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幸福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结构逻辑与公共政策涵义

2021-03-25 06:32陈惠雄
财经论丛 2021年4期
关键词:大康安康小康

陈惠雄

(1.衢州学院商学院,浙江 衢州 324000;2.浙江财经大学人本经济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8)

小康是对殷实、充裕生活的一种古典的愿景和幸福的表达。由小康生活需求引致的小康社会建设,不仅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进步,也改变国家发展的整体方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是一种由人本身的幸福需要出发而又收敛于人自身幸福生活的社会建设行动,其建设路径必然非常微观、具体到每个社会个体及家庭组织,亦极其宏观地普及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并与历史、文化具有某种承续。党中央为此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以策应和强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行动。由于小康社会建设发轫于小康生活的初始意识,加上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脱贫任务的艰巨性,极易使人们产生经济小康等同于全面小康的认知局限。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和时空坐标中,准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结构逻辑,解析以“经济小康”为中间变量、以“身心健康”和“家庭安康”为微观基础、以“社会正康”和“生态大康”为宏观支持系统的“五康共建”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体系,对完整理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回顾与述评

“小康”源自《诗经·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它意指百姓生活劳苦,该可稍得安康,表达了人们对康乐幸福生活的古典理想。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不充裕的矛盾一直缠绕于数千年来的人类生活,使近现代意义上的“小康”主题仍主要围绕物质丰富展开,进而为一种相对充裕的生活环境奠定经济基础。由于经济收入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基础性影响制约和左右着人们的幸福认知水平,自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开始,国民财富就与国民幸福相等同,认为只要财富增长,幸福自然纷至。这就衍生了古典经济学基于收入增长、物质丰裕的经济小康——生活幸福的思想。新古典经济学强化了古典学派关于收入-幸福正向关系的逻辑假定,认为两者“走向一致、强度显著、跨度无限”。“走向一致”是指收入与幸福始终呈正相关状态,收入越高就越幸福;“强度显著”指明收入是决定幸福的最重要因子,甚至超过健康本身;“跨度无限”是指收入与幸福的正相关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边界,越有钱就越幸福[1]。该理论思想导致马歇尔之后的经济学逐渐忘却发展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幸福这一终极逻辑,直至GDP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践中成为近乎压倒一切的“中心”。

事实并非如此!收入的增长不一定带来幸福感的提高。1974年,美国经济学家R.Easterlin发表《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一文。通过对20多个国家的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人们的幸福感并不一定随收入增长而提高,这种收入-幸福悖论现象也叫“伊斯特林悖论”(Easterlin Paradox)[2]。例如,在美国表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1973年为33%,2010年却下降到30%,而该时间段内美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615美元增至25944美元,名义收入增长约5.6倍(1)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的数据(1929~2010)。。伊斯特林悖论涉及收入-幸福关系的微观、宏观和跨时分析的三对矛盾。随着收入增加,人们期望的东西可能越多,相对收入差距扩大,反而降低了“财富振奋精神”的机会和幸福感。它证明单纯倚重收入增长实际上可能于幸福无助——一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值得重视的收入与幸福弱相关甚至不相关的现象,并引申出小康社会须注重“全面”建设的关键问题。

因此,“收入-幸福”的悖论现象对古典经济学关于财富与幸福正相关关系的理论假设是一个重大挑战。深入研究后发现,由GDP增长的购买力显著上升并没有引起消费者幸福感或幸福指数的显著性改变,行为经济学把研究视角转向幸福感的“明示偏好”(即说出来购买多了是否真的幸福),发现人们“说出来”的感觉比“看得见”的购买行为在检测幸福效用方面更加可靠,对钱的看法比钱本身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3]。因此,“收入-幸福”的悖论是一种值得重视的社会现象,如果小康社会建设主要停留于收入增长的经济小康方面,事实上可能无法真正全面建成小康幸福生活。换句话说,经济小康未必能真正提高幸福感,甚至出现收入增加而幸福未提高的“幸福悖论”现象。显然,经济小康本身也依赖于其他诸多社会要素的协同发展,这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收入-幸福”的悖论现象(即财富增长不能导致幸福增加甚至出现幸福感下降的“幸福悖论”情况)促使人们对收入、经济增长和幸福关系的全面反思,导致对作为工具价值的财富生产、分配公平等经济社会环节和幸福终极价值关系的重新评估,推动由主要基于物质丰裕的小康社会建设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的视角转变。由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际上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内涵:一是每个家庭全面脱离贫困、实现经济上的全面小康,这是基础之基础;二是涵盖身心健康、家庭、经济、社会和生态建设在内的社会整体的大康发展,这是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结构逻辑及整体保障系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小康,还包括家庭、社会、文化、制度和生态等方面的系统性的大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支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避免出现“收入有增长,幸福无提高”的小康-幸福的尴尬局面。

