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趣、品技、品意:国画学习的意趣与真味

2021-03-24 11:42黄震涛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3期

黄震涛

[摘 要]中国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国画教学中,通过“三品”法——品趣、品技、品意,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点、线、面、黑白、色彩、形象、抽象等诸多基本概念,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不仅能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还能正确把握国画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培养创新能力,同时也能提升学生对美的判断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国画学习;品趣;品技;品意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9-0005-02

国画作为极具中华文化特色的艺术形态,其技法与审美都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背景。普及国画教学,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有效途径,也是塑造学生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学习中国画是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但是中国画艺术博大精深,流派众多,面貌繁杂,从博物馆中的历代优秀作品,到小商品市场里琳琅满目的各类作品,实属良莠不齐。就小学生对于国画课程的学习来说,虽然他们时常见到各种中国画,但由于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国画的工具及载体已经远离他们,因此他们会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来适应。

一、充满真味的中国画“品趣学习”策略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课程教学,倡导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美术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开展教学。作为一线美术教师,面对的挑战就是要有创新意识,对于美术课程第一要有兴趣,第二要产生乐趣,第三要形成爱好,最后成为志趣。因为有了“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体验到乐趣;有了乐趣,才会发展为“以教为乐”的爱好。

1.变魔术——视觉选择课程

核心素养下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对经典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有一种接受性,不要强制灌输。我曾经在《齐白石的花鸟画》中利用现代电脑技术Photoshop将齐白石画作中小鸡的朝向、落款、印章等要素改换方向或改变位置,让学生看看哪张符合中国画的视觉规律,在视觉上完整舒适。这样做,重在训练学生对书、画、印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画的画理。

2.讲故事——思维激发创意

审美判断影响人的一生。中国画学习不是为了鉴赏本身,而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对生活、世界产生全新的认识,最终实现美术对人的成长发展的作用,在欣赏名作的同时,其背后的故事往往更耐人寻味。在《千里江山图》的教学中,我先提出一个问题:“十八岁时,你会干什么?”当学生有了思考后,我就为他们讲述了当年宋徽宗和王希孟的故事,让学生在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后,也对自己今后的人生目标有了规划意识。

3.赏名作——感悟深邃内涵

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图像识读到审美判断,最终达到文化理解,让学生通过探究的方法发现经典和自己日常生活的关联。如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很多人看到这样的作品都不会激动。而通过欣赏来唤起学生的情怀,让学生去感受“汗滴禾下土”的不易,学生就能够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在吃饭时做到“光盘”。

4.合力创——开展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美术表现力,教师可通过构思与反思,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用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与情感。在基础临摹课程及国画基本知识教学环节结束后,进入合作绘画环节,教师让每小组3~4人进行绘画内容分配、构图协调、墨色协调,之后共同完成一张国画作品,题材以清供题材及花鸟题材为主。这样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

二、充满韵味的中国画“品技训练”策略

为了能让学生掌握品趣、品技、品意这三个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我运用了以下三种方法,并转化成系列课程,在课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1.在水墨训练中把握绘画要素

本训练通过三节课的整合,把中国画中点、线、面的要素剥离出来进行训练。在此过程中,我通过游戏的手法强化了国画的中锋、侧锋、散锋、逆锋、搅锋、墨色浓淡、干湿对比、色墨关系等,让学生试着表现点、线、面的不同变化,并试着用不同的用笔方法来表现事物,再结合物象具体画法完成一张画。虽然这样的训练内容较为繁杂,但每节课都能解决若干问题。

2.在拼贴训练中掌握画面质感

我制作了墨色不同、姿态不同的小鸡、小螃蟹等教具,让学生选择3或5只进行摆放,并补充相关环境、物体、题款、落印等,直至完成一张完整的作品,重点训练学生对墨色呼应、聚散关系、顾盼关系以及画面留白的理解和把控能力。

3.在技法训练中掌握笔墨技法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及课后,我都会鼓励学生用中国画技法进行不同类型的写生与创作。如教材里的《色彩裝饰画》创作模块,我引导学生在高丽纸上用工笔重彩技法去表现;外出写生,写生现场的速写则采用毛笔速写。学生的创造虽显稚嫩,但灵气十足。我引导学生用中国画技法进行现实主义创作,甚至在科幻画、插图比赛中也同样让他们运用中国画线描和水墨的不同方式进行创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充满滋味的中国画“品意提升”策略

