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造园思想探究

2021-03-21 22:29李曼瑜
艺术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居

摘要:山居园林一直是人们追寻的桃花源。基于前人对山居园林的认识,逐渐发展形成极为丰富的造园思想。文章论述山居园林造园思想的形成过程,从传统哲学思想中发掘其中蕴含的山水审美,受时代背景影响追求真山真水的居住环境,进而因造园思想的完善与审美主体的变化实现从山居到山居园林的转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居住空间。

关键词:山居;山居美学;山居园林;古典园林;造园思想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3

1 哲学思想影响山居美学

传统哲学思想中折射出古人对自然的态度,如对人生的把控和对世界的认知,所以山居美学的思想溯源要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谈起。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儒、道、释文化融合发展而来的,儒家追求的是品德的纯正,道家追求的是道法自然,释家追求的是精神需求的满足。中国传统的山居美学便是在礼乐教化中流露出对浪漫的向往、对自然的追求。

1.1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奠基者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以仁义为核心思想的为人处世之道,强调品德修养,重视人伦,提倡教化和仁政。其美学思想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在山居美学中表现为两点。第一,从功利的角度认识山水、植物,以自然之美比喻君子美德。儒家美学将山水比作一种精神的象征,整体以山川、河流的壮阔之景表现君子的宽广胸怀。也正是受此思想启发,人们将审美转向自然山水,自然对山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认为在山水中居住的人是思想高尚的君子。第二,儒家倡导“中庸之道”。以理性、不偏不倚的态度面对自己的人生、生命、社会,共创太平天合的世界。引用到山居美学中,是要体现园林的理性,比如对称式的布局,如实对称、虚对称,体现出园林的秩序性。

1.2 道家思想

道家常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主张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及自然循环的规律。道家对待事物的态度和审美习惯影响着中国人对自然的看法,以及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在山居美学中主要体现为两点。第一,道法自然。这个思想将“自然”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遵循场地本身的自然规律进行设计,分析自然山水呈现的格局,维持设计中现有植物的搭配,不做过多的干涉任其自由生长。在后期种植植物时优先考虑栽种本土植物,将动物等自然要素纳入园林的规划之中,还原自然场景。第二,神仙思想。《山海经》中的大量故事表现出对神话人物的不解与向往,这种山神、水神崇拜与对天的敬畏逐渐演化成神仙思想[1]。道家受到神话传说的影响,追求无所不能、长生不老,进而认为居住在山林之中可使精神得到升华,战胜死亡延长寿命。因此引起了许多文人墨客对山居的向往,希望通过隐居山林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1.3 禅宗思想

禅宗思想是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印度佛教思想形成的产物。禅宗思想的本质是使人们忘却生活中的烦琐事务,追求生命自由。禅宗思想多是对意境的营造,也是一种自身的感悟,其追求的境界是无人无我,一切事物和谐美好,充满生机。正是这种思想促进了山居美学的进步。通过现有的山居景观要素构造景观环境,有效利用自然要素打造景观虚景,实现意境的升华,通过审美体验引发人内心的体悟。整体表达出亲近自然和回归质朴宁静的渴望,有效促进了文人对内心本我的追求,因此激发了人们的山居情怀。

2 时代背景引发山居高潮

经过传统哲学思想的熏陶,又受时代背景的影响,促进古人走入山林,并渴望居住在山林之中,希望在大自然中享受悠闲的生活,由此掀起山居高潮。

2.1 社会背景

山居高潮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皇室与门阀等各集团之间明争暗斗,人们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无法得到保证,因此社会中普遍出现悲观情绪,导致名士们以玩世不恭的态度来逃避社会,具体表现为两种。一种通过酗酒从身体上麻痹自己,另一种则是受到当时儒、道、释思想的影响,选择归隐山林、寄情山水之间。在他们看来,自然山水是最“自然”的、最“真”的,而这种“真”表现为社会意义就是善,表现为美学意义则是“美”。这正是魏晋哲学的鲜明特点,也就是魏晋士人寄情山水的理论基础[2]。

魏晋时期隐居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贤,他们主张回归自然,享受生活的悠闲,因此长期隐居于云台山中,以躲避世俗的喧嚣。在大自然中饮酒作乐,宛若仙人。