二、五康共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柱结构与协同系统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种系统集成的幸福社会发展战略,以经济小康为基础,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支柱要素多元共建、协同发展的思想蕴含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多位一体的结构逻辑和整体视角。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理论支撑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种以人民幸福为中心的社会建设思维,幸福的获取并不复杂,只要脚踏实地并认真体会以人为本——以人民幸福为根本出发点的建设思路,把人本身的幸福需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把多种建设思维集成于人的幸福本身,那么建设路径就简洁、清晰和高效。据此,本文基于幸福生成的层次-结构-系统的原理,把围绕人本身幸福需要的身心健康、家庭安康、经济小康、社会正康和生态大康的“五康共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柱结构和核心要素,形成一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和路径清晰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逻辑框架及整体系统,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社会建设提供长期的发展基础。

(一)身心健康

健康是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良好状态。人的生命之“在”和小康社会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人的幸福之“觉”服务的。人的身心健康既是获得、感知和提升幸福感的前提条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4]。小康社会终究是建立在健硕、乐观、信心和勇敢等身心积极健康状态基础上的。积极心理学研究表明,身心健康和正确的价值理念能提升人们的积极情绪、减少排斥性、扩大生活兴趣、增强创新力,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立良好的微观健康基础。因此,注重全民健康教育和建设,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到每个个体的微观健康基础,既符合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小康社会建设的动力逻辑,也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体验小康社会的幸福生活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成效。

(二)家庭安康

家庭是小康社会最基本的人类生活单元,户组织是小康社会的微观组织基础。家庭亲情和温馨状况是围护在个体健康之外的最直接的微观环境,小康之家是小康社会的缩影、雏形和元初理想。家居、家庭、婚姻和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要素。户组织不仅在安排劳动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有效消费等经济行为方面起到重要的微观基础作用,在亲情关爱、心理维护、亲缘利他及心理支持等方面提升幸福感的作用尤为显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大量的非经济福祉。邓小平关于我们的现代化是“小康之家”的阐述也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终将落实到每个家庭的小康和幸福生活的具体归宿和重视(2)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由于人民身心健康是小康社会建设的主动力,家庭是维护每个个体身心健康、落实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任务的微观组织基础和社会稳定发展基础,“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5]。“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此,家庭温馨、康乐和幸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结构和支柱,住房、婚姻、孝养、亲子和邻里等要素是构建“家庭安康”的核心。山东莱州的一项调查表明,莱州市现有130位百岁老人,与物质生活和居住环境相比,以孝为先的村风和安康的家庭生活更加重要[6]。

(三)经济小康

经济小康即居民收入达到丰衣足食的安居的良好保障水平,贫困户全部摘除贫困帽,实现经济上的殷实、丰裕生活。经济小康是支持身心健康、家庭安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整个小康社会建设中最受关注的显性指标和建设支柱之一。“脱贫是全面小康的底线工作”,“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7]。“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是传统社会关于物质丰裕对身心健康、物质-精神文明互动发展的朴素表达,也使经济小康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物质基础使命和历史意义。经济小康包括劳动收入、资产状况、相对经济地位和收入满意度等。劳动收入保障个体的物质生活需要,家庭资产状况反映抵御风险、增加闲暇供给的能力,相对经济地位表明相对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收入满意度对幸福感产生重要影响。经济收入具有的物质基础效用、心理安全效用、生命成本节约效用和相对满足效用是影响人们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因此,经济小康是小康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以物质丰裕和经济小康为中间变量,实现健康、家庭、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结构逻辑。

(四)社会正康

社会环境对幸福感的影响根源于人的社会属性和人化社会现实。构建一种积极、正义的社会环境,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和谐幸福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正,即立正见、树正气、修正心、走正道、秉公正。《老子》说:“以正治国”;《论语》说:“政者,正也”;《吕氏春秋》说:“欲不正,以其治身则夭,以其治国则亡”。这些都孕育着对建立社会正义治国机制的古典期待。社会正则康,不正则病。“社会正康”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传播、分配公平、法制体系和社会保障等系统性的制度建设。积极、民主、法制、正义、自由、公正、平等、廉洁及和谐的社会环境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规制作用和促进意义,政府效率、社会保障、阶层平等、民主权利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是“社会正康”内涵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多次提出“坚持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分子”,以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8]。通过系统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生态体制建设,使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民主权利和民生权利等各项权益得到充分、有效保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另一大核心支柱。