小学国画课程中的中国画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素质。

1.跟着大师学绘画——了解中国画的画理

中国画画理博大精深,包含着古人的人生观,教师要向学生重点介绍中国画的画理特点。这要求教师见识广博,对老庄思想、民间艺术、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对与国画同源的书法、篆刻艺术要有一定的研究,把这些技能应用到教学之中,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拥有了解传统中国画画理的能力是中国画教学的核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中国画的理解往精髓渗透而不是在表面上判断其像与不像。个人认为,这必须通过欣赏及示范讲解来渗透中国画中起承转合、计白守黑、书画印相辅相成等画理。刚开始学习美术时,学生会对美术材料表现出较大的兴趣,甚至会有个别学生表现出对美术材料的争抢行为。这时,教师就应当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对美术材料进行介绍。当学生的注意力转向美术学习后,教师才可以展开美术教学与指导。小学生在开始学习前,总是不知道要画什么、怎么画,缺少方法的支撑,只会任务式的快速依样画葫芦,或者当他们离开了教师,就不会自己独立作画了。这时,教师千万不要一笔一画地画给学生看,而是要让他们自己去画,自己去涂鸦。教师的角色是把学生内心的意象引发出来,让他们大胆自信的、拿出最好的状态来表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常有这样的例子,课本上常有一些森林之类的素材,要求学生把相关的树木画出来,往往所有的学生画的花草树木都是一个样,没什么太大的区别。这时,教师就要充分运用教育智慧去激发生的思维,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表现自我的活动。

2.答疑解惑学绘画——掌握中国画的特点

当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感到疑惑或发现了某一问题,并主动求助于教师时,这就是进一步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好时机。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美术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要自主学习能力有所提高,就必须学会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因娴熟而容易对生活中所有的事物习以为常,而学生因初次接触,疑问必定会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因为简单而置之不理或是进行批判,而是应该耐心地做好教育与引导,适时地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自身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思考、自主探求,在此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中国画的特点在于学生对宣纸、毛笔等工具的熟知以及对笔墨的运用,学生对笔锋的了解和运用,对墨色及干湿的运用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对具体物象的描绘中。要想让学生具备掌握中国画特点的能力,就必须通过示范及实践课程来指导他们学习,这是中国画教学的关键。

3.借境悟理学创造——表现中国画的形神

在教學中,我经常运用多媒体、实物、图片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借境悟理,展开自主探究。如在“各种各样的花瓶”主题美术活动前,我布置任务,课前让学生多观察身边的各种花瓶,课堂上我又用多媒体展示花瓶的图片,鼓励学生观察其形状、花纹、颜色。这种先欣赏后创作的任务轻松有趣,学生对此也兴致勃勃,在探究中加深了对各种花瓶的认识,并绘出了形象生动的作品。

绘画过程中,教师的生动描述有时是千言万语说不清,学生则思前想后道不明,但如果教师把要画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学生立马就一目了然了,就会在头脑中产生清晰的表象,这表明生活经验在美术活动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验来源于生活,同样艺术创作的灵感也不可能凭空产生,都需要现实做依托。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去探索五彩缤纷的世界,多观察、多感受、多思考,以加深对世界的认识,这样在美术活动中才能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在以“回家的路”为主题的绘画活动中,学生有的画了人来人往的步行街,有的画了川流不息的大街,有的画了苍翠的树木和整齐的楼房……他们的技巧也许略显稚嫩,但人物、车辆、楼房、树木……内容丰富,画面热闹非凡。绘画过程中,由于主题贴近生活,学生对此非常熟悉,因此落笔自如,激情创作,形象生动。教师创设生活中的情境,为学生自主探索世界创造了条件,从而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小学国画教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不管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不断丰富,还是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这一切训练都离不开学生最基础的范本临摹和教师的现场示范。中国画教育虽可以变成轻松而又愉快的事,但它仍然是一门传统学科,强调功底和传承。虽然教育过程与时俱进,但不论怎么变,教育的本质都不会变,中国画的学习应促使学生去热爱传统、敬畏传统,促进学生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