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侗族干栏式簇群民居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2021-03-16 12:48石欣蕾
大众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侗族民居广西

石欣蕾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一、侗族干栏式建筑发展演变

干栏式建筑是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是我国最具有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之一。

早在远古时期,原始人类为了摆脱狩猎与采集,劳动需要定居,加上人口繁衍,有血缘关系的人们就会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群体的生活模式。这就形成了最早的干栏式建筑。其中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镇人居住的就是最早的干栏式木构架建筑。由于南方地区气候较为炎热,雨水充足,湿度大,林木资源丰富,盛产凤尾竹。干栏式建筑以竹、木为主要的建筑材料,主要以两层建筑为主,底层为架空层,用数十根木柱支撑楼上的重量, 四周不设墙,主要用来养牲畜或者堆放谷物及杂物等。上层由木柱支撑在空中,主要以居住空间为主。这样的设计,即可以防潮、防震,也可以防野兽,可谓是一举夺得。但最早的干栏式建筑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如今其原型已经坦然无存。现在的干栏式建筑主要流行于广西侗族居住的比较偏远的地区--三江县、龙胜县和融水县。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原始的居住生活方式正在悄然改变,饲养牲畜的传统农业不再是村民的唯一选择。除了农业之外,村民也会发展手工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单一的居住空间开始向“商业+旅游+居住”模式转变。一些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将架空层空间改造成商用空间,用于经营商铺或者餐饮空间,甚至将整栋民居改为旅游民宿。

除了功能布局的演变,在材料上也开始倾向于使用现代建筑材料。传统的广西干栏式民居由于当地盛产杉木,其主要材料就是以杉木建造,结构方式不使用一钉一卯,而是使用中国传统结构--榫卯,就可以使得建筑牢固无比,还可以起到一定的防震作用,体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和智慧。

到了近代,侗族村寨与外界的交流加强,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新材料、新技术的出现,干栏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受到的限制因素减少,再加上侗族人民审美也有所改变,村寨中的建筑逐渐加入了钢筋混凝土、水泥、玻璃、瓷砖等现代建筑材料。

二、侗族干栏式建筑民居现状分析

(一)保护意识衰弱,民居建筑出现危机

传统民居最主要的优点就是给人以一种原生态、接地气的感觉,随着信息科技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条件都改变着人们的习惯:现代电器取代了原始炊具,手工业、服务业逐渐与传统农业并存等。正是因为这些变化,传统的木构建筑也随着人们的思想转化而开始改变,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要求。再加上科学技术的提升、交通方式的便利、就业渠道的拓宽,年轻的侗族村民多会走出乡村,但他们少有会把家乡的传统建筑文化带出去,从而导致传承人年龄段分布不均。当地村民也会多少受到外界现代居住、生活环境的影响,对居住的独立性、私密性和舒适性有所要求而开始搭建平房、楼房,废弃传统民居,将人畜进行分隔,完全摈弃“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的方式,村民的保护意识逐渐衰弱,民居建筑出现危机。

(二)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不健全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传统民居是地理环境的烙印,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传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基础设施建设是传统民居重要的物质条件,它的完善程度是衡量民居保护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志之一。干栏式建筑民居主要分布在广西、湘西、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发展较为缓慢,生活品质不高,像三江县、龙胜县和融水县这样的乡镇都缺乏较为统一的整理制度和基础建设,闲置的民居建筑不在少数,毫无规划的随意搭建现象较为普遍,乡村景观规划也有待提高。除了几个比较有名的侗寨以外,广西还有很多的保留完好的传统干栏式建筑簇群,但它们并未受到学术界与社会的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研究都相对空白,还处于比较原始落后的状态。其次居住内的环境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和风险,干栏建筑主体承重均为木材,而木材总免不了虫蛀、腐朽的困扰。再者,木构建筑不防火,冬天因各种原因导致房子起火的案例,不在少数。

(三)室内布局陈旧,卫生问题堪忧

侗族干栏式建筑存在占地偏多,多为簇群式。虽然侗族的干栏式民居有很多的优点和可取之处,布局讲究“人畜两旺”,且含有极高的工艺含量,但民居建筑使用标准低,卫生条件差,有的人畜共用,无卫生间;有的无窗,无厨房,还是传统火塘烧饭,取暖,照明,烟熏火燎,通风采光差等诸多问题。就算社会发展到现在,有的村民已经转变了“上层主人,下层养畜”的传统方式,对居住条件、卫生安全有所要求。但村民的整体生活条件和接触外界的空间还是相对较少,就算对使用空间进行了改造,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室内光线与通风不理想、功能空间规划无章或饲养牲畜的地方与居住地未能完全隔离等问题。特别是卫生问题,在侗族民居中,卫生条件往往较差,生活垃圾和污水没有固定处理的位置。有的村落还会有难闻的气味,长此以往对乡里的影响就更加不堪设想了。再者,人和牲畜长期居住的情况下,牲畜的粪便不能及时处理,在春秋多发疾病传染的高峰期,常会出现人和牲畜共患疾病的现象,对人、牲畜的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威胁。