(五)生态大康

人是自然之子,社会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沼泽、森林等自然资源每年为人类无偿提供的环境福祉超过了人类生产的国民财富价值总和。囊括生物多样性、森林覆盖率、人均生态足迹、空气质量、人均水资源量和水质状况等要素在内的生态健康状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可持续基础。在现代社会中,生态环境已充分融入城乡居民的生活,温室效应、荒漠化、水危机、空气污染、生态赤字扩大和资源承载力下降等问题成为制约生命健康和人类幸福的重大弊害因素。没有生态大康,就没有经济小康!即使有了经济小康,也会因生态恶化而使小康社会建设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下降。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如果没有生态大康,身心健康和家庭安康就黯然失色,经济小康和社会正康的功效也大打折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生态大康建设的战略意义和重大方向。

综上所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由身心健康、家庭安康、经济小康、社会正康和生态大康的“五康共建”的支柱构建而成的集成系统。这种由微观而宏观、由我界及于彼界的逐级放大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结构体系,其理论蕴义在于小康社会建设是一个有序联系的逻辑清晰的有机整体,每个支柱结构建设都将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统构成重要影响,并最终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成效和人们的幸福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康共建”的结构机理具有两个重要内涵:其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内含一定层次结构的逻辑系统,个体对幸福感受的重要性会依时间和空间序列而展延或衰减(人们对当下和近端的苦乐感受更加敏感),这就容易造成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等远端影响因子失顾而出现“短视”行为;其二,人类行为易受显性攀比因素(如收入)的影响,造成单向度的长期片面追求显性指标(如GDP),从而疏忽甚至损害其他同样重要的小康幸福因子(如健康、亲情和生态环境),导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效降低和社会幸福总积分下降。

从“身心健康”到“生态大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结构逻辑表明人的身心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支持身心健康的是围护在每个个体身心之外的家庭和亲情,支持身心健康和家庭安康的是经济小康,经济小康则有赖于社会的正康、公平、廉洁和正义,最终支持个体身心健康、家庭安康、经济小康和社会正康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大康。反过来说,身心健康有赖于家庭安康,家庭安康有赖于经济小康,经济小康有赖于社会正康,社会正康有赖于生态大康。生态大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各个结构环节和人类幸福的根基,体现了人文系统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及通往幸福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路终究要依托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代际可持续幸福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种集成建设体系,“五康共建”是一个层次清晰、结构紧密的有机整体。只有身心健康、家庭安康、经济小康、社会正康和生态大康的“五康共建”,才能真正全面建成、建好小康社会并通往长期幸福之路。而在“健、安、小、正、大”的五康之间,不仅体现中国文化对小康社会的正念解读,而且充满现代化小康社会建设的辩证法。例如,经济小康与生态大康,此一大一小的理念所及,不仅弘扬“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还充满现代幸福的辩证法。收入无求其大,生态无求其小,亦是对避免陷入“收入有增长,幸福无提高”的现代“幸福悖论”的有效解答。

三、关于“五康共建”的若干公共政策建议

“五康共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支柱架构。这种架构是通往幸福之路的一般性路径和历史与现代同条共贯的幸福逻辑,对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效、发展新的经济社会建设成就、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五康共建”的小康社会建设机理和系统的视角,结合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变化及发展进程中不断产生的各种新矛盾、新需求和新问题,需坚定不移并继续围绕“五康共建”以完善各种公共政策供给机制,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各项核心工作的持续发展,进而迈向全面提升幸福感的社会主义康庄之路。

(一)系统推进“身心健康”建设工程,实现以人为本的全面小康社会发展

幸福是心身一体化基础上的人的一种愉悦的心理感觉或认知评价,身心健康是获得幸福的前提条件。江阴市幸福指标体系的首个一级指标就是“人人都有好身体,天天都有好心情”,就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小康社会建设思路。抑郁、焦虑、失眠、空虚和心理障碍等问题困扰着当今世界,交通拥堵、空气污染、食品及水安全问题也在相当程度上加深了人们的焦躁情绪,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系统推进身心健康建设工程,开展体育、休闲、娱乐、文化宣传、心理辅导和价值观教育等活动,把食品、空气、水安全及交通治理等置于重要的治理领域,以构建身心健康系统工程和公共政策保障体系。通过价值观引导、优秀文化传播、全民健身运动、健康食品工程建设、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优美生态环境建设等系列工程,完善以提升人民身心健康水平为核心的小康社会微观建设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政策保障体系。

