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
——龙陵县平达乡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故事

2021-03-18 08:57龙陵县平达乡尹海波
今日民族 2021年1期
关键词:傈僳族乡党委河村

□ 文 / 龙陵县平达乡 尹海波

平达乡位于“滇西雨屏”龙陵县的东南部,距县城98公里,国土面积345.11 平方公里,人口29420 人,居住有傈僳族、彝族、阿昌族、白族、回族、景颇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为龙陵县主要的傈僳族聚居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中,平达乡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在立足本地资源特点和村情民情上下功夫,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因势利导助群众增收致富,群众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大为提高。目前,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1510 户6188 人均已实现脱贫,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目标。

2020 年安乐村支书杨绍锦领学《摆脱贫困》

建强基层组织活动阵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平达乡党委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抓手,扎实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达标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建强活动阵地,深入实施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

走进黄连河村,一座座傈僳族特色民居坐落在青山中,一条条水泥路直通各家各户,犹如置身于一幅美丽画卷中。平达乡黄连河村共有584 户2254 人,其中有傈僳族270 户1014 人,是一个傈僳族聚居的山区村。

“在党的好政策引领下,我们村的房子盖好了,水泥路通家门口了,产业发展起来了,群众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寨子也更加美丽了。”黄连河村党总支书记郑世永由衷地感慨。

“由于黄连河村有5 个聚居着傈僳族群众的村民小组,在宣讲党的政策时,我们先用普通话读一遍原文,然后我们傈僳族干部再用傈僳族语进行讲解,村民就能更好地了解党的惠民政策。”郑世永介绍,党员是党的政策的宣传员和落实者,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就是要带头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然后才能带动村民一起发展。

在安庆村蚌勒小组,党群活动室被打扫得干净整洁,会议室、党的知识宣传栏、文化活动广场等一应俱全。

“这个党群活动室是我们党员开会、村民举办节日活动的场所,对我们来说真是太实用了。”安庆村党总支书记蒋炳来对活动室的建成忍不住夸赞道。他说,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活动室的建设,在活动室内还建有民族文化展室和墙体绘画,外面的文化广场占地面积较大,在党员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召开政策宣讲会议,各族群众到文化广场举行火把节庆祝活动时都发挥了大作用。我们将努力把这个活动室打造成为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凝聚人心的重要阵地。

安庆村党群活动室的建设只是平达乡党群活动阵地建设的一个缩影,目前,平达乡共实施建设了60 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各村(社区)党支部实现活动室全覆盖,让党的基层阵地建设得到加强。

动员群众“挪穷窝”

农村要发展,关键在于有人带。平达乡党委始终将脱贫攻坚第一线作为锻炼、发现、选用干部的“练兵场”,动员党员在脱贫攻坚中当先锋,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引领作用,让党员干部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心骨”。

位于平达乡安乐村的牛圈山小组,14 户农户都是傈僳族,世代居住在地势陡峭的山腰陡坡上。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严重制约了牛圈山群众的生产生活,2015 年14 户全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胡金花是牛圈山村民小组的小组长。家里一共5 口人,生活全靠胡金花和丈夫种地维持。身居深山老林,想要脱贫致富谈何容易?面对困境,胡金花常陷入沉思:怎样才能摆脱贫困?怎样才能过上好日子?不是她和村民不努力,而是现实的生存环境太艰难。

正当胡金花和村民们为脱贫致富难题一筹莫展之时,乡党委抽调6 名党员干部组成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队到了牛圈山。工作队在胡金花家召开群众会,将易地搬迁安置的政策向村民们进行了讲解,搬出穷窝成了村民们翘首期盼的大事。胡金花家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施工建房、搬迁入住、拆旧复垦……可是,不是所有的傈僳族乡亲都愿意搬迁。不习惯、舍不得,让部分群众不愿离开世代居住的“老家”。

胡祖旺家也是牛圈山的一户贫困户,一方面因为自家的房子建设年限还不是很长,所以舍不得拆;另一方面是担心没有钱搬迁。乡里的工作队在了解胡祖旺的后顾之忧后,多次冒着大雨、踩着泥泞的土路到他家走访,耐心地向他解读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只有搬迁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安置点才能更好地发展产业,才能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在工作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下,胡祖旺最终想通了,表示愿意搬出生活了几代人的山旮旯。其他拿不定主意的贫困户最终也都同意搬迁。

