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怀化稻区稻飞虱猖獗为害成因及可持续治理对策①

2021-03-26 02:14孙太安张龙杰谢绍兴
广西植保 2021年4期
关键词:白背飞虱虫量怀化市

孙太安,张龙杰,谢绍兴*

(1.湖南省怀化市农业农村局 怀化市 418000;2.怀化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怀化市 418000;3.湖南省沅陵县农业农村局 沅陵县 419600)

怀化市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的武陵山区,该区是白背飞虱南北往返迁飞的必经之路[1-2],是白背飞虱前期迁入种群在湖南省的主要落点[3]。白背飞虱早期迁入虫量要远高于同纬度的其他稻区,始见期与迁入主峰期也均要早20~30 d[4]。白背飞虱在该区的危害峰次多、峰期长,为国内各稻区所罕见;灯诱虫量与田间虫量及其危害程度也显著高于同纬度的其它稻区[5]。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怀化水稻种植结构调整、气候、防治等因素影响,稻飞虱为害明显上升,大发生频繁,成为怀化稻区发生面最广、为害最重的害虫,是怀化水稻上第一大害虫[6]。自20世纪90年代怀化市大面积推广噻嗪酮、吡虫啉2种特效药剂以后,1993—2005年未见大面积为害成灾现象。但2006年稻飞虱在怀化山区中晚稻上再次发生严重,第三、四代连续暴发,累计发生面积21.9万公顷次,比1996年以来25 a的平均发生面积大0.47倍,防治后仍损失稻谷8 473.5 t,比近30 a平均值高1.2倍。稻飞虱发生之早、虫量之大、为害之重为该地区历史罕见。

1 稻飞虱发生危害的特点

1.1 迁入时间偏早,峰次多

2006年4月11日始见,比2005年早8 d,迁入首峰日为4月21日,比前10 a平均早5.3 d,比近3 a早7.6 d。4月下旬至7月下旬,全市共出现8次以上迁入峰,分别是:4月21—25日、4月28—30日、5月2—7日、5月24—26日、6月4—10日,6月27至7月5日,7月3—6日、7月15—20日。7—8月,全市各地灯下相继出现较大的飞虱迁入,灯下突增期比2005年提早10 d左右,诱虫量明显高于2005年,如洪江市7月3日—9日灯下诱到褐飞虱46 545头,白背飞虱2 432头,其中7月5日、6日分别诱到褐飞虱22 920头和10 569头;7月10日—16日灯下诱到褐飞虱2 141头、白背飞虱379头。

1.2 田间短翅成虫密度高

6月2日始见短翅成虫,比2005年早3~5 d,比历年早5~10 d。从6月上旬至9月下旬,田间百丛短翅成虫虫量一直持续在18头以上,最高百丛达1 100头,为历年之最。6月11日、18日调查,全市百丛短翅型成虫量分别达49.8头和67.7头;7月23日、30日调查,田间百丛短翅成虫平均虫量分别达158头和186头;8月21日、28日调查,田间百丛短翅成虫平均虫量分别达53头和60头。

1.3 盛发期虫量大

第二、第三、第四代成若虫盛发期平均虫量分别达1 922.5头/百丛、2 715.8头/百丛和2 040头/百丛,是2005年同期的1.47倍、10.6倍、6.3倍;早中稻稻飞虱增速快,5月30日调查,全市早稻田稻飞虱虫量760~3 100头/百丛,平均1 631.4头/百丛;卵900~3 700粒/百丛,到6月6日增至2 950.7头/百丛,高的达13 670头/百丛;中稻田由120~500头/百丛,卵440~1 800粒/百丛,增至1 372头/百丛,高的4 350头/百丛,虫量明显高于常年,为近30 a来罕见。收割后的早稻田中的稻飞虱转移至邻近的中稻田,加重为害,中稻稻飞虱大暴发。晚稻田间虫量居高不下,达863~5 200头/百丛,比2005年同期增加了2.73倍。

1.4 防治不及时

全市稻飞虱发生总面积43.8万公顷次,防治总面积53.6万公顷次,一些防治不及时的田块出现穿顶现象,而黄塘现象则相当普遍。全市受灾面积2 600 ha,绝收17.7 ha,较常年增加了近8.6倍,虫量之大、为害之重、防治面积之广、防治次数之多均为近30 a来之最。据调查,全市每亩防治稻飞虱次数在5次以上,最高达10余次。