(二)积极促进“家庭安康”建设工程,把全面小康社会落到全面小康之家的微观组织中

家庭是人类幸福的重要源泉,是人们获得身心健康幸福的主要微观组织,亿万小康之家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标志性微观组织成就。“家庭安康”建设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大的民生幸福工程。目前,我国有约2000万30~39岁的青年未婚。亲情淡化也削弱许多家庭的微观幸福基础,由此产生的身心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效。家庭、婚姻和亲情在人的一生幸福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许多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及成年身心健康、社会和谐问题都与家庭的安康、温馨状况紧密相联。因此,积极推进家庭安康建设工程,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推向每个家庭康乐的微观幸福领域,进行住房、婚姻、养老、邻里纠纷处理和留守儿童教育等系统性的政府善治和制度安排。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已到了需积极关注家庭微观幸福领域的公共政策治理完善阶段,安身、安心和安居等系统性家庭安康工程和未来社区建设将有利于完善小康之家的微观幸福系统,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家庭幸福感、获得感。

(三)全面落实“经济小康”建设工程,持续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目前,我国仍有相当部分的人群特别是农民的绝对收入偏低,相对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处于高位,不同职业群体的分配公平感差异明显。这些问题影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根据幸福指数调查,覆盖绝对收入、相对收入和收入满意度等的主要经济收入对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仍具有重要影响[9]。因此,在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全面经济小康建设工程,通过科学分类施策、促进创业就业、加强分配公平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稳定增长等,构建促进经济小康的公共政策体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从初次分配公平和再分配公平两个层面来进行绝对收入增长、相对收入差距缩小及再分配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小康建设制度安排,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重要的公共政策内涵和任务。

(四)稳步推进“社会正康”建设工程,创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人在世界的主体性地位成就了世界的属人性质和人化社会现实。在以人自身幸福为终极目标的社会制度建设中,正义、廉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制度保障和促进意义。“社会正康”建设涉及政治参与、社会公平、廉政建设、政府效率、公共服务和文化传媒等一系列相互支持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当前,诚信缺失、不公平感、形式主义和贪腐等问题仍较多存在。通过系统推进社会正康的制度工程建设,严厉打击各类失信、不公、腐败行为,保障和维护社会各阶层的正当权益,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和良序社会结构;通过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和系统性的公共管理政策创新,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安全、有序和诚信的社会环境,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往“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之路的重要制度保障。

(五)努力打造“生态大康”环境工程,全面建成经济繁荣-生态优美的小康社会新面貌

人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幸福生活的基本源泉。由于各国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存在历史性差异,有限理性又往往加大文化传承和现实行为的偏离,导致现代社会中随着工业生产力对自然抗击能力的增强而出现大量非理性发展行为及GDP“拜物教”现象,自然对人类的保护屏障大为削弱,生态赤字逐年扩大。以物种灭绝、冰川融化、空气污染、垃圾暴增和饮水困难等为代表的现代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复杂严峻。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现代人类生命健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类幸福的重大因素,需从根本上构建水安全、空气安全、食品安全和土壤安全等在内的生态保障体系,认真执行《巴黎气候协定》等一系列生态安全条例。无生态环境大康,就无经济社会小康。因此,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增长方式,改变过度追求GDP增长的社会价值意识,扭转末端治理型工业化发展模式,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并就此构建集成运用市场、政府和法制手段的调控体系,打造“生态大康”环境工程,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政策支持系统。

了于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通往全民幸福之路的一项系统集成工程。身心健康、家庭安康、经济小康、社会正康和生态大康的“五康共建”解析了由微观到宏观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结构逻辑和系统机理。需要指出的是,小康社会建设是系统的、动态的、持续性的工程,在整体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其具体内涵和侧重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小康社会建设是通往人类幸福的康庄之路,是一项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系统工程,须避免单纯倚重收入增长的建设视角,以免陷入“收入有增长,幸福无提高”的小康新困局。到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意味着这一建设工程的结束,而是向着另一个百年目标——建国一百周年时实现更加幸福美好的小康社会生活迈进的新启程。由于幸福社会结构支柱的相对稳定性,“五康共建”是一项长期的可拓工程和可优化的集成建设系统,其赋予的多种公共政策内涵及其机制设计同样具有紧密的内生逻辑联系。因为幸福是生命本身的终极逻辑,生命需健康、家庭、经济、社会和生态提供一种结构系统完整的全面小康的幸福服务。

猜你喜欢
大康安康小康
我家的小康
安康幸福 有你的身影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端午安康
小康之路
THE PRECLOUS THING珍贵之物
小事别小视
小事别小视
繁华五月 祈愿安康

财经论丛2021年4期

财经论丛的其它文章
更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