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关于国家管理队伍的论述初探

2021-03-19 16:54南炳文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刘基历史学家

南炳文

摘  要:《郁离子》是刘基的重要著作,在论述国家管理队伍方面,也颇多着墨。刘基关于国家管理队伍的十点举例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涉及的有各级管理机构的组成,以及各级组成人员的选用、职责任务、工作作风、贪廉操守、能力要求、威望高低、待遇状况、对民态度等,借此尖锐地批评了元朝在管理国家方面的弊病,无愧历史学家之名。

关键词:刘基;《郁离子》;国家管理队伍;历史学家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21)04-0032-04

A Preliminary Study of Liu Ji's Exposition on the National Management Team --A First Reading of Yu Li Zi

NAN Bingwen

(1.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2. Langfang Normal College, Langfang 065000, China)

Abstract:  Yu Li Zi is Liu Ji' s important works, which is with quite a lot of Illustration on discussing the national management team. Liu Ji's ten examples of national management team contain very rich content, involving the composition of management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as well as the selection of members at all levels, responsibilities and tasks, work style, corruption and integrity, ability requirements, prestige, treatment status, attitude towards the people etc, to sharply criticize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Yuan Dynasty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untry, worthy of the name of historian.

Key Words:  Liu Ji; Yu Li Zi ; national management team; historian

一、引言

劉基是历史上影响重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哲学家,是一个深受同时人和后来人尊敬、重视的重要人物。关于他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青睐,在其故乡尤其如此。本人作为一个喜欢明史的读书人,面对学术界关于刘基的研究日盛一日的状况,深受感动,紧迫感日甚一日,决心在之前稍有接触的基础上,将自己关于刘基的研究推进一步,从刘基的作为中体悟到更多的事理,更从当代关于刘基的众多深入研究成果里吸取宝贵的营养。《郁离子》是刘基的一个重要著作,内容非常丰富,前人研究甚多,兹不嫌浅薄,从学界尚未深入研究的该书论述国家管理队伍的部分,略作探讨,敬请读者指正。

二、十点论述

刘基的《郁离子》在论述国家管理队伍方面,下了很大力气,兹就其最引人注目者,选出十点,加以讨论。

第一,该书《灵丘丈人第四》中记载了一个春秋时期卫国懿公赤喜欢觝牛戏及善鸣马驹,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导致卫国被狄战败、卫衛懿公被杀的故事。其中说:卫懿公见觝牛之戏而“悦之”,“禄其牧人如中士”。有人劝他说:“牛之用在耕,不在觝,觝其牛,耕必废。耕,国之本也,其可废乎?”卫懿公不听。于是其国内从事觝牛戏之牛,卖价涨至耕牛之十倍,“牧牛者皆释耕而教觝”。不久,其国内又发生了一件马生驹不能跑而善鸣的怪事。卫懿公又喜上了这种善鸣的马,这进一步造成了卫国多不耕之夫的现象。两件事迭加,使卫国国力大减。“明年,狄伐卫”,卫“遂败于荣泽。滅懿公”。[1]第1225册:414-415刘基写出这段文字,显然是在警告当权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不可心在玩乐、对生产大计不闻不问。

第二,该书《枸橼第六》记载了战国楚王与大臣陈轸的一段谈话。其中说,楚王问于陈轸:“寡人之待士也,尽心矣。而四方之贤者不貺寡人,何也?”陈轸回答说:“臣少尝游燕,借宿于燕市。左右皆是店肆,惟东面一家最好,帐子被褥、起居饮食、器用,无不备有。但条件最好的这一家,客之来者,一天不过一、二起,甚或终日无一个人前來相问。打听何以导致如此状况,则得知其家有猛狗,听到有人声,即跳出咬人。这使此家除非予先打好招呼,则客人莫敢前来。现在大王之门口,莫非也有咬人之狗在?此当是士人们难于上门的原因所在。”[1]第1225册:425刘基写出如上故事,无疑是警告国家最高领导人,一定要管好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不许他们狐假虎威任意胡作非为,否则就会使国家最高领导人彻底脱离国民,不能了解下情,其施政将南辕北辙,败事亡国。

