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箸设计价值研究

2021-03-24 11:07汪刘智毛宏萍
工业设计 2021年2期
关键词:价值设计

汪刘智 毛宏萍

摘要:筷箸是中国传统设计造物的典范之一,其设计价值内容丰富。本文分别从筷箸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三个方面分析其设计价值内涵,从而提出“物尽其用”的实用价值、“美食必得美器”的审美价值、“价值引领”的伦理价值的观点,并阐述了对当代设计的启示价值。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造物设计理念。

关键词:筷箸;设计;价值

中国分类号:TS9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2-0130-02

筷箸,古称箸,今日筷子。“筷箸”指两根款式、规格、质料完全一样的小棍,两根小棍之间没有机械联系,通过人的手指将他们连接起来构成一副完整的筷箸。价值作为一种尺度价值反映了人的需要与外在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1]。筷箸作为我国优秀传统造物设计的代表之一,深入研究筷箸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伦理价值,对当代设计有一定启示作用。

1“物尽其用”的实用价值

1.1 起源于物用的筷箸

20世纪90年代在江苏高邮龙虬庄发现一处距今6600-5500年间的典型新时期时代遗址,1999年出版的《龙虬庄——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提供了发现骨箸的科学资料[2],这也是我国首次出土关于骨箸的消息。据报告中描述,这些骨箸一段端平或钝平,另一端尖圆,也有个别的有两段都呈尖圆的形态。箸的出现与新石器时代农耕时代的来临不无联系,学者猜测箸的前身极可能是因为新石器时期用火烤食物或在火灰中埋食物时,人们采用自然界随处可见的树枝进行拨动或叉起食物,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现两根树枝能够起到夹取的作用,可以更加方便获取食物,由此受到启发,制作了类似骨箸的夹取工具。

1.2 筷箸的灵活性促进饮食的精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变。由于箸的灵活性,能够夹取各种形状的食物,促使了中国饮食更加精细化。《诗经·大雁·公刘》中有句“饮之食之”[3]。足以说明,古代的饮食分为饮和食两类。筷箸在食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分开食物。无论是分离鱼和鱼刺,又或是从一整只熟鸡中分离鸡腿;(2)夹取食物,无论是形状较大的肉块,又或是形状较为小巧圆润的豆子,都能够随心夹取。筷箸的灵活性在餐桌上被应用得淋漓尽致。筷箸的多种用法促进了中国美食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极大的可自由发展的空间,使得如今的中式美食不仅色香味俱全,还有典雅的造型和丰富的寓意。

1.3“食具”到“超食具”的功能转变

筷箸作为历史的舞台上极具表现力的一员,不仅在餐桌上焕发光彩,在餐桌下的历史篇章中也有著它的一席之地。如火箸,是筷箸除食具的功用外,人们最早开发的“超食具”功用,作为取薪拨火之具,伴随着人们度过凛冽的寒冬。由于筷箸成为人们生活中极易获得的工具,古代人民在取火拨薪时,可以轻易地发现身边的筷箸有夹取炭火的功用,而采用具有不易燃烧特性的金属材料制作能够更好地夹取炭火,并且金属材质能够充分延长其使用寿命。在现如今的部分乡村中仍存在着火箸,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伴随着人们的生活。

其他类似的功用。作为香箸,存在于“焚香”文化之中,移动“隔火”和香饼,都需要它的帮助。相较火箸来说,香箸长度更短,装饰造型也更加精致,等等。以上案例足以说明,筷箸在人们代代相传的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的新的功能,这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物尽其用”,对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2“美食必得美器”的审美价值

2.1 材质的审美价值

从新石器时期的骨箸,先秦时期的铜箸、象牙箸,西汉早期的竹箸,东汉的铜箸。到隋唐时期金银箸等,再到宋金辽元的取材广泛,以及明清时期材料丰富多彩。其质地、色彩以及纹理都有着不同的审美表现。其中明清时期,湘妃竹箸是竹箸中的佼佼者,其竹纹呈现的自然之美和草黄色筷体上淡褐色斑点的自然形成,营造了一种清新自然,典雅古朴的美。

2.2 装饰的审美价值

早在新石器时期的遗存中,就存在骨箸上饰以纹样的先例。装饰根源于人的文化心理需求。在器物发展进程中,装饰的内容和工艺也在发生着变化。筷箸的装饰在各个时期有着不同特点。

