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域下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特征、情境与选择

2021-03-17 21:18程丹丹葛新斌
基础教育参考 2021年9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现代化

程丹丹 葛新斌

[摘   要]从现代化视域出发,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体现为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其终极指向是人的现代化。作为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我国在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中面临着跨越式发展下的追赶取向、转型过程中的错位现象和后来者定位下的模仿陷阱等现实境况。为确保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不仅应更新发展理念,明确多样化发展本身的复杂性,还应创新政策举措,提升教育传统与多样化发展要求之间的适应性。同时,还需进一步加强比较研究,以增强对他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经验的甄别性。

[关键词]现代化;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纵使具有相对独立性,但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构成要素,教育现代化的全面展开仍旧寓于社会现代化的整体进程之中。从20世纪90年代的办学体制与教育结构调整,至2010年以来的培养模式和育人方式改革,“多样化”这一发展主线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演进谱系中愈益彰显。当前,“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已经正式上升至国家规划高度,表征着新时代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未来发展的宏观路向。那么,在现代化视域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意涵究竟为何?结合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面临着何种发展情形?在今后的推进过程中,应作出何种选择?本文欲立足现代化理论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情境,对上述问题作出初步思考与探索。

一、现代化理论视域下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作为发展理论的一个分支,现代化研究滥觞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世界,而后大致经历了经典现代化、后现代化和新现代化三个发展阶段,其理论关注点主要聚焦于发展中国家的未来发展路向问题。一般而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可涵括于现代化理论之中,以下着重从教育与社会现代化关系的角度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基本特征予以剖析。

1.以人的现代化为终极指向

在发展定位上,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终极目标指向是人的现代化。概括而言,现代化是指一种由传统社会向現代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然而,究竟何谓“现代社会”以及如何走向现代社会,不同时期的研究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起初,经典现代化理论以西方社会为摹本,将工业社会设定为现代化发展的理想形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工业社会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渐显现,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也纷纷呈现出一系列超越工业社会的发展特征。在后现代化和新现代化的理论推动下,现代社会的发展观经历了“从经济方面到社会方面再到人的方面”[1]的历史演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的现代化在现代化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逐渐得到各国研究者的普遍认同。英克尔斯和史密斯指出:“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因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2]”就此而论,一方面,作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手段,教育理应与社会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作为培养人的专门活动,教育在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功能也主要体现为推动人的现代化。鉴于此,在现代化理论视域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应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终极目的。

2.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性质判定上,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体现为现代教育的客观要求。随着人才的重要作用被逐渐认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也被推崇至无以复加的地步。从终极意义上讲,教育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确实具有统一的发展目标,两者之间相互协调。但在现实的具体活动中,教育其实不过是社会整体结构中的一个外围装置而已。“社会各主要方面达到较高的现代化程度是教育实现较高程度的全面现代化的先决条件。[3]”以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例,直至1944年《教育法》颁布,其全民性基础教育体系才得以真正建立起来,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建设进程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鉴于教育具有较强的外部依附性,其发展目标自然也会更多地体现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外部因素的发展水平和要求。其中,科学技术作为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对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蒸汽革命到电气革命,再到信息革命和智能革命,科技的每一次变革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应要求。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风起云涌,以个体个性化和综合化发展为追求的教育变革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普通高中多样化即体现为新一轮科技革命背景下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现代化进程中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中国情境

政策愿景“无论如何高明美妙,如果不能被整合进社会现实的利益和价值博弈结构中,最终都会成为水月镜花”[4]。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政策的落地实施离不开对我国教育现代化情境的具体分析,而这就需要结合我国和世界现代化的整体进程进行综合考察。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现代化研究的主要问题可以简要概括为:为达成现代化目标,某国采取何种发展方式,以及在此过程中如何处理与自身传统和他国经验的关系。据此,可以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中国情境做出如下分析。

1.跨越式发展下的追赶取向

在国家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赶超倾向。依据发展的起始时间和最初的启动因素进行判断,在现代化建设的全球进程中,我国属于典型的“后发外源型”国家[5]。除此之外,立足人类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世界现代化已经走过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第一次现代化,目前正处于从工业社会转向知识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征途之中。两次现代化过程前后相继,第一次现代化为第二次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和社会基础,第二次现代化则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继承与超越[6]。因此,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后来者,我国面临着跨越式发展的历史任务。具体表现为,我国不仅需要追赶先发国家已经达到的现代化阶段性目标,还要积极适应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趋向。面对强大的外部压力,“把西方国家一二百年经历的渐进发展过程压缩到几十年之间进行”[7]的优化赶超模式成为最优之选。在此背景下,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极易受到忽视,转而代之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追赶逻辑。具体到普通高中教育领域,在多样化发展政策出台之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即长期围绕“重点校”和“示范校”建设而展开,整体呈现出以效率价值取向和经济学话语规则为主导的政策逻辑[8]。即使在当前推行多样化发展之时,其也同时面临着普及攻坚的叠加任务,表现出明显的追赶取向。

