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建构型小学劳技课堂转型初探

2021-03-25 16:32王洁朱青
新课程·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课堂转型STEAM教育建构主义

王洁 朱青

摘 要: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劳动与技术教育必须从技术能力培养的学科转型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实践课程。以“消失的桥”一课的教学实践为例,从“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几个方面阐述以建构式教学为主线的融合STEAM教育的小学劳技课堂转型路径,使学生在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式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核心素养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STEAM教育;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转型;建构主义

进入急剧变革的21世纪以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成为当前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劳动与技术教育也必须从技术能力培养的学科转型为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综合实践课程,必须“蕴含着广泛的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有利于劳动与技术教育多方面教育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迁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开放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要求劳技课堂从传统的“知识本位”的“被动学习”转型为“素养本位”的“能动学习”。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STEAM教育成为小学劳技课堂转型的突破口。由此,笔者尝试以“消失的桥”一课为例,阐述指向核心素养的跨学科建构型小学劳技课堂转型的路径与实践探究。

一、素养本位,明确建构式目标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教学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提出:“课堂转型是学校改革的核心。随着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的转型,课堂的设计与实践也必须从‘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它是从儿童的认知发展出发,指向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发展,强调“情境”“协作”“会话”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STEAM教育是典型的跨学科学习方案,在STEAM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以某个真实问题或某个项目为情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小组的形式开展交流与合作(即协作、会话),从而“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强调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去获得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而非割裂性的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指南》(3~6年级)中强调指出: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内容,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数学、科学、社会、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发展可迁移的共通能力。两者都强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都与建构主义的理论思想不谋而合。

因此,笔者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将两者有机融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制定了指向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的“消失的桥”的课程目标。具体如下:

1.人文底蕴。积累古今中外的桥的经典之作,理解桥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关注桥的形态变化及其带来的人类生活与社会变化;感受桥文化中的人类智慧,提高情感认同。

2.科学精神。运用多种思维方法,多角度、辩证地认识桥,分析桥的分布与选址、结构与功能,做出选择和决定;勇于探究,大胆设计桥的创新方案。

3.学会学习。乐于参与探究活动,自主运用适合自身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情境,自动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培养初步的媒介素养,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

4.健康生活。乐于分享,乐于合作,学会管理情绪,提高抗挫能力;研学活动中养成文明的行为举止,提升安全意识,学会自我管理。

5.责任担当。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文化自信;尊重自然,探究活动中注意保护环境;尊重和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

6.实践创新。提升劳动意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并运用技术,提升工具思维,能将创意的“桥”转化为有形的“桥”。

二、基于问题,制定建构式内容

桥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建筑,对于水乡杭州的孩子们来说,桥更是高度熟悉的。无论水上的桥、陆上的桥、历史的桥、现代的桥,还是随着城市化进程消失的桥、建设中的桥等,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息息相关。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创设“自古以来,桥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有些桥却渐渐消失了,只留下地图上的一个地名……”这一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探究欲,通过完成四个递进任务,不断建构新知,解决问题,最终“动手重建一座消失的桥”。

将真实问题情境分解为四个阶段性任务,包括:发现消失的桥、解密消失的桥、还原消失的桥和重现消失的桥。

1.任务一:发现消失的桥。包括:(1)认识家乡的桥(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2)探究桥梁选址的秘密(桥的分布与建造选址),绘制分布图;(3)寻访身边的桥,发现消失的桥,完成研学单。

2.任务二:解密消失的桥。包括:(1)运用实验单,探究桥的受力分析;(2)桥的结构与功能分区,绘制设计图;(3)模型搭建,开展纸桥承重大赛。

3.任务三:还原消失的桥。包括:(1)研学实践,穿越时空,再会茅以升;(2)消失的桥的改进设计,优化设计图纸;(3)自选材质搭建消失的桥;(4)3D设计与打印消失的桥。