1.5 不同时期稻飞虱优势种明显

怀化稻飞虱种类有16种,以白背飞虱与褐飞虱为优势种[7]。2006年,全市第一代和二代稻飞虱均以白背飞虱为主,褐飞虱较少。第三代和第四代稻飞虱为害高峰期均以褐飞虱为主,7月10日、17日、24日田间调查,褐飞虱比例分别占79.4%、82.6%、90.1%。

2 稻区稻飞虱暴发成因

2.1 适宜的气候条件

1)盛夏不热晚秋不凉的天气是导致稻飞虱大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2006年,全市7—8月气温在25.8~28.8℃,比2005年同期偏高0.1~1.0℃;秋季气温异常高,10月气温仍达到19.6~20.8℃,比2005年同期偏高2.2~2.8℃。7月雨日8~17 d,降水量61.0~252.0 mm;10月雨日9~15 d,降雨量50.0~170.0 mm,满足了稻飞虱生长繁殖的需要。田间短翅型成虫多,繁殖速度快,为害严重。

2)热带风暴频繁,迁入峰次多。2006年先后受“碧利斯”“格美”“桑美”等强热带风暴的影响,稻飞虱虫源大量迁入,加重了稻飞虱发生与危害。尤其是7月中下旬连续多日出现迁入高峰,致使田间虫量上升快,增速明显快于2005年。施药压低虫量后又有迁入虫量,并迅速上升超过防治指标,致使防治相当困难,防治次数增加。同时频繁热带风暴创造了湿润的田间小气候,利于稻飞虱发生与繁殖。

2.2 栽种方式的改变

随着生产体制和耕作制度变革,再生稻、稻草还田等技术推广,双季稻混栽和单季稻面积不断扩大,怀化中稻(单季稻)面积由1995年的154 000 ha增加到2006年的167 000 ha,为稻飞虱的繁殖、为害和连续发生提供了良好的食物条件。

2.3 用药不当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吡虫啉以来,由于该药低廉的价格与良好防效,受到农民群众欢迎,因而被长期、大量、单一使用,使褐飞虱对吡虫啉药剂产生了高倍抗药性,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众多[8-12]。怀化常年防治稻飞虱用药量多为10 g/667m2,而2006年普遍用到了20~40 g/667m2,且防效一般。此外,大量使用三唑磷类农药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早期害虫,刺激稻飞虱的再猖獗,并且还杀伤稻田里的蜘蛛、盲蝽等大量有益天敌,降低了自然生态的控虫作用。

2.4 防治措施不当

2.4.1 防治不及时

自20世纪90年代怀化市大面积推广噻嗪酮和吡虫啉2种特效药剂以后,多年来未见大面积灾害现象,一些地方农民甚至片面地认为,不管稻飞虱发生如何严重,只要喷洒吡虫啉这种“王牌”农药,就能立刻见效,控制住飞虱危害,不必担心褐飞虱的发生,放松了对其危害的警惕。由于农民未认识到暴发成灾的危险性,到大发生时才开始喷药防治,此时田间已是世代重叠。同时,一家一户分散施药,统防统治率不高,容易带来稻飞虱从用药田向未用药田迁移,降低防治效果。此外,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加速转移,农业“用工难”问题突出,留守的老弱妇孺在繁重的农业劳动上已经力不从心,往往出现“只播不管”或“播后少管”的现象,很难做到及时防控[13]。

2.4.2 施药配比不规范

部分农户用药不规范,滥用、乱用农药现象普遍。部分农民为了省工,常是高浓度、低水量喷药防治,施药兑量水不足,施药时仅用8~15 kg/667m2水量,比推荐要求用水量少3~4倍,低水量喷雾难以达到好的防效。

2.4.3 施药技术不当

稻飞虱主发期正是稻田郁闭时期,施药操作困难。少数农民施药技术不当,喷施部位多限于稻株上部,从而降低了防治效果。

2.5 队伍不稳定

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市、县两级植保机构职能弱化,大部分内设在农业服务中心,已丧失独立事业法人资格,植保力量削弱,部分县已20 a没从农业高等院校引进过新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技术人员更是流失严重,大部分乡镇已基本没有真正从事植保技术的人员。怀化水稻种植面积达203 000 ha,2006年全市在岗植保技术人员156人,人均要监测水稻面积1 300 ha,植保部门任务繁重、压力巨大。植保人员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稻飞虱监测覆盖面与服务指导效率,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对病虫测报与防控的要求。

