,也会越走越远拥有坚实的能力发展。

你、结语

道德与法治不仅仅是一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课程,而且更是健全学生人格和提高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的重要工具。教师作为知识的重要传播者,想要达到促进学生朝正确方向发展的目的,其中有效的教学手段就包括将课程与生活有机结合。将生活融入课堂,实现抽象知识具体化的,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增强学生对法治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 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渗透[J].考试周刊,2019(44):123.

[2]林仁玉.浅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应用[J].新课程(上旬刊),2019(4):72.

[3]赖其煊.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现代教学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36-37.

3522501908254

猜你喜欢
结合生活策略探讨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论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高中物理课堂提问教学策略思考
档案数字化管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学数学,重应用
立足生本,让欣赏课堂奏响美妙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