4.任务四:重现消失的桥。包括:(1)消失的桥设计展(设计图与模型展览);(2)校园路演+多种形式的创意汇报,开展消失的桥推介会。

同时,为更好地融合各学科的知识,“消失的桥”课程以项目式学习为依托,形成背景知识探究、实践活动探究、研学活动探究和综合汇报四类课型。其中,背景知识探究是对背景知识和各学科已学内容的深入探究和应用,如数学的精算与估算、比例尺知识、力学知识。实践活动探究指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探究、制作等活动在做中学,如纸桥制作、桥的模型搭建、3D打印等。研学活动探究指师生走出校园,走进城市,边看边学,如“寻访身边的桥”“再会茅以升”等。综合汇报指学生将各阶段获得的知识或完成的作品以图文、视频、实物等综合媒介展示出來。

三、尊重差异,实施建构式教学

所谓差异,即学生的多样性。学生中存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情感驱动。建构式教学就是尊重差异的教学。在“消失的桥”的教学实施中,学生之间的差异不是课堂教学的困惑与阻力,而是教师指导的出发点,实施跨学科、跨时空、差异化的教学。

1.跨学科的教学

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三百多年前就指出:“希望人人都去学习的是存在中的一切重要事物的原则、原因和用途”,他主张教育不存在学科的差别,而是综合地包括了技能、语言、感受等一切。“消失的桥”课程实施过程中,从认识社会一切有用知识的层次上、从发展学生多元智能的基础上开展任务,充分实现跨学科的学习。如任务二“解密消失的桥”,要求学生运用科学所学的力的知识,通过实验、数据分析等,探究分析桥的受力原理,并将小组所收获的科学原理应用在纸桥的制作上,涉及美术、科学、数学、劳技等学科。同时,学生还需要不断思考“桥的功能为什么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了”“桥的结构为何会制约桥的功能”等问题,在反思中建构起“预见性的设计思维”的新知,并在研学中进一步体会到设计中的人文精神。

2.跨时空的教学

固定的课时、固定的教学空间是为了便于管理,但并不适合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固定的时空一定是与新型的课堂形态不适应的。“消失的桥”就是多种课时、课型组合成的跨时空的阶段性课程。如任务一“发现消失的桥”。运用学习单,通过分组的网络小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从各自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探究“家乡的桥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各組可以用差异化的方式记录探究过程中有趣的经历;在获得背景知识后进行大课合作探究,借助“猜想—验证—归纳—应用”的探究方法找到“家乡的桥的分布与建造选址”的规律,并绘制分布图,进一步在校外的研学活动中进行验证。

3.差异化的教学

差异化的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的多样性,即在课堂教学中保障学生之间的有差异的琢磨、源于差异的探究。“消失的桥”各阶段任务中都尽可能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生活背景、前置经验等差异,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活动。如任务三“还原消失的桥”。学生通过任务一、二的探究,建构了有差异的新知,成为任务三的差异化的探究起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必然是差异化的,教师不限制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搭建材料的选择,而是尊重差异,让学生实现“自选材料搭建消失的桥”。

4.多元化的评价

开放的课程需要开放的课堂,而当课堂打开了,当课堂变得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也必须相应变得多元化。“消失的桥”采用多元化和交互式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项目评价、同伴评价和标准化测验,应用于不同的教学环节中,以适应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方式。

实践证明,建构型的劳技课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调动起学生的整个心灵参与劳动与技术课程,使之成为21世纪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教学指南与案例评析:中小学劳动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钟启泉.课堂转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陈如平,李佩宁.美国STEM课例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4]钟启泉.课堂转型的挑战[N].中国教育报,2015-03-16.

[5][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课堂转型STEAM教育建构主义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主义视域下的STEAM教育探析
基于大数据对STEAM教育进行师生互动研究
创客文化背景下的STEAM教育开展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基于有意义的“教学对话”实现初中化学课堂转型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翻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