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扶贫人
——献给脱贫攻坚战线的“新愚公”

2021-03-22 08:14文图卫祥玉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5期
关键词:济源愚公第一书记

文图/卫祥玉

脱贫攻坚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没有硝烟的消除贫困的战争。 从2015 年11 月2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出“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到2020 年12月3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发出“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的宣告,5 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 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的背后,离不开一支支能打善战、实干创新的扶贫干部队伍。 5 年多来,全国广大党员干部“上山下乡”到贫困村驻村帮扶;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280 多万驻村干部、 第一书记奋战在扶贫一线;770 多名扶贫干部牺牲在反贫困斗争的战场上……这些吃住在村、 扎根基层的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是脱贫攻坚战中最辛苦、最劳累、付出最多的。 月光、星光、灯光,往往就是他们的诗和远方。

在河南省济源市,古有老愚公移山,今有新愚公扶贫。 5 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和指示是对全国讲的,但对愚公移山故事原发地的济源更具有特殊意义。济源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是愚公移山故事的原发地,辖2 个产业集聚区、11 个镇、5 个街道,总人口73 万,面积1931 平方公里。济源山区丘陵面积约占88%, 贫困人口居住分散,呈点状分布,贫困程度深,帮扶难度大,是“艰中之艰、难中之难”,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了挖掉贫困这座大山, 济源人民在愚公移山精神指引下付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20 世纪50 年代,深受旱涝之患的济源人民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治理蟒河大会战,两次受到国务院表彰。20 世纪70 年代,济源提出了“向高山水利化进军”的口号,完成了王屋山、鳖背山、天坛山三大水库建设,山区13.5 万亩“望天收”的“火旱田”变成了“保丰田”。 进入21 世纪以来,济源持续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切实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着力改善山区群众生存环境,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村村通”公交车、“组组通”硬化路、“户户通”自来水。

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吹响以来, 济源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 把弘扬愚公移山精神贯穿于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咬定目标、众志成城、不获全胜、决不收兵,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2018 年年底,济源59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2019 年年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73户7084 人全部脱贫;2020 年, 贫困人口收入全部在10000 元以上, 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16203 元,是2015 年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的4.9 倍,59 个贫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10 万元, 最高达到109.36 万元。2018 年,济源代表河南省接受国务院大督查脱贫攻坚专项督查, 受到督查组充分肯定。国务院大督查专刊两次推介济源做法。济源荣获“全国首批脱贫攻坚优秀城市”;“六位一体”健康扶贫等多篇典型案例在全国获奖; 扶贫干部李向阳荣获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联镇带村”产业扶贫模式、增孝关爱扶贫政策等一大批经验做法成为全省亮点;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在济源设立全国首家精准扶贫调研点,把济源作为非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典型进行研究总结。

济源市下冶镇吴村驻村工作队走访贫困户

济源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 同样离不开这样一批苦干实干的基层一线扶贫干部。 笔者从2018年5 月分管济源市扶贫工作以来, 在脱贫攻坚一线与基层扶贫干部共同奋斗, 看到了他们披星戴月、 日夜辛劳的身影, 看到了他们强烈的使命担当、深厚的为民情怀,深切地感受到他们的责任与担当、奉献与付出。 比如,被称为“铁人”的济源市扶贫办主任贺双福,他临危受命,带领党员干部加班加点,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始终坚守在第一线;还有从驻村第一书记成长为济源市扶贫办副主任的成富营,工作岗位变了、工作内容变了,唯一不变的是他多年如一日的工作热情;王屋镇党委书记雷红,作为一名女同志,为了扶贫工作,她却不能照顾重病的父亲;王屋镇原庄村党支部书记范哲红,退休后回到原庄,成立产业发展党小组,助力脱贫攻坚……