第三,该书《枸橼第六》还记载了先秦楚王欲免掉其令尹(宰相)蒍吕臣而未实行的故事。其中说:楚王以其令尹蒍吕臣能力不高,欲将之罢免,为此而访问宜申其人。宜申听后反对。楚王问其原因,宜申称:令尹,为楚国的宰相。而国家的大事,“莫大乎置相,莫可轻也”。大王欲换相,必须能首先找到可代替者方可。楚王听后发了愁,称:现任令尹,上下皆认为其不称职,鬼神亦知之,你宜申独以为不可换,令我疑惑。于是,宜申解释称:我的同里有一巨富之家,其大梁遭虫蛀,处于下压状态,准备更换,招匠尔料理。匠尔称:此梁已蠹,不可不换。然必先得到合适的更换材料方可,否则未可办理。其人听后,不同意匠尔的看法,乃径召他匠,将一些小木头捆在一起,换下了原来的大梁。到了这年冬天十一月,下了场大雪,造成“梁折而屋圯”。现任的令尹虽才能不高,但毕竟继承了其祖与父以来的余荫,国人对他是熟悉的,而楚国的新臣弱而未有能代替其位者。这即是“臣之所以曰未可”的理由。[1]第1225册:426-427这段故事的写出,表达了作者对于朝中重要大臣的任免,主张不可只看其一、二种缺点,而是要全面考虑其各种表现,特别要重视其在国人中影响的大小,有威望、得到普遍的拥护非常重要。

第四,该书《千里马第一》记载,因穆王姬满得到八匹骏马,乃设天闲和内廏、外廏分养各种马匹。此八匹骏马养于天闲,日食粟一石;其次一级者养于内廏,日食粟八斗;更次一级者居外廏,日食六斗。再次为散马,日食粟五斗。最下者为民马,不列于官牧之中。这使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不同的食粟规定,皆甘心情愿,无有不满。后来穆王逝世,八匹骏马亦死去,马之好坏莫能分别,即以马之产区分别对待。于是,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于天闲,以驾国王之乘。毛色厐杂者为中乘,居内廏,以备乘舆之阙及作战时乘用。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廏,供诸侯、王之公卿大夫及出使四方者使用。江淮以南者,又低一级,为散马,被用于递传和百役,大事弗使之。其养马人士之待遇亦视其马为高下。后至周夷王姬燮之季年,天下盗起,内廏之马当出而作战,但因皆饱而骄,闻钲鼓即退避。“乃参以外廏”,内外两廏之士又因平时待遇不同互不服气,只知争功。结果是吃了大败仗,“内廏先奔,外廏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王大惧,召天闲之马及散马出战,天闲之马以素习者为吉行,不肯出战,散马之士则推辞称:“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听后“内省而惭,慰而遣之,命与天闲同其食”。但时已廪食不继,此命令不过空话一句。“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王无马不能师,天下萧然”。[1]第1225册:403-404按,这里所说的将冀之北土之马、冀及济河以北之马、江淮以南之马三种马匹给予不同待遇的故事,乃是影射刘基写这部《郁离子》作品时元朝所管辖的中国北方蒙古族、以及相当于今河北省和山东省北部一带当时被称为汉人的居民、还有居住于江淮以南被称为南人的漢族居民,及三者社会、政治地位互不平等的情形,指出元朝当权者对其待遇差别很大,第一种为亲信,待遇最高,其余三种依次降低。这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刘基将此状况写出,是对之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和批评,提出了用人不可有民族之别的狭隘思想。