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山居园林的发展逐渐加速,这时的隐居超越了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将对人生的理解融入山水之中,山居造园倾向于写意化。

2.2 文化背景

随着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自然观逐渐走入人们的意识中,激发了文人创作山水诗、山水画的热情。人们对于山居环境的追求受到了山水诗、山水画的影响,园林营造就是從文字中感悟山居意境,进而在二维图像中呈现山居美景,最后形成三维的山居园林空间。伴随文化意识的传播,文人内心对隐居的渴望从单纯的逃避世俗转换成对山水精神的追求,进而引发山居高潮。

谢灵运是山水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游乐欣赏的方式呈现山水美景,达到了步移景易的效果。如其诗《入彭蠡湖口》,谢灵运按照游览顺序将沿途景色如夜月、碧绿无际的野草地和远处高峙的苍岩与白云、石镜、松门等组成一幅优美的画面,展现出宁静安逸的山水景观。谢灵运的诗歌在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力,使人们认为理想的栖居环境应该是能拥抱自然的,推动了文人墨客们对山水景观的追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诗人乐于围绕山水自然环境创作,以及真正居住在山林之中体验充满野趣的世外桃源,再通过文字呈现出来。山水诗、山居诗使人们通过品诗置身于山林之中,体悟到更深层次的心境。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对山居园林的氛围营造和不同元素的运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文人造园的园林意境与山水画、山居画相生相长,通过画面的呈现,使古人的审美趣味转向于山林栖居。在山水画、山居画中,常常是优雅中又透露出宁静安逸的氛围。水的形态有平静的水面、山间的溪流和瀑布等多种形式,山的形态高低远近、起伏错落。生活建筑滨水而建,展现诗意的栖居环境,观赏建筑居高而建,供人在此休憩或者观赏河流瀑布、群山起伏。又采用草顶形式构成,展现道家自然精神,彰显高雅的生活品质。画面中常有松树,松树是中国长寿树种之一,在精神世界里具有无穷的价值,具有丰富的人文寓意与人文情怀。山水画、山居画中常以松的长寿寓意创作者追求的神仙场所。另有观景平台、船桥点缀等,整体呈现出怡然自得的景象,文人们能在大自然中寻找静谧和安宁,使自身心灵得以洗涤。园林是一幅立体的画,因此从绘画中探索造园技巧,运用于山居园林建造之中,可增强园林的意境感。

3 山居园林空间营建思想

山居是指将建筑安置在山林中,并且在此生活。随着文人们山居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自然景观进行人工改造,创造性地将周围山水、动物、农林果田、树木花草等自然景观纳入山居之中,即山居园林。谢灵运设计的始宁庄园作为山居园林的开端,是受到传统哲学、时代背景影响形成的产物。谢灵运的“山居”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平衡状态,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文化,以及与原生自然环境的高度契合使山居模式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3]。

3.1 园林选址

始宁庄园位于今浙江省嵊州市,处于山水相拥的场所,宛如一方人间仙境。从庄园的大环境可看出,山居景观具备三大特色——东西有山,山势迂回,左右有溪湖。东西有山体现了山水环抱之美。按照东南西北的顺序依次系统地展现了周围山水的特征,如同世外桃源之景。山势迂回则是通过迂回周转展现出幽深之美。溪流在庄园复杂的地形中展现出优美的线条,远处山势高于五岳,如同蓬莱美景,展现景观的深邃。左右有溪湖则体现了山水融合之美。园林处于山峦纵横交错、水流回旋缠绕的交融场地中,展现出水因山活的动态趣味。因此可看出,古典山居园林的选址往往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以天然自然环境作为园林设计的依托,又加以古人的智慧进行设计,最终使人融入山境中。

3.2 建筑节点布局

始宁庄园的建筑布局采用分散式设计,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居为谢灵运家人早期建设的老宅,后进行了扩建,北居为后期开辟的新宅,无论是新旧景观,其都依附于大自然的山水景观中。人工造景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兼顾生产劳作,整体展现出一幅安乐之境。

建筑节点布局中可见园林空间布局美学。第一,合理选择景观视点。建筑的位置要选在能观景之处,如南居景观正前方便是江水,其前端设计为开敞式布局,便于观赏门前水景与远处山景。第二,合理运用自然材料。园林建筑多为茅屋搭建,运用自然材料,追求古朴的景观意境,与周围环境更加契合。第三,建筑的点景与观景。临江楼景区的南岭上建有一个建筑亭,与南居的建筑形成对景,能成为自然景观中的点睛之笔,此处又能够观景,使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进一步融为一体。