3 稻飞虱可持续治理对策

3.1 推进监测预警数字化、智能化,提升植保防灾减灾能力

病虫测报工作是植保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准确测报,是搞好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的关键。要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明确保留与健全完善市、县两级植保植检工作机构,大力推进重大植物病虫灾害监测预警智能化、数字化建设,全面推动重大植物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向标准化、网络化、自动化、可视化、快速化迈进,充分发挥病虫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植保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3.2 建立适合怀化市情,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防控治理体系

人类同有害生物的斗争是长期的,必须做到长期监测预警、及时防控处置,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植保战略[1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树牢长期控害、持续治理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生物安全法》《植物检疫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湖南省植物保护条例》,建立健全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防控和持续治理体系。织牢织密农作物安全防护“一张网”,建立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应急防控调度“两个中心”,健全完善市、县、乡“三级”农业重大生物灾害应急防控决策指挥机构,进一步明确市、县、乡“三级”政府与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构筑资金保障、技术保障、物资保障、防控监督检查等“四大”支持保障系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组织、上下联动、协同作战、分级负责”。毗邻行政区域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坚持互通情报信息,开展协同防控,防止出现病虫防控的“真空地带”与“死角”。

3.3 科学合理用药,提高控害效果

3.3.1 合理选择药剂,提高用药质量

大力整治农药市场秩序,全面施行农药产品可溯源管理。加强新型高效农药的试验、示范及推广工作,避免长期选用单一农药,提倡农药合理轮换,防止擅自加大用药量,以延缓稻飞虱抗药性产生。正确选用农药品种,水稻生长前期不施用三唑磷防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早期害虫,以免刺激稻飞虱的再猖獗和杀伤稻田天敌;在防治适期使用三氟苯嘧啶、呋虫胺、烯啶虫胺、吡蚜酮、噻虫嗪、吡虫啉、吡蚜酮·烯啶虫胺、吡蚜酮·异丙威等对口药剂[15];水稻生长中后期褐飞虱大发生时,停用吡虫啉。

3.3.2 调整防治策略,精准减量用药

针对稻飞虱在怀化发生的新特点,将稻飞虱防治策略由“压前控后”,调整为“抓住迁入主峰,狠治主害代防治”的策略。防治早稻飞虱争取在穗期主害代一次精准用药过关;防治中稻飞虱提倡在孕穗末期用药压低飞虱基数,齐穗期第二次用药控制危害;晚稻实施“压四控五”的精准药剂防控策略。实践证明,这一策略既减少了用药量和工作量,又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保护了天敌,且能很好地控制稻飞虱的危害。

3.3.3 推广应用先进药械与技术,实行专业化统防统治

推广应用新型、高效、安全、现代化植保器械与精准施药技术,注意用药时间与气象条件,防止或减少药剂飘移,提高药剂有效利用率。扶持发展装备精良、技术先进、运营高效、管理规范、信誉良好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16],实行集中连片作业,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农村的“打药难”“乱打药”“一家一户各自打药,打药时间不统一”“防控效果差”等问题。

3.4 推行农业综合治理,恶化稻飞虱稻田生存环境

彻底改变“就飞虱论飞虱”“就防治论药防”的传统思维,将稻飞虱防控纳入水稻生产全过程进行管理,实施健身栽培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选育推广抗飞虱为害效果较好的水稻良种,采用旱育稀播方法,培育强根壮秧,科学管水,浅水勤灌,适时搁田,降低稻田株间湿度;注重平衡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重视增施有机肥与磷钾肥,促进稻株生长健壮。推广应用选择性杀虫剂,鼓励稻田养鸭、稻田养鱼、田埂种豆等,繁殖与保护稻田蜘蛛、黑肩绿盲蝽等天敌昆虫,充分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17],恶化稻飞虱生存环境。此外,还可采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稻飞虱成虫。

猜你喜欢
白背飞虱虫量怀化市
广西野生稻Y11抗白背飞虱QTL定位
南安市白背飞虱发生的气象条件及虫源地分析*
平铺镇近20年来白背飞虱发生特点、成因分析及应对措施
怀化市城区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分析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怀化市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