安乐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于2016 年10 月顺利开工建设。2017 年12 月所有搬迁户的房屋全部建成并入住。从此,牛圈山傈僳族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罗永昌感慨:“真不敢想象我们的生活会有这样的变化,以前的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以前通风漏雨的危房变成了现在温暖舒适的新家,党的政策真的好啊,歃摸共产党(傈僳语:感谢共产党)。”

全力筑牢致富根基

平达乡通过党建引领做好产业发展文章,想方设法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种植、养殖大户中的党员带头、带动、带领“三带”作用,在稳定烤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烟后玉米和蔬菜种植,并通过发展生猪、肉牛养殖产业和稳定转移就业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安乐搬迁点航拍

平安社区竹寨村民小组组长、共产党员杨恩群是典型的致富带头人。杨恩群从2015 年就开始生猪养殖,现已发展到年出栏900 余头、存栏500 余头,年均纯收入达到90 万元。杨恩群富了,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党员身份。2019 年2 月,杨恩群带动安乐村的172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注册成立了“龙陵县恩群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借助安乐村生猪养殖产业项目,从2019 年起,172 户贫困户可连续3 年从合作社获取资产收益,目前已实现户均增收900 元,走出了一条“党员致富能手+贫困户”的稳产业、促增收的脱贫致富路。

杨恩群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有勤劳致富之路我不会忘了我的邻居,招工时我首先想到的都是合作社的社员,下一步希望他们也可以自己种植烤烟、养殖肉牛,勤劳致富。”

平达乡黄连河村平均海拔2000 米,年平均气温10.5℃,作为高寒山区,种植业以发展“近期”产业为主,而该村规模种植的白萝卜,就是“近期”产业中的典型代表。2020 年2 月中旬,在湖北疫情防控关键时期,黄连河村的白萝卜曾作为平达乡干部群众捐赠的55 吨爱心蔬菜驰援湖北咸宁。

为了让老百姓放心种植不愁卖,乡党委选派5 名党员组成乡级工作队,到黄连河村与村党总支共同研究白萝卜的销路问题,并通过多方协调,不断帮助村民打开周边市场,拓展白萝卜的销售渠道。现在村民们不用再拉着萝卜四处奔波,不少商贩从外地慕名而来,到田间地头抢着收购村民种植的新鲜萝卜,现收现卖,有时还会供不应求。

“8 月底到9 月初,烤烟收完后,我家就赶着时令在11 亩烟田上种下了白萝卜籽,进入12 月份,萝卜就可以卖了。平均亩产2 吨左右,按照每吨市场价格1600—2000 元,每亩产值在3200 元—4000 元,我家这一季烟后萝卜收入也有40000 多元呢。”黄连河村傈僳族村民胡佳美开心地盘算着卖萝卜的收入。

2020 年,平达乡黄连河村利用“烟后闲田”种植了500 亩白萝卜,不仅让原本闲置的“烟后闲田”变成了“致富田”,也为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了一条好门路。

萝卜丰收

东西携手共奔小康路

为全面实现傈僳族同胞脱贫致富奔小康,上海闵行区与平达乡党委政府携手合作,于2018 年9 月21 日成立了“龙陵县黄连河村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村党总支+公司+合作社+非遗+农户”的模式运营,平达乡争取项目资金100 万元建设厂房,上海闵行区共出资40 万元购买生产设备、生产材料等,本地200 余名傈僳族妇女组成社员,合作社致力于传承发扬傈僳族刺绣工艺,以傈僳族民族服饰及小饰品的设计、加工、生产、销售为主。

合作社采用“统分结合”运行模式,傈僳族妇女作为生产主体,可以在家或在合作社刺绣,做工灵活。合作社还定期邀请傈僳族民间刺绣能手,对傈僳族妇女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刺绣业务水平,实现“培训一人,成功一户,带动一片,致富一方”。在营销上,采用合作社统一接单、统一派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验收、统一销售、按利分成的模式,并借助上海闵行区销售平台进行成品销售,实现多赢创收,真正让傈僳族妇女从乡村走向工坊。

合作社理事长余珍彩说:“合作社的运行既解决了傈僳族妇女在家就业难的问题,还能带动73 户农户200余名傈僳族妇女增收,合作社的傈僳族服饰、刺绣饰品,吸引了众多民族文化爱好者纷沓而至。既呈现出非遗物质文化传承的精彩,也印证了脱贫攻坚东西携手共奔小康路上暖暖的爱。”

猜你喜欢
傈僳族乡党委河村
搭建微信平台助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少数民族音乐
名古屋市长再次拒绝道歉
名古屋市长欲访中国大使馆被拒
名古屋市长再就大屠杀狡辩
面面俱到
傈僳人的阔拾节
破格提拔
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