第五,该书《千里马第一》中还记载了如下关于如何选用官吏的一段话:郁离子对执政说:“今之用人,徒以充数呢?还是以为良而倚靠之、把治理搞好呢?”执政者答以“取其良而用之耳。”郁离子马上说:“如此说来,则你的为政与你的所说完全不一致。农夫之种地,不以羊负轭,商人之治车,不以猪骖服,他们之所以如此,乃因知羊、猪皆不能担当有关任务。由此,三代之取士,必学而后入官,必试之以事,倘能胜任然后才用之,并不问其出身于什么家庭,惟一注重的是其贤否。今风纪之官,乃耳目所寄,须非同一般地公平选择而出,但实际上却不去选用天下之贤,反而悉取诸世家子弟中被亲近的外表漂亮的年轻后人。这种作法,实是爱国家不如农夫爱其田、商人之爱其车。”[1]第1225册:401-402这一段话,反映了刘基对选用好官特别是选用好风纪之官的高度重视。

第六,该书《千里马第一》中又记载了另一个关于选用官吏的故事,称:古时楚国边远地区三个县的长官各一。其一廉而不为上级所认可,其离职时,竟穷得拿不出船钱,人都笑之以为痴。其一在金钱上“择其可而取之”,即只要不引起麻烦、能往手中弄钱即不放过,人们对其捞钱之事就不予计较而“称其能贤”。其一,见到金钱即无所不捞,而后以之“交于上官”,对手下的吏卒当作儿子般地亲近,又见富民以宾客般地对待,这个人因此“不待三年,而任诸纲纪之司”,即成为有关法度的官员,“虽百姓亦称其善”。提起这,三种人在清廉与否上表现优劣不同得到的社会评价全是黑白颠倒的现象,刘基发出了“不亦怪哉”的感叹。[1]第1225册:404这是向社会发出的选用官吏一定要重视清廉的强烈呼吁,同时也提出养廉所面对社会问题人性问题。

第七,该书《千里马第一》中有一段文字,可以看到刘基反对官场中存在的一种丑恶现象:趋炎附势,不问是非,观察用事权贵的意向,以批评其所不喜欢之人。其中记载:郁离子以言语不慎,得罪了当时的用事者,为其所恶,欲加害于他。时有个大臣推荐郁离子为贤者,厌恶郁离子的那个用事者畏其被用,当即于朝廷对其进行诋毁,立于朝廷上的臣子多有附和者。有人问附和者说:“你认识这个人吗?”附和者回答:“不认识,但听说过。”有人将这些情况告诉了郁离子,郁离子笑着说:有个山上筑有乾鹊巢,忽然有只老虎出来,风声响起,鹊集而鸣叫。鸲鹆(八哥)闻之,亦集而叫。鹎鶋(乌鸦)见而问道:“老虎行于地上,它能对你们有何妨害而引起鸣叫?”鹊说:“它啸叫能生风,担心其吹掉我的巢,所以鸣叫而促其离开。”问于鸲鹆,鸲鹆无以对。鹎鶋笑着说:“鹊之巢在树尖上,怕风,故而忌讳虎叫,你鸲鹆,是穴居者,为什么叫呢!”[1]第1225册:405-406这个记载中所写之朝廷上攻击郁离子的那些附和者,以及因老虎出行生风而附和鸣叫的鸲鹆,就是刘基借以揭露趋炎附势,不问是非、一味根据权贵意向、攻击权贵所恶之人丑恶嘴脸的替身。

第八,该书《千里马第一》中还有一段文字,可以看到刘基非常重视,任用人做事要注意为之提供必要的条件。其中写道:阏逢敦牂(甲午)年,大举戎事,有人推荐瓠里子宓于京城以外任职者,称:瓠里先生知兵,可以为将。聘书到后,瓠里子向郁离子告辞,并请指教。郁离子仰天而叹,说:“真让人可怜!你的这一举动,是忠的表现,但你不为自己想一想吗?”瓠里子说:“您为什么这么说呢?”郁离子说:“往昔秦始皇东巡,让徐市入海求蓬莱等神山。徐市要求提供海船,秦始皇没有答应,只同意拨给苇筏。徐市无法接受这一使命,只好私具小船,载童男童女三千人躲在小海岛,不再返回。现在的掌权者,都是只享高官厚禄而不办实事的人,吾担心先生的遭遇亦将是请海船而只得苇筏。”[1]第1225册:405后来,果不出郁离子之所言。刘基之写下这一故事,当是看透了现实社会官场上普遍存在这类现象,因而愤而书之。