3.3 道路设计

庄园中的道路使空间与空间相互连接,路途设计较为崎岖,富有空间层次感。由此,在园林中,道路能够影响观园者的观赏心情,从而引发内心的体悟,凸显园林景观的意境美。从山居园林中可见其道路布局思想。其一,步移景易。采用散点式布局,决定了观园形式是以“动”观为主。园林依仗自然条件,道路两旁美景满目,以竹林水渠夹道展现空间节奏上的变化,丰富园林路线景致。其二,运用地形。山居园林不同于其他居住环境的一大特色就是具备复杂的地形,使园林更具创造性。例如,用台阶处理道路的高差问题,利用墙体等实现视线的收放,同时水面的变化也依墙体发生变化,或起承开合,或蜿蜒曲折。

3.4 自然元素的运用

山居环境中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谢灵运将自然资源看作山居园林的设计要素,进而探索自然资源的运用,增强山居空间的诗画氛围。

水体资源在山居空间中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园林中通常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如大面积的平静水面、山涧中的涓涓细流、泉水与瀑布的动态结合等,不同形态的水体展现出不同的景观意境。始宁庄园为凸显自然水体的观赏性,将建筑滨水而建。除此以外,还引入自然水源以成就山谷中的太康湖,还在湖中筑岛屿彰显神仙思想,同时丰富水面空间层次。周围景观通过水面倒影,扩大了景观视野范围,表现出水天一色的静谧和谐。

山居环境中植物资源丰富,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属性。第一类植物具有生产价值,可满足山居生活的需求。如园林中的果树植物,按照经纬列植,以展现植物的群体美。第二类植物具有造景价值。利用植物自身的特色,在园林中因势种植相应植物。选择具有意境的植物,彰显园林的雅致意趣,如园林用竹展现正直品质。根据水竹与石竹习性的差异,在不同的景观环境里栽种水竹与石竹,使所观之景象更为幽静。选择莲花,因其具有高洁的意味,莲花的粉红色花蕾丰富了园林的色彩,使所见之景更加绚丽。

在园林造景过程中也要合理利用动物资源。园林中既不投放鱼饵钓鱼,也不张网捕鸟,包容山居环境中其他生物的生活习性,并与其相适应,使鱼在沙石急流之中腾跃,鸟儿迎风高飞自由自在,另有攀岩动物在树梢之上休憩。动物使景观空间充满了无限的趣味,为宁静的山居园林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展现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山林之景,体现了“天然自然”之境。

3.5 时间的运用

在谢灵运的园林中可以看出時间的动态美,一年四季或一日四时,皆有景可观。“气结风而回敷”“草迎冬而结葩”“于岁春秋”等描述了不同时节园林的景观。“露夕沾而悽阴”“风露披清于嵔岫”“隐丛灌故悉晨暮”集中描写了日夕的竹林、朝暮的灌丛等一日不同时间的景象。四时、四季的变化与自然环境融合,给予了环境神秘与静谧的意味。此外,还借助了自然光线的变化增强园林空间的意境感,光线的色温、形状等都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使园林看起来十分灵动。借助“丹霞”,使园林中古朴的建筑顿时变得鲜活,色彩也就丰富起来,园林人工景观和繁复的动态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化为山水幽韵中浑然天成的意境美。

4 结语

山居造园思想因传统哲学思想与时代背景的影响形成,运用于山居园林空间的营造上,展现出“天然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化自然”建筑要素的完美融合。山居园林的空间营造通过科学布局,不仅符合人们对空间提出的可游、可居等要求,同时能够与人产生一定的联系,满足观园者的精神需求。在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居住于真山真水中放松、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国传统造园思想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其对现代山居景观的营建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晨晨.中国传统园林的美学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85-188.

[2]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16-117.

[3] 朱育帆,姚玉君.新诗意山居:“香山81号院”(半山枫林二期)外环境设计[J].中国园林,2007(5):66-68.

作者简介:李曼瑜(1998—),女,河南周口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3707501908221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山居
山居图
山居秋暝
富贵山居
浅谈园林艺术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
山居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