(四)防火、隔音效果差,私密空间保护难

因广西侗寨的特点以干栏式簇群建筑为主,又依山而建,传统民居通道窄,楼房陈旧,谷物粮仓多,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民居起火。2019年在龙胜县发生的大型火灾还历历在目,可见木构建筑的不防火性导致的危险系数相当大。

其次是隔音密闭效果差、私密空间的保护较难。相比于水泥砖房,木质建筑结实耐用的程度较弱分别占总数的60%和28%,由此可见吊脚木楼相比于现代建筑的缺点还是显而易见的。

三、广西侗族干栏式民居传承与创新路径

(一)利用高等院校推动传承与创新

要想推动广西侗族干栏式建筑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必须重视教育,传承人才培养,把传统文化从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保护传统非遗,每个人都应该肩负重任。特别是广西院校的教育,可以将保护传统文化、传承技艺、振兴乡村建设等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逐步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通过理论传授+实践调研的方法,完整地将侗族木构建筑制造的技艺性、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以及振兴乡村建设的迫切性传授于当代的大学生,使优秀的建筑文化传播后继有人,为工艺技术传承储备人才,让技能从民间自由传承转为专业化教育。

同时,高校可以成立特色博物馆,馆内可展示侗族特色建筑文化、建筑结构、建筑形态。还可以发挥各专业优势,特别是艺术类专业,教师可以通过教学传播文化思想,课程作业可让学生根据主题设计具有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或者设计改造乡村景观等,还可以让学生亲手制作干栏式建筑模型,将传统的榫卯技艺和建筑之美巧妙地融入教学课堂中。文创产品可通过不同渠道的推广,将这些产品应用于大众的生活中,让更多的人关注、关心、关切非物质文化在当代社会中传承的重要性。

高校还可以聘请对传统建筑研究颇深的教授、专家前来学校传授知识,夯实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进一步提升师生对民族文化和传统建筑传承意识。

(二)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

对于传统的干栏式民居建筑的传承与发展创新,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需要握住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建筑材料方面干栏式民居已逐步在向砖木结构及钢混结构转化,但受居住形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其木构建筑会长期传承与发展下去。而建筑表面的材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风化或剥落损坏,这就要采取相应的维修手段进行保护和复原,在保护的基础上优化开发,加强传统民居的实用性和防火、隔音的效果,提高传统民居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创新发展干栏式民居既要保留当地传统的建筑风味,还要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宜居性的,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三)民居优化再设计

以原建筑形态为基本,结合广西侗族居民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展开改造计划。围绕“传承”和“创新”,保证在对传统文化继承传递的基础上,又同现代居住形态相结合,提高居住的文化底蕴。全面打造新的侗族村落的民族文化形象。

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天人合一的时空意识继承下去,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继承下去。创新发展需要“取其精华”,传统的干栏式建筑民居第一层为架空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可以将此空间改造成手工作坊、商铺、或民宿等,从而提升居民就业,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建设。除了改造成商业空间外,做住宿空间也可以改造成现在人们习惯的居住形式,将架空层空间运用现代材质围合起来,做封闭空间或大量使用透明材质,将其改造成“阳光餐厅”、开放厨房或娱乐空间等,这样做既充分了架空层空间,也扩宽了楼上的使用面积。第二层在传统形式当中属于“前堂后屋”,其改造形式可结合现代居住空间的设计要点进行私密性、舒适性、风格性改造,将传统与现代进行碰撞。部分民居也有三层空间,这层空间一般是起到储存粮食和晾晒谷物的作用,现在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可以将这儿的谷仓取消,也做成卧室空间或休闲娱乐空间。这样,就比原先的格局多出几倍的房间,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

(四)线上+线下模式推广旅游产业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民宿被重点列为乡村旅游建设的对象之一。推广旅游住宿是紧跟国家扶持乡村旅游政策及精准扶贫战略的步伐,是打造广西乡村旅游扶贫新路径。通过统一改造完善闲置建筑民居,利用“线上+线下”的推广模式探索其具体策略,传承特色侗族民居建筑,刺激民宿旅游业消费,发展“吃、住、行、玩、购”产业联盟,打造广西乡村旅游扶贫新路径。

猜你喜欢
侗族民居广西
广西贵港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广西戏曲》
民居摄影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