第九,该书《千里马第一》中另有一段文字,强调的是治天下要对症下药,而人才则是治国之良药。“郁离子曰:治天下者,其犹医乎!医切脉以知证,审证以为方。证有阴阳、虚实,脉有浮沉、细大。而方有汗下补泻、针灼汤剂之法,参苓姜挂、麻黄芒硝之药,随其人之病而施焉。当则生,不当则死矣。”“故治乱,证也;纪纲,脉也;道德政刑,方与法也;人才,药也。夏之政尚忠,殷承其弊而救之以质。殷之政尚质,周承其敝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箝天下,天下苦之。而汉承之以宽大,守之以宁壹。其方与证对,其用药也无舛,天下之病有不瘳者鲜矣。”[1]第1225册:405

第十,该书《天地之盗第八》载:春秋时期楚人孙叔敖为楚国之令尹,该国所属申之尹芈叔“不闻有令政以来邻国之民”,而采用多取当地税课的办法,成为收税之模范,他因之而受到楚王的表扬。孙叔敖面对此事,“仰天大笑,三噎三顿”,表现得十分不满。楚王因而不快,要求孙叔敖作出解释。孙叔敖于是回答:尹芈此举,“是剜王之股以啗王也,则王之左右皆能之矣”,楚国群臣会“由是而度王心”,“相率而慕效之”,其结果会使楚国百姓外逃,“以为敌国驱,是社稷之忧也”。楚王听后,高兴地说:“善哉!”乃黜芈叔,下令国申曰:“下邑之大夫有效芈叔剥吾民以最课者,服上刑。”此令一出,楚人因而“大悦,三年而(楚国)伯诸侯”。这是作者刘基对减轻百姓经济负担的一个明确肯定。[1]第1225册:32-433

三、两大类亮点

以上所述的刘基关于国家管理队伍的十点举例,远远没能收入其有关论述的全部,但已包括了非常丰富的内容,涉及的有各级管理机构的组成,以及各级组成人员的选用、职责任务、工作作风、贪廉操守、能力要求、威望高低、待遇状况、对民态度等。这是十分难得的。不过,对刘基的有关论述的了解还不应止步于此处。还应注意到其在论述国家管理队伍时,还有两大类亮点。

第一大类亮点是尖锐地批评元朝的有关弊病。这种情形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批评元朝之国家管理队伍在不同民族之任用上存在差异,具体说来就是对汉族有所歧视。本文的第二部分所记第四条就反映了这一方面的情形。众所周知,元朝是一个以蒙古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王朝,这是一个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上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王朝,对于中华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之相互加深了解和推进相互融合,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中华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对其这一方面的贡献永远不会忘记。但是,元朝存在的历史时期,毕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这一形成、发展的过程当时还没有达到、也不可能达到后来的、特别是时至今日所达到的高度发展的程度,换言之即在这一方面还存在历史的局限性。因而,元朝不可避免地在这一方面的处理上会存在令后人遗憾,但也是当时难免的不足之处。类似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及世界若干其他国家历史上各民族所建立的朝代、政权,也同样难免存在。时至今天,在研究历史时,对这类历史问题之提及,不是也不应该是为了彼此算一算历史的老账。但为了人类不再重犯类似错误,其留下的教训是不可忘记的。历史上为了反对这类不合理现象而作过揭露和抗争的有贡献人士,也是不可忘记的,这里所论的刘基即是这样一位不可忘记的历史人物。

