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智慧 弘扬文化精髓
——记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燕保君

2021-03-23 06:58钟伟
祖国 2021年22期
关键词:姓氏姓名传统

文/钟伟

中国的姓氏是最完整和富有内涵的,姓氏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都是非常重要的。《百家姓》作为几百年间儿童的启蒙读物,告诉一代又一代人,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中国人姓氏的统计古已有之。明朝有《千家姓》,清朝有《百家姓》,2006 年1 月,中国科学院发布了用两年时间调查完成的《中国姓氏统计》,诞生了我国新时期第一部按照姓氏人口数量排序的“新百家姓”。由此看来,姓氏文化的传承是新时代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燕保君

文化溯源 积淀深厚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传统文化的分支姓氏文化由来已久,据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这是对“姓”的产生的阐释。前一句说姓是与“生”俱来的,即人一生下来就有了“姓”。姓是什么呢?后一句作了解答,“姓”是由“女”与“生”两部分构成的,这里的“女”即“母”,“女”“生”就是生母。人的命是“生母”带来的,而人的“姓”也是要从“生母”,即生母姓什么,子女就是姓什么。所以,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华夏之“姓”产生于远古母系族公社时期。

“姓”字的创造反映了母系族公社时期的历史特点。那时,同一个生母的几代子孙生活在一起,由血缘关系组合成的原始集体就是氏族。“氏族”这个名称是后人命定的,氏者姓,族即本族,氏族就是同姓同祖的大家族。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姓名在文字创立的远古时代就已诞生,而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约4000 余年。文字产生之后,姓名才有了个人文字标志的功能。

据考证,在我国古代先有姓氏,而后有名。姓氏是指姓与氏的合称。据《左传·隐公八年》记载:“无子建德,因生已见易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通志·氏族略序》中说道:“三代之前姓氏全而为二,男子称氏,女人称姓。”相关统计显示,我国见之于文献的姓氏就有5660 个,其中单姓的3484 个,复姓的2030 个,三字姓146 个。当然这里还不包括四字姓五字姓,以及明清移居中原的蒙古族、满族人译改的姓。因此,我国的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

关于“名”的来由,老子在《道德经》中对于“名”有非常精辟地论述,他写道:“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指远古时代地球上虽有万物,但类人猿尚未进化到人阶段是无名的,人类形成,从嚎叫发展到智人的高级阶段,就用姓名区别人与人,用名称区分万物,所以老子认为名是万物之母。同时《道德经》中还写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化素质的提高,人类姓名由简单的区分符号发展到具有各种吉祥含义的名称,人们对自己名字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名字成为负载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巨舟。

另外,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姓名文化也非常重视,他的名言“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就是说事业要成功,必须有正确的理论做指导,而正确的理论就形成正确的名声,所以“正名”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先秦最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子,有一篇专论“正名”的文章,文中说:“是散名之在人者也,是后王之成名也。”是说人不仅要选择好名,做事还要选择正利,要选择正义,好名与事实相符,只有做到这样,才能成名于天下。

姓氏文化 继承精髓

姓氏文化姓名学属于易学的分支,是从《周易》象数理论中衍生出来的新派系,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最早服务于皇室,用于朝代名的制定,皇帝帝号、年号、谥号的制定以及皇太子的命名。而易学又源于《易经》,是易经的实践纪实。《易经》是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一部被称为华夏文化源头的经典。它覆盖了气象学、天文学、军事学、数学、先知(预测)学、气功学、武术学、体育学等各个领域,熔铸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催生了“阴阳相济”“物极必反”的辩证思维,造就了“革故鼎新”“与时偕行”的历史哲学,孕育了“保合太和”“穷变通久”的东方智慧。这本书经历了上古伏羲氏、中古神农氏、下古轩辕黄帝三代,总结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形成了相对的万物空间。到了夏商周时代,经周文王姬昌不断总结演变,形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至此,易经几经发展变迁,逐渐成为中国哲学的理论根基。