2.转型过程中的错位现象

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存在与传统割裂的错位现象。后发外源型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明显的人为性质,多样化发展是由国家层面制定出台用以扭转普通高中同质化发展态势的一种方向性倡议[9]。这一异质性因素的引入,在实践领域引发了一系列错位现象。一是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价值错位。从深层次而言,高中多样化是教育公平观从同质公平向差异公平的深刻转型,意味着在平等前提下提供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适合个别差异的适切性教育[10]。但是,占据我国思想主流的儒家文化其实内蕴着平均主义的价值主张。《论语》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便是对这一价值理念的清晰表达。故此,多样化发展的个性化导向势必对我国深植的思想传统构成一定的挑战。二是与我国当前教育发展模式之间的路径错位。在强调“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的教育体制机制深化改革背景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对地方政府和普通高中学校的政策执行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然而,囿于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和政府主导型学校变革发展模式的长期影响,不仅地方政府的政策供给能力较为不足,学校自身的发展主动性也甚为薄弱。面对多样化发展任务,我国普通高中领域呈现出“承认—抵制”二元交互的复杂生态[11]。据此可见,多样化发展任务要求与我国现行教育发展模式之间仍然缺乏有效协调。

3.后来者定位下的模仿陷阱

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后来者,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很容易掉入“西方中心”的模仿陷阱。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纷纷将高中阶段教育的定位从“精英主义”转向“大众主义”,从而各国的培养目标、学校类型、课程结构等也逐渐走向多元。进入90年代,英国增设了大量科学、艺术、语言等各类特色或专门学校,芬兰开始增加专门化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的课时,日本也鼓励学校开设规定以外的校本课程。因此,在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起步之时,早发现代化国家其实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进而对我国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和指导作用。而跨越式发展压力和追赶心态的加持,则极易诱发我国普通高中变革转型过程中的盲目模仿行为。一方面,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就曾在英美等国成功范例的影响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掀起了“综合高中”改革热潮,而罔顾彼时本土普职教育价值不等值、政策引领乏力和制度改革滞后等现实基础[12]。另一方面,就当前情况而言,现有学术讨论和媒体宣传大都偏重对先发国家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现状及相应教育管理措施的引介,但对这一教育发展成果与其他诸多社会要素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却不够深入。此类研究与报道绝非没有必要,但如若脱离具体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情境,孤立地谈论其多样化取得的发展成果,则不仅会抬高我国民众不合理的教育期望,还存在强化模仿中心倾向的可能。

三、现代化推进时普通高中

多样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呈现出朝向“以人为本”理念的价值回归,标志着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综合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情境,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仍需在具体路径上做出审慎选择。

1.更新发展理念,明确多样化发展的复杂性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政策的顺利推进,首先应更新以追赶为目标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教育作用的迟效性和教育现代化过程的复杂性。一方面,虽然教育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日渐凸显,但也不宜过分夸大其实际功能。事实上,教育对社会现代化的促进作用在短时期内很难显现,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譬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经济发展大多缘起于政策推动之下人才、资本、技术等多种要素的集聚效应,而非依靠当地的教育事业[13]。日本二战后的经济腾飞虽然与其明治初期的教育改革不无关系,但两者之间却间隔了近整整一个世纪。由此可知,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发挥具有明显的迟效性,因此不宜以追赶逻辑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另一方面,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本身也具有相当的复杂性。正如上文的分析,教育在社会整体结构中居于边缘位置,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诸多其他社会因素的协同配合。“没有社会政治结构的现代性转换,没有现代经济体系的建构及其支撑,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是不可想象的事情。[14]”与此同时,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还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育人方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内容的改革调整。各要素的变革任务不仅具有革命性与演化性之分,而且所需的支持条件也有较大差异。例如,走班制教学的顺利推行,就离不开制度、师资、课室等各项配套资源提供保障。而相关制度与合格师资的供给难度显然不尽相同,所关涉的利益调整幅度也差别甚大。因此,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应充分明确其复杂性。