第二方面,批评元朝的管理队伍在操守上普遍存在贪污弊病。本文第二部分所记第六条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种现象。另外,其它文献所记也可与之相印证。如元人陶宗仪《辍耕录》卷十九记元末至正年间派察察尔王士宏等奉使宣抚江西、福建一道的情形是:“鹰扬虎噬,雷厉风飞”;“上下交征,公私朘剥,贓吏贪婪而不问,良民塗炭而罔知,闾闫失望,田里寒心”,“乃歌曰:九重丹诏颁恩至,万两黄金奉使回”。“又歌曰: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又歌曰:官吏黑漆皮灯笼,奉使来时添一层。”[1]第1040册:616-617明人叶子奇《草木子》卷四《杂俎篇》记元朝的官吏贪污情形称:“元朝末年,官贪吏污”,“其问人讨钱各有名目。所属始参曰拜见钱,无事白要曰撒花钱,逢节曰追节钱,生辰曰生日钱,管事而索曰常例钱,送迎曰人情钱,勾追曰赍发钱,论诉曰公事钱,觅得钱多曰得手,除得州美曰好地分,补得职近曰好窠窟。漫不知忠君爱民之为何事也。”[1]第866册:792-793这两种文献的上述记载,无疑可使元朝管理队伍贪污弊病之严重情形更加清晰起来。

以上所述刘基关于国家管理队伍的十点举例所包含的第一大类两点,如果仅仅从当时的后果来谈,无疑应属于负面的教训。但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后人记住其教训,接受其启发,从而可使后人避免重蹈覆辙,反其道而行之,把类似事情永远办好。坏事于是变成了好事。这便是在这里本文亦称之为“亮点”的原因。

刘基关于国家管理队伍的十点举例所包含的第二大类记载,具有不同于上述第一大类的特点,其内容结果属于正面、积极之类,因而是地地道道的亮点。本文第二部分所记第十条,即属这类亮点之一,请注意查看,这里不再重复。

四、余话——刘基还应戴上历史学家之桂冠

从刘基对国家管理队伍的论述看,其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是古今贯通的,知识面相当之广。他是元朝人,上文已经谈及,他对元朝之国家管理队伍在不同民族之任用上存在差异、汉族受到歧视,了解得很清楚。上文还提及,他对夏商周秦汉的历史,能用很简洁的文字叙述出其演变的原因和过程:“夏之政尚忠,殷承其弊而救之以质。殷之政尚质,周承其弊而救之以文。秦用酷刑苛法以箝天下,天下苦之。而汉承之以宽大,守之以宁壹。”他为什么能具有如此广博的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知识呢?一是当由于他早年曾广泛、深入地认真读过有关书籍。张廷玉等撰《明史》卷128《刘基传》记其人“幼颖异”,“博通经史,于书无所不窥”。[2]清人王宏翰撰、清抄本《古今医史》续增记其人“博学,通天文、地理、三教九流百技之书,天资颖敏,过目不忘”。[3]32这种种记载,当可为我们的这一种判断提供根据。二是当因他在官场担任职务很长时间,自元文宗至顺癸酉(四年,公元1333年)中进士后,先后担任高安丞、江西行省掾、江南儒学副提举、元帅府都事、行省都事、枢密院经历、总管府判等职,而后于元至正己亥(十九年,公元1359年)弃官居于青田山中,前后二十六年。[3]26-27,92他担任的这些职务,使他不可避免地要根据处理政务的需要,寻找有关书籍(包括历史书籍)随时查看。三是他在以上所说的前后二十六年担任官吏的过程中,多次因遭遇挫折而辞职或被停职。在这样的日子里,他难免捧起史书,埋头其中,用以解闷,甚或刻意由其中寻找借鉴。刘基谈论历史,在讨论问题中信手拈来,而非专题专文讨论,是为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題找到道路。讨论至此,对于刘基在中国历史领域具有相当的造诣这一点,应已可确信无疑,而且让我们郑重地为之奉上历史学家这一桂冠吧!

参考文献:

[1] 刘基.诚意伯文集[C]//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影印本,1986-1990.

[2] 张廷玉,等.明史·刘基传[M].第128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3777.

[3] 俞美玉.刘基研究资料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俞美玉)

3992501908205

猜你喜欢
刘基历史学家
缔造明朝的传奇军师
档案犹如异乡:历史学家、档案工作者和变迁的档案景观
论历史的主观色彩
王绳祖先生与十卷本《国际关系史》
凡尔赛宫在世纪法国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分析
淡阳怀古
刘基的隐与显
刘基的识人之智与自知之明
朱元璋智囊刘基: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范文澜译《沁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