姓名学是继承易经文化之精髓,吸收汉字的笔画数、五行、音律等特有信息,形成的含有数理学、阴阳五行学、音韵学等综合概念的一门学科。

在古人眼中,汉字中含有五行,数理中含有五行、音律中含有五行,通过不同汉字的组合,姓名可以显现出不同的信息。不过,许多学者只是尝试着研究,没有与易学文化综合起来形成一门专门的学问。

进入新时代、新时期,传统文化姓名学同样与时俱进。其中,弘扬传统文化代表性人物、非遗传承人燕保君通过今译今注的手法,总结祖先哲人智慧,结合实际,不断补充、完善、创新、融会贯通,赋予了姓名学全新含义。这种在传承中的科学创新,使姓名学逐渐摆脱了“迷信”色彩,步入了科学发展的大方向,成为社会生产中命名时所遵循的重要参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堪称一枝独秀。

科学传承 赋予新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弘扬传承好传统文化,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

燕保君出生于江苏省沛县,汉高祖刘邦的故里。现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燕氏姓名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由于祖上四代皆致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燕保君自幼耳濡目染,对传统文化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9年,燕保君偶得《中国姓名学》一书,使用后发现有太多不易理解和准确度有误差的地方,顿生灵感立志要精编姓名学,让后人读得懂,学得明白。从此,他对姓名学进行了长达20年的苦心研修,对4万个家庭数十万人的姓名进行了跟踪实践,准确率高达97%。二十年磨一剑,1997年,燕保君在综合祖上四代传承易学文化精髓的基础之上,运用创新性思维,以今译今注的手法,大胆推出“燕氏姓名学”,直接把姓名学文化推向了科学发展的新高地,可谓构思奇巧,纵横棋局。这一实践中得到的成果,一经面世就受到业内专家、学者以及各界人士的广泛好评,在大家的鼎力支持下,2010年,《燕氏姓名学》在新华书店正式发行。2012年,燕保君成立姓名学研究所,担任教学与教材的编辑工作,由此让姓名学大放异彩,并成功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姓名学的传承和弘扬作出了突出贡献,引领着姓名学健康发展。

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燕保君表示:“世上万事万物都因名而生,没有名字怎么可能来到世界上呢?名字是根,寄托着祖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脉。不仅是后代荣誉的代表,还承载着对人生一辈子的记录,比如,功名利禄、财富得失……都是人生过眼云烟,什么都带不走,而名字却是记录人一辈子的标记,所以名字对一个人很重要。”

一个姓氏一个典故,一个典故一段历史。姓名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就是一张绝佳的名片,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

姓名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第一张名片,虽然只是个文字符号,但一个恰到好处的佳名、雅号,在本质上应当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高雅文化,应当是一幅赏心悦目的山水画,是一首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好诗。它能给人们好的向往和导引,激励人们上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的名字,能够以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最深刻的意境。

不过,燕保君也提醒广大姓名学爱好者:一个响亮、优雅、有品位的名字有利于社会交往,提高亲和力,增强人际关系,增进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我们相信传统文化,但我们不能迷信命运。也不能取(改)名后,坐等好运来临,而是要加倍努力奋斗,找对目标拼搏下去,好运才能降临。

“天气预报对我们的穿衣和出行可以起到指导作用,燕氏姓名学也一样,起到提醒和参考的作用。”在燕保君看来,燕氏姓名学的六格八运预测法可以科学地利用周易理论帮助大家提升境界,达到家庭和谐的目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所以这门非遗文化值得更多人去学习和传承。

燕保君希望将自己在姓名学界研究领域的宝贵精神财富,进一步传承发扬光大,让这个造福于人类的中国传统宝贵遗产,能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延续下去,给更多需要的人带去福音,让更多的人受益终身。

目前,燕氏姓名学在北京、哈尔滨、徐州、张家口、天津、唐山、湖南、上海、江西、福建、山西等地分别成立了传承基地。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燕氏姓名学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非遗文化重在传承,燕保君也一直在寻找热爱姓名学且人品为上的有缘人,一起为姓名学的传承和发展作贡献。

猜你喜欢
姓氏姓名传统
姓氏从何而来
有趣的姓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梁潮印笺·姓名章戢孴
梁潮篆痕·姓名类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姓名的『姓』字为什么是『女』旁?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找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