新石器时期主要是简单地刻划短线纹之类的装饰,商周时期由于青铜器的盛行,筷箸也主要是象牙箸和青铜箸,其箸面的装饰主要以青铜器的装饰为主,类似小圆圈纹、中间加点纹等。秦汉时期竹箸发现较少,在形制上呈首粗足细的圆柱形或少量扁方形。东汉时期的铜箸会在头部有六棱形装饰。三国两晋南北朝出土较少,只有1997年出土于南昌火车站的东晋墓葬群中有漆箸两件和漆匕一件。漆箸整体圆柱形,首部顶端微弧形。首部上下端皆髹红漆,中间髹黑漆(如图1)。隋唐五代时,更注重在箸顶端或箸首部进行装饰,其中有箸首鎏金、顶端造型葫芦状或首部顶端作盛开的莲花状的装饰,可谓是造型丰富多样,趣味别致,也从侧面体现了大唐盛世的风采。

到了宋元时期,箸面装饰工艺极为繁荣兴盛,或古朴雅致,或精美华丽。整体来说,凹凸弦纹和竹节纹偏多,还有篆刻诗词、字、吉祥语等。明代盛行的镶接工艺促进了更多典雅精致的箸的产生,如金镶玉、银镶牙等材质的箸的出现。清朝时期,镶接工艺的精致化更加促进了箸的工艺性、审美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原大连箸文化博物馆馆藏的一双银三镶红珊瑚箸,箸身为首粗足细的圆柱形,箸首顶端镶嵌弧形银帽,两帽之间连以一根银链,银帽下端饰二组弦纹,箸体中间镶银1.5厘米,饰三组弦纹,箸足镶银7.3厘米,饰以两组弦纹(如图2)。此外明清时期箸体的装饰,有在箸面刻画饰,如刻画四季图等,或是饰以文字,多为吉祥语、诗词等,极富趣味,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3“价值引领”的伦理价值

3.1 筷箸引发的人生哲理

筷箸在使用时,力量过大会导致夹断食物,过小会导致无法夹起食物,只能采用适当的力度才能夹起食物,三根手指拨动两根筷子就能拨动万物,暗含着阴阳相合,相辅相成的人生哲理。还有筷箸本身人格化,从中国传统品德——“仁”出发,认为筷箸有“仁”的品质,具备坚韧、宁折不弯的特性,象征着人们正直、顽强的品质。筷箸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其设计的伦理价值远不止于此,在中国干百年的发展的历史中,许多不同时代的人们的价值观、伦理观都能从中得以体现。筷箸以其简单的造型寄托着先民们脱物言志的情感,启迪着世人积极面对生活,热爱生活。

3.2 筷箸作为高尚品德的载体

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中,筷箸是作为善、作为高尚的品德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的载体而出现的。在汉代画像石《邢渠哺父图》中,邢渠右手持箸,左手持斗,跪坐呈向父亲喂食状。此时的箸在画像中是作为“哺父”的工具所呈现出来,并具备了承载孝道的道德功能。这正是古代“器以载道”得以体现。箸在其中承载的是中国传统美德——孝顺长辈,体现的是高尚的道德品质。

4 对于当代设计的启示价值

从设计价值的角度分析筷箸,可以分别从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伦理价值中体会到先民们智慧的结晶,也能感受到我国传统造物设计其丰富的内涵性,筷箸对当代设计的启示,笔者认为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首先,是物尽其用。绿色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设计愈发的受到人们的关注,筷箸的“超食具”的功用拓展了人们对绿色设计的理解,物品在其本身存在的领域结束了其使用寿命后,可以将其置于其他适合的场景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筷箸的实用价值中,提取物尽其用的价值观能够促进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节约资源,促进社会发展。

其次,是新旧材料的结合和传统装饰符号化。让现代产品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传统造物的装饰元素,以及在造物设计中将传统材料與新材料结合,营造不同的美感。故而当今设计要充分汲取传统造物的艺术符号、语言符号,来塑造产品的审美价值[4]。要基于当代人们的审美和需求对传统造物进行有益的现代化继承,聚焦价值创造,来传承优秀传统造物设计审美价值。

最后,设计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中国传统思想重视人伦价值,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道德义务和修身自律[5]。筷箸作为引发的哲理思考和作为高尚品德的载体,无不宣扬了设计造物对正确的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蕴含高尚的价值观,可以对用户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宣扬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从而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生价值的提升。

5 结语

筷箸作为传统造物设计的经典案例之一,蕴含“物尽其用”的实用价值、“美食必得美器”的审美价值以及“价值引领”的伦理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其设计价值对当代设计的启示,得出以下结论:设计应该“物尽其用”,坚持可持续发展;应该从传统设计的元素中充分汲取养分,融合于现代设计之中;应该关注对消费者的价值引领作用,引导广大群众修身自律,建立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刘云.中国箸文化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6:51-52

[3]北京大学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北京:论衡注释[M],中华书局,1979.

[4]潘鲁生.传统文化资源的设计价值与转化路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 (01):9—11+191.

[5]熊承霞“寻根”视野的传统造物设计价值研究[J].创意与设计,2015 (06):72-76

猜你喜欢
价值设计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践行初心使命的价值取向
价值3.6亿元的隐私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