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壮乡本土民族文化导航,让艺术教育闪光

2021-03-24 22:10周琳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6期
关键词:传承发展艺术教育

【摘要】壮乡本土民族传统文化与校园艺术教育相融合,在优化艺术课程结构、创新艺术教育方式、丰富艺术活动载体等方面不断探索,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艺术氛围,积极推动壮乡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艺术教育、本土民族文化、民族艺术、传承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新时代我们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科学态度,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广西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传统文化艺术。如:铜鼓、绣球、花山岩画等闻名中外,花山岩画还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各民族的民歌在全国也享有盛名……

为了增强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构建五育并举格局,我们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为载体,努力挖掘壮乡本土的文化艺术特色,在优化艺术课程内容、创新艺术教育方式、丰富艺术活动载体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打造浓厚的民族文化艺术氛围,积极推动壮乡本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一、突出壮乡文化元素的美育阵地

学校积极开展“优美校园”创建活动,通过绿化、文化、美化,营造格调高雅、富有民族文化氣息、充满朝气的校园环境,实现以景育人、以文化人、以美感人。如:开设“民族团结大观园”,介绍壮乡十二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壮、侗、瑶等民族的劳动、居住、饮食、服饰、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的特点;开设“红领巾品绣苑”,展示学生一针一线创作的壮族十字花绣作品——花山岩画、绣球图案、壮族图腾、南宁会展中心等,一幅幅精美的刺绣作品闪耀着孩子们五彩斑斓的民族艺术光芒;开设“东盟主题园”,介绍东盟“10+1”国家的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市的自豪感。教师办公室门牌、教室的个性班牌、生活大舞台、走廊立柱、校训及廊灯等,校园的每一块宣传栏、标识牌,每一面文化墙都融入了铜鼓、绣球、民族纹样、鼓楼等壮乡物质文化的元素,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民族艺术就在自己身边,可以随时随处感受壮乡传统文化艺术的魅力。

学校建设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民族艺术社团。开设有:品绣苑——刺绣社团;编织社——民族编绳、毛线勾织;蓝靛坊——蜡染、扎染;骆越站——做绣球、做香包、文创作品;纸艺吧——剪纸、折纸;山歌台——山歌合唱;四弦情——中华小四弦乐队等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为学生了解家乡民俗、传承传统技艺搭建了平台,营造了浓厚的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校园氛围。

二、挖掘壮乡文化艺术的校本课程

为了让学生学习和了解壮乡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学校深入挖掘广西民族传统文化价值内涵,将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理念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开设了一门以民族文化为特色的生活化校本课程——民间艺术综合实践课。老师们还编写了每年级一册的校本教材《做生活的主人》,共6册。学生们以走班选修课的形式参加民间艺术实践课学习,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课堂上,学生学唱原生态壮族山歌、学习瑶族的打油茶、学习壮族的十字花绣、赏析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分享有关“花山岩画”故事、学习染制五色糯米饭、动手缝制绣球、民族编织等内容,增强学生对壮乡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形成了“一校多品”的特色项目。

三、增强民族团结情感的艺术活动

学校以传统节日、校园文化艺术节、体艺大课间、研学探究活动等为载体,开展具有壮乡文化特色的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和感受,促进认知和领悟。

(一)中华小四弦与壮族山歌相结合的探索

中华小四弦是以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为宗旨,为孩子和音乐爱好者而设计的一种轻便型、创新型的弹拨乐器,它是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中阮的化身,音色明亮,比较简单易学,可以弹唱、独奏、合奏,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将壮族山歌与中华小四弦有机结合,便能使壮族山歌在小学生群体中广泛传唱,继承和发扬壮族民族文化艺术。

柯达伊曾说过“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民族文化的传承,学校的艺术教育承担起发展的重任。成立中华小四弦社团以来,我们尝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是将适合孩子演唱的,朗朗上口的壮族民歌编上和弦,教学生用弹唱法弹唱壮族山歌——《壮族敬酒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等,大大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每次排练,社团的孩子们抱着小四弦琴,自弹自唱倾情演绎的情景,总是引来许多师生驻足欣赏。

二是有些壮族山歌的旋律很好听,但是歌词不太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我们就根据壮族文化的特点,重新创作歌词,比如《呗侬情深》是一首崇左市龙州黑衣壮流行的山歌,歌词中“亲朋好友相会就要敬三杯酒,一二三喝下去”,我们就改成“呗侬今日来见面要讲三句话咧,第一句祝你心情好……”。在2021年学校“壮族三月三”展演活动中,社团的学生们用小四弦弹唱这首壮语山歌,得到高度评价。还代表学校到社区参加“三月三”歌圩活动,赢得社区居民的阵阵掌声。

三是我们将部分壮族山歌作品,如《刘三姐对歌》《山歌好比春江水》等改编成中华小四弦器乐曲,教学生用弹挑、揉弦、长轮、滑弦、泛音等技法,采用合奏的形式表现音乐,得到师生家长的好评。

参考文献:

1.《以鸣鸠琴为载体的陕南民歌传承和弘扬探索研究》;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5期;作者:包亚非

2.《以体育和艺术教育为载体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山东教育报》2019年3月,作者:翟文璐

作者:南宁市青秀区埌东小学,周琳(德育副校长)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艺术教育
中国共产党传承发展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和实践述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浅谈湖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甘肃清水县轩辕鼓舞的风格特征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