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指导学生做批注

2021-03-26 07:40华春燕
科学与生活 2021年36期
关键词:指导

华春燕

【摘要】做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 它让学生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或符号在读物上的空白处作注释、写评语、留标记,记录自已在阅读时所产生的联想、感悟,疑问以及对文本内容、形式作评价与赏析。做批注可以让学生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探寻文本的意蕴,把握文本的内涵,真正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如何指导学生做批注作了阐述,先说明要统一常用的批注符号以便交流,接着从“疑问处”、“中心处”、“平淡处”讲述了学生做批注的三层境界,最后记述了交流点评批注的几种形式。

【关键词】:批注  指导   点评

金圣叹精于批注,金批《水浒》那深刻独到的见解,为我们鉴赏《水浒传》打开了一扇天窗。毛泽东勤于批注,经他阅读的书,无一不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毛泽东的大思想、大战略、大智慧就诞生其间。做批注是一种广受重视的读书方法,它直入文本,是阅读者自身感受的笔录,体现着阅读者别样的眼光和情怀。我们的很多老师也很重视做批注,经常可以在公开课中听到老师们亲切的叮嘱:同学们,读书的时候请拿起笔读读划划写写,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但是大多数都到此为止,接下去扔按老师的预设稳步前进,一个过场就这么完美地走过了。学生动的“笔墨”静静地留在书中,我们的孩子不知道该划什么,可写什么。怎么把指导学生做批注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批注中享受阅读的快乐,提高阅读水平,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一、统一符号画笔墨

恰当地运用符号,可以使批注更加一目了然,也能使批注更加简练,同时提高书写效率。虽然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喜爱的符号也各不相同,但是对于一些常用的符号,教师应该统一,便于大家相互交流。如:

不认识的字,用“○”圈出来。

不理解的词语用“(      )”括起来。

有疑问的句了用“——?”划出来。

优美的词句下面划“~~”。

关键的词句下面标“...”。

第一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①②③……”。

段落或层资助用“//、/”来划分。

统一符號画笔墨,这是学生做批注的准备阶段。

二、于疑问处作笔墨

宋朝儒学集大成者朱熹曾说“学者先要会疑”。清之学者陈宪章也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修改后的课标也特别强调学生要“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质疑就是一种思考,一种探索。读出疑问,再带着问题去读书,有疑才有悟,让质疑成为孩子们的一种阅读习惯。

案例一:《鸟的天堂》一课,学生在课题旁写道“鸟的天堂在哪里?是什么样的?为什么把那里叫作鸟的天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则写着“文章是怎么描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文章明明写的是人,为什么要用爬山虎做题目”。这是在课题处质疑。

案例二:《生命 生命》中“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有同学这样写道:“什么样的行为是珍惜生命,怎么做又是在糟蹋生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同学这样问“什么是为中华之崛起?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在重点处质疑。

案例三:《搭石》最后一段“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有同学这样问:乡亲们的美好情感还指哪些情感?”《给予是快乐的》最后一句“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则写道:给予是快乐的,还有什么也是快乐的?这是在结尾处质疑。

于疑问处作笔墨,这是学生做批注的第一层境界。

三、紧扣中心写笔墨

中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是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文章的中心,也就读懂了一半文章。指导学生从中心句入手进行批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的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学生可以从文本入手写“我看到别人种的花,别人也欣赏到我种的花”;也可以从生活实际入手写“同学给我收发本子,我给同学打扫卫生。给大家一个干净的学习环境”;还可以从境界入手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

作者写文章都是围绕中心进行选材写作,我们也可以指导学生从最能体现中心的语句加以朗读体会,进行研究批注。如《和时间赛跑》的中心是体会时间的意义,懂得珍惜时间的道理。文中有两句惜时名言“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找出后可引导学生批注,批注内容可以是补充自己积累的其他惜时名言,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也可以是自己对时间的感悟,如“时间匆匆流逝,我多么想留住你啊”。还可以升华到生命的高度,如“生命短暂,珍惜生命”。又如第九册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中心是在生活的海洋里,我们要做清 醒的舵手,不因赞扬而得意,也不 因批评而失意。“赞扬”这一内容是通过“妈妈的鼓励”来体现的,学习这一环节时,引导学生读课文,想想你从哪里感受到妈妈的鼓励,把有关词句划下来,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旁边写下批注。

紧扣中心写笔墨,这是学生做批注的第二层境界。

四、于“平淡”处动笔墨

有些文章,看似平淡,实则暗藏玄机。如《景阳冈》一课,多次写到“哨棒”,哨棒其实就是一根木棍,很不起眼,也没有在打虎中发挥作用,很容易被人忽略。但是金圣叹却独具慧眼,金批《水浒》中,每一处“哨棒”都被一一标注,从[哨棒一]一直到[哨棒十八],及至[哨棒此处毕]。金圣叹就是在这看似平淡的“哨棒”中读出“半日勤写哨棒,只道仗他打虎,到此忽然开除,令人瞠目噤口,不复敢读下去。哨棒折了,方显出徒手打虎异样神威来,只是读者心胆堕矣。”

课本中也有很多这样的地方,我们要引导学生擦亮眼睛,用心品读,于平淡处读出玄机。如《草原》的开头“这次,我看到了草原”。没有一道习题出到它,也没听到一个老师重视它,甚至没有学生会认真去背诵它,因为这句话一读就记住,实在是太简单了。语言大师老舍当然不会在文章开头这重要的地方随随便便写一句。细细品读,你会发现这句话奥妙无穷。首先,这句话交代了地点,引出下文作者对草原的精彩描写;其次,作者不说“来到了”,而是说“看到了”,那是作者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透露出一种新奇的意味;再读这句话,我们分明读出了这样两个字:这次,我(终于)看到了草原。那是一种怎样的激动啊,是长久期待一朝实现的欣喜,是日夜梦想突现眼前的兴奋,读着读着,我们的心仿佛和老舍一样为看到朝思暮想的草原而激动起来。

于“平淡”处动笔墨,这是学生做批注的第三层境界。

歌德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茅盾也说“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知道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区思想才行”。做批注就是把看到纸背后的内容,把用脑子想的内容写下来。学生做批注,能充分体现孩子的个体优势。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如果学生在阅读每一篇文章时都能习惯性地把自己的感悟、思考、疑问写下来,并适时与老师、同学交流分享,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学会了与文本与教师的“深度对话”,阅读教学的意义便真正达成。更重要的是,学生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他们将终身受益。

猜你喜欢
指导
在朗朗书声中学习语文
高中历史“自主导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