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之问

2021-03-23 01:01东山明月
做人与处世 2021年24期
关键词:兴城旅行家哈罗德

东山明月

多少人希望时光逆转,只是时光不愿意

“他突然意识到一直以来都是莫琳把两人的近况告诉戴维的,是莫琳在所有信件、卡片的结尾处替他署下‘爸爸’两个字,甚至连他老父亲去的疗养院也是莫琳找的。接着一个问题出现了,当哈罗德站在斑马线前按下行人按钮时,如果一直是她在做哈罗德该做的事,那么‘我是谁?’”雾气蒙蒙的新年第一天,当我再读《一个人的朝圣》,爬上福尔街陡峭上坡路的哈罗德心里掠过的这些话,让我在沙发上坐不住了。

我是谁?谁是我?发出此问的不只有哈罗德,很久以前也听人问过。可是如此简单的问题,却从来没有人能给出完满的答案。忙忙碌碌一辈子,抑或懒懒散散一辈子,某一天,我们突然迷惑了:“我是谁?”我是父母的女儿,是丈夫的妻子,是女兒的母亲,是老师的学生,是学生的老师,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是想要遍赏山河的梦想者,是追求内心宁静的庸碌者,是渴慕豁达的小气鬼……一口气列出这么多的“我”,可是,哪个“我”都模糊如影。

读哈罗德的故事,我分明看到众生相,尤其感觉那就是我自己的故事。故事的具体内容与细节可能不同,但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和精神分明在提醒我:人生就是这么过去的,日子一天天消逝,你在一天天迷失自我。当某一天你突然发问“我是谁”的时候,一切都已成过往,时间的长河留给你的只有无尽的悔恨和锥心的疼痛。

关于哈罗德的徒步之旅,有人说是为了儿子,有人说是为了20年前的友谊,还有人说是为了找回与妻子之间的爱……都是,也都不是。我觉得,哈罗德是为了找到他心之所向的那个自我。那个“我”,从很小的时候就住进了他心里,只是因为母亲,因为家庭,那个“我”被封闭了。后来他恋爱了,结婚了,他在追寻着那个“我”。可是因为儿时的遭遇,他始终是封闭的,不够积极的。再后来,儿子出事了,家庭破碎了,友谊不在了,他更加消极地在时光的轨道上走着,一圈又一圈,一走就是20年。直到有一天,奎妮的来信,唤醒了他心中深藏的那个“我”。奎妮的绝症提醒他,他将不再有更多的时间犹豫与等待。于是,65岁的他终于迈开了寻找真我的第一步。

65岁才开始大胆寻找真我,似乎太迟了。可哈罗德做了,而且坚持到最后,取得了胜利。有更多的人,一辈子都在心中藏着一个“真我”,一辈子都在抱怨与哀叹,却从来没有迈开寻找的步伐,当然就无从体会那种“现在就可以做出改变,从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开始”的简单欣喜,也无从体会那种“把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的简单中的艰辛与复杂。

现在,我很感谢作者乔伊斯,她用哈罗德的故事提示我:快点开始吧,为你心之所向的那个真我,快点迈开脚步,别等到65岁。我是谁?迈开脚步,答案就在步履之间。

人生就是这样,当你对某种东西孜孜以求时,它偏像开玩笑般与你捉迷藏。这个迷藏的时间长短未定,或许是一会儿,或许是几年,或许是永远。当你身心疲惫,百般无奈之际,偶一转头,却发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时候不得不想,理想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我们是不是不应该执着于它?想起了几年前看的小说《旅行家》。旅行家一直有个梦想,到巴萨那个漂亮的城市去看看。这个梦想他怀揣了一辈子,然而,直到他满头白发时也没能成行。文尾有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旅行 家听说一个巴萨人来到隆兴城的时候非常兴奋。他向巴萨人住的旅馆奔去,赶到那里时,巴萨人却已经离开了隆兴城,不知去向。他离开时说,隆兴城是世界上极其糟糕的城市,是和巴萨一样糟糕的城市!”看完小说后,我写了一段感想。当时的我对理想的定义是:理想是什么样子?理想是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见到她“庐山真面目”时的那种真实感受。时至今日,我还是比较欣赏那个巴萨人的。因为无论怎样,他都为自己的理想付出了努力,而不是只让理想停留在嘴边上。尽管最终看到的理想“极其糟糕”,但这糟糕也是在他付出努力之后的一种真实感受。而那个旅行家呢,一辈子只有“想”,没有“理”,可以说他连谈论理想的资格都没有了。

(责任编辑/刘大伟 张金余)

猜你喜欢
兴城旅行家哈罗德
【最创新】后发先至,科技兴城
《一个人的朝圣》:在路上,重拾遗失的美好
辽宁兴城觉华岛历史学术研究综述
哈罗德的帽子
生活中的爱与宽容
小水滴旅行家
风儿是个旅行家
狂野旅行家
隋代大兴城贵族住宅“西多东少”分布原因探析
犹太小伙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