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古腾今邓石如

2021-03-24 10:07江舟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篆刻书法家书法

江舟

邓石如是清代著名的篆刻家和书法家。“刻苦寻求八体书,清朝第一有嘉誉。穷追二李开新法,照古腾今邓石如。”这是日本著名书法家渡边寒鸥评论邓石如的一首七绝诗。

邓石如,原名琰,为表示自己“不负,不低头,不逢迎,人如顽石,一尘不染”之品格,遂字“石如”。因他家在安徽省怀宁县皖公山下,便格“皖”字拆开倒用以为号,称“完白山人”。他54岁时,清仁宗嗣位,为避“琰”字讳,乃以字行,更名“完白”。又因其长期一笈横肩,遍游天涯,故又自号“笈游道人”。康有为评他的书法篆刻为“千百年来一人”。

从一个“少产乡僻,眇所见闻”的穷孩子成为著名书法家,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于他的刻苦好学。他年少时以白居易习书、写作致使手腕起茧为楷模,惜时发奋,学习书法刻章。但家境贫苦,买不起碑帖和有关书籍,于是他从17岁始,以书法、刻印鬻艺出游,以寻求书刻艺术的“群书”。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和江西等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多少个除夕和中秋,他或寻访碑碣,或卖字求生,或贪婪读书,荒庙野寺是他经常栖息之所。

他多次登上泰山、峄山,细心揣摩秦汉刻石;为了寻找残碑断碣,他经常走人迹罕至的山道;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他50岁时还一再攀登匡庐绝顶,一连饿了八日,只以草木果实充饥。穷困的境遇没有阻止邓石如寻求书刻艺术的决心,他62岁时还登泰山观碑。一次游黄山,踏遍三十六峰,见怪异而具情趣的石块,他感到对治学有所启发,就满满贮两大囊石头。为减轻负担,他竟然抛掉行李,但重负仍压得他足破肩肿。担石归途路经广德,市人皆笑其迂腐,而他依然扬扬有喜色。

四十多年的刻苦寻求,不仅使邓石如通过临摹古人碑碣吸取了必要的养分,而且在实际艺术生活和对大自然的观察体验中,进一步锻炼了他的书刻技巧。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的一天,邓石如在寿州(今安徽寿县)为寿春书院诸生刻印、书扇。该院书法主讲梁山献见到邓石如的作品后,连声赞道:“此子未谙古法耳,其笔势浑,余所不能。”当他得知邓石如学书刻印的经历后,非常同情,除直接给予指导外,还将邓石如介绍给江宁的朋友梅。梅家中藏有“秘府异珍”和秦汉以后历代的许多金石善本,虽家道中落,仍接纳了邓石如,不仅尽出所藏供邓石如纵观博览、悉心研习,而且还为他提供衣食及笔墨费用。邓石如“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乃就寝,寒暑不辍”达8年之久,在梁山献的指导下,学成了正、草、隶、篆各体书法,所治印苍劲庄严,流利清新。

乾隆五十年(1785年)某日,邓石如到安徽歙县卖书刻印,被翰林院编修、金石书法家张皋文见到,张皋文认为邓石如篆刻锋劲刚健、姿态婀娜,很是敬佩。当时,张皋文正客居在徽州府修撰金榜的家里,他把邓石如的书刻情况告诉了金榜。金榜慕才,冒雨把邓石如从一个荒凉的寺庙中邀至家中,与之畅谈书印理论。当时金榜家有座宏大壮丽的祠堂,堂中有不少楹联和匾额,是由金榜数易其稿精心书写后镌刊而成的。金榜自以为水平较高,及至见到邓石如的书法篆刻,深感相形见绌,于是召来工匠,把匾额凿掉,又架起屋顶,把柱子放下,请邓石如重寫刻成后再建。邓石如在金榜家还阅读了不少金石书法典籍和名人墨迹,又一次开阔了眼界。一年后,邓石如由金榜推荐,先后结识了京城户部尚书曹埴和身居相国要职的刘墉等艺坛名流,得到了他们的赏识和帮助。

邓石如寻求书法刻印艺术能吃苦,肯钻研,有恒心,加上一些有识之士的鼓励和帮助,终于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书法、篆刻艺术大家,蜚声海内外。包世臣评其篆隶已达于“平和简静,道丽天成”之境,列为神品;草书能品上,楷书逸品上。朝鲜著名学者金秋史于道光初年时评曰:“邓完白先生篆隶,天下奉为圭臬,殆无异辞。”邓石如的印章艺术被识者目之为“印从书出”“一举突破陈规”的奇品,誉为“邓派”。

(编辑  余从/图 槿喑)

猜你喜欢
篆刻书法家书法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小小书法家
诗书画苑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