2.创新政策举措,提升与教育传统的适应性

创新政策举措,提升教育传统与多样化发展要求之间的适应性,是防止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错位现象在实践领域中进一步加剧的务实举措。应当确认的是,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对抗具有普遍性。即使是早发内生型现代化国家,其发展传统与教育现代化之间也存在一定冲突。譬如,1870年以前,英国现代世俗化教育发展即受到宗教性教会办学传统的严重制约。但是,传统与现代性之间又并非简单的对立状态,而是还存在着传承关系。明治维新时期,正是由于日本政府充分重视文化传统的延续性,秉持“和魂洋才”的发展理念,才使得这一时期的现代化转型得以顺利完成。既有研究表明,后发外源型国家教育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互动状况,“既关涉到其在启动教育现代化时的传统特征、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等因素,更与这些国家的社会政治整合能力密切相关”[15]。有鉴于此,为改善当前教育传统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之间的错位现象,可考虑采取如下政策举措:一是深挖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现代性元素,并结合当前社会情境进行适当转化,增强传统文化理念与多样化改革诉求之间的衔接,助力民众思想观念的有序转变;二是积极总结义务教育均衡、“双一流”建设、普职融通等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尤其是行之有效且适合我国实际的改革方法与策略,以达到少走弯路的目的;三是完善社会整合机制建设,及时革新当前教育发展模式中与多样化发展要求不相协调的制度规定,借此提高适应教育持续变迁的能力。

3.加强比较研究,增强对他国经验的甄别性

唯有加强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比较研究,增进对他国教育发展经验的甄别与选择,才能避免再次掉入“模仿陷阱”。多样化是各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16]。 但是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普通高中多样化仅有一种标准模式。教育现代化是一個多面体,不同国家的现代性增长状况并不均衡,因而不同国家的教育现代化进程各具特色。譬如,早发内生型国家走的是一条渐进式道路,后发外源型国家则普遍采用快速突进的发展方式。另外,虽然同为现代化建设的后来者,新加坡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主要依靠市场机制驱动,韩国在选择教育现代化道路时政府的作用更为明显。由于起步较晚,后发外源型现代化国家的确面临着与起步较早者不同的约束条件和发展环境,即迟发展效应。但是,现代化迟发展实际包含了正反两方面效应,而其正面效应的出现与对本国国情的客观把握程度和对先行者现代化经验的态度息息相关[17]。因此,为回避“模仿陷阱”并促进迟发展正面效应的扩大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深化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有关研究:一是加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明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目标、内涵及其变革诉求等,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理性指引;二是丰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实践研究,找寻我国教育现实境况与多样化发展要求之间的实际差距和关键障碍,凝练与探索本土化推进策略;三是拓展他国中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比较研究,完整呈现他地教育发展的实践逻辑,摆脱对发展模式的盲目崇拜,增强方法论层面的意义借鉴。

总而言之,从现代化的视域出发,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不仅代表着世界中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还体现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多样化发展的变革诉求遭遇我国后发外源型现代化的现实情境,引致普通高中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与阻碍。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的政策和实践如何在发展与赶超、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之间求得合理平衡,仍有待广大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携手一同探索。

参考文献

[1]周荫祖.关于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哲学思考[J].南京社会学,1997(12):3-13+26.

[2]英克尔斯,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10.

[3][17]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现代教育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82,120.

[4]葛新斌.农村教育研究:意义、立场与方法之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13-115.

[5]张琢,马福云.发展社会学(增订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16-220.

[6]何传启.东方复兴:现代化的三条道路[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51.

[7]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16.

[8]祁占勇,陈慧慧.改革开放40年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政策的演变逻辑与未来选择[J].基础教育,2018(6):32-38.

[9]陈志利,张新平.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本质[J].现代教育管理,2014(11):49-53.

[10]刘丽群,彭李.差异公平: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价值诉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6):64-68.

[11]邹红军.承认与抵制:我国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扎根理论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9(7):35-41.

[12]刘丽群,林霞.我国暂不宜大规模推广综合高中[J].中国教育学刊,2015(12):6-10.

[13]葛新斌.乡村振兴:农村教育究竟能做些什么?[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82-87+192.

[14]褚宏启.教育现代化的路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1-12.

[15]葛新斌.关于中国教育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4):64-70.

[16]刘世清.普通高中发展的世界趋势[J].上海教育,2010(23):30-31.

(责任编辑   郭向和)

3508500316575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现代化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敢立潮头唱大风
普通高中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我的女巫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