特别是以第一书记为代表的驻村干部们,他们放弃原本较为优越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从城区到山区,经历寒冬酷暑,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 一名名机关干部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村干部”。比如,大峪镇王庄村的三任第一书记,刘剑君、任云飞、张家祥到王庄后,老百姓都给他们起了新名字:刘“脱贫”、任“致富”、张“振兴”。 三任第一书记一茬接着一茬干,让王庄村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 邵原镇碌碡村原第一书记李自琴,带着母亲去扶贫,在村里一待就是3 年多,村里人都称她母亲为“第二书记”。 王屋镇谭庄村原第一书记卢丽娟, 对贫困群众关怀备至,被贫困户子女亲切地称为“卢妈妈”。 还有陈建政、张骞等8 名第一书记,从2015 年起,在偏远的山区一待就是6 年。 他们默默付出,无怨无悔,把驻村当“我村”,把他乡当故乡,老愚公咬定目标、挖山不止的精神, 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每一名第一书记,每一名扶贫干部,每一名扶贫人,说起他们的扶贫故事,都有千言万语。 一个个贫困户脱贫后的笑脸, 一个个贫困户发自内心的对党感恩, 一名名群众对扶贫干部的肯定和信任,一个个贫困村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都再现了脱贫攻坚的感人瞬间。 比如,王屋镇原庄村的脱贫户侯小军, 十几年如一日照顾身体不好的妻子、智力残疾的儿子及妻姐一家,被评为“河南好人”;王屋镇桃花洞村的脱贫户翟道贵,不甘贫困、两次主动向村里递交脱贫申请书,被众多媒体报道;下冶镇吴村脱贫户赵革命,脱贫致富不忘党恩、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一名预备党员……一大批脱贫户成了广受称赞的榜样。 与此同时,许多贫困村也都实现了“蜕变”。 大峪镇曾庄村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文明村”, 大峪镇王庄村成为2020 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邵原镇双房村的娲皇谷旅游度假区成为第六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王屋镇西门村2020 年集体经营性收入109.36万元……

在济源,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参与脱贫攻坚,形成了社会扶贫大格局,奏响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70 家企业与贫困村和有贫困户的非贫困村结对帮扶,创新“双联双助双促”帮扶模式,3 年来帮扶资金达6500 多万元。其中,民营企业济源钢铁公司的负责人李玉田一次性捐赠3000 万元成立了扶贫基金,助力脱贫攻坚。

愚公故里扶贫人, 都是脱贫攻坚战线的新愚公; 他们身上有着愚公移山精神最好的传承和弘扬,有许多人被这些新愚公感动着。例如,全国政协委员连玉明, 他在参加2018 年国务院大督查第十六督查组督查河南期间, 二下济源, 踏访6 镇17村,走访20 多家贫困户,和50 多人面对面座谈交流,督查扶贫政策之落实,感受脱贫攻坚之艰辛,探寻愚公精神之本源,写下了《王屋山下访“愚公”》一文。 中国扶贫杂志社总编文炜在济源采访,发出了“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 济源人的雄心壮志声震寰宇,济源人的干劲儿直冲云霄! 太行、王屋二山啊,你不曾挡住愚公挖山不止的执拗,又怎能挡住新时代新愚公的新斗争”的感慨。

当前,脱贫攻坚战收官之际,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最辛苦、最劳累、付出最多的就是我们的扶贫干部, 应该从提拔使用、 表彰奖励、提高待遇、人文关怀等多个方面,正向激励扶贫一线干部。“用人导向是最重要的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 要关心关爱基层一线扶贫干部,让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流汗流血者流芳,激励他们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努力工作。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踏遍了全国14 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先后深入24个贫困村走访调研。 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以上率下,为全国广大扶贫干部树立了榜样。 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率先垂范和亲切关怀, 让广大扶贫干部如沐习习春风,有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他们身上有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境界;他们以“累并快乐着”的革命浪漫主义情怀和“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的家国情怀,投身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用实干担当、奉献牺牲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诠释着扶贫人的精神和信仰。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是一个从“攻坚战”到“持久战”的转变。一方面要做好人的衔接, 继续使用好经历了脱贫攻坚战考验的广大扶贫干部,充分发挥他们“爱农村、知民情,懂民意”的优势与乡村振兴“领头雁”和“压舱石”“中流砥柱”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做好精神的衔接,脱贫攻坚战需要愚公移山精神,乡村振兴同样需要愚公移山精神, 要进一步传承弘扬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逐步实现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时代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党和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奉献牺牲的广大扶贫干部。 愿他们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 继续弘扬新时代愚公移山精神,不忘初心,不负韶华,在新的岗位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书写更加精彩的华章!

猜你喜欢
济源愚公第一书记
现代愚公
时代需要“愚公”精神
领航示范 振兴乡村——河南济源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考察报告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领航示范 振兴乡村——河南济源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考察报告(上)
《第一书记扶贫手记》
驻村第一书记
济源钢铁六十年积淀发展捐款三千万元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
济源钢铁嬗变之道——探寻河南省人大代表李玉田的治企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