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子等10味常用温肾助阳中药酒制历史沿革△

2021-03-26 19:32刘梅商思阳贾琳支世君管莉吴文辉
中国现代中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紫河车补骨脂肉苁蓉

刘梅,商思阳,贾琳,支世君,管莉,吴文辉

重庆市中医院,重庆 400021

中医所谓肾虚阳痿主要是指由肾阳虚衰而导致的性欲冷淡、阳痿早泄等一类虚寒性证候,临床常用韭菜子、淫羊藿等味辛、甘、咸,主入肾经的温性药物治疗。本草古籍记载:“咸以补肾,辛甘化阳”[1]。传统中药炮制理论认为,盐味咸,咸入肾,盐炙引药入肾经,而酒味辛、甘,性大热,可厚药物辛、甘之药味,温热之药性,以强温肾壮阳之作用,两者炮制作用孰优孰劣说法不一[2]。在韭菜子、淫羊藿、肉苁蓉、锁阳、补骨脂、菟丝子、阳起石、海狗肾、鹿茸、紫河车10味肾虚阳痿常用中药的炮制历史沿革研究中发现,此类补阳药的传统炮制方法中酒制占据着十分重要历史地位,甚至部分药味出现了“古法酒制,现法盐炙”的现象。因此,本研究概括总结了韭菜子等10味肾虚阳痿常用中药的酒制炮制历史沿革,为进一步研究酒制助阳的炮制理论提供文献参考。

1 酒制炮制历史沿革

以《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一书所载167部古籍为索引,按照成书年代先后顺序,参照古籍原著及现代释义,归纳、总结韭菜子等10味肾虚阳痿常用中药的酒制炮制历史沿革。

1.1 韭菜子

韭菜子又名韭子,味辛、甘,性温,归肾、肝经,能够温补肝肾,壮阳固精。现代炮制方法主要为炒黄和盐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饮片韭菜子和盐韭菜子[3]255。韭菜子酒制始载于东汉华佗[4]72《华氏中藏经》,记载:“韭子一斤,酒浸三宿,滤出焙乾,杵为末”,是为现存韭菜子最早的炮制方法。唐代孙思邈[5]350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继承此法为:“新韭子二升,十月霜后采者,好酒八合渍一宿”。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酒浸一宿,曝干微炒。”[6]670《类编朱氏集验医方》记载:“酒浸焙”[7]99。元代许国祯[8]在其所著《御药院方》上新增酒、枣共制法,记载:“家韭子,四两,水淘净,用枣二两同煮,去枣,水淘净滓,干,再用酒浸一宿,慢火炒干,秤二两。”明代,朱橚等[9]832的《普济方》记载:“酒浸炒”。清代孙伟[10]在《良朋汇集经验神方》上新增酒制法为“火酒煮”。

1.2 淫羊藿

淫羊藿又名仙灵脾,味辛、甘,性温,归肾、肝经,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现代炮制方法主要为羊脂油炙。《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饮片淫羊藿和炙淫羊藿[3]327-328。淫羊藿的炮制虽从古至今都以羊脂油炙为尊,但是其酒制传承仍历代有序。淫羊藿酒制始于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一斤细剉,以酒七升煮至二升,滤出滓”[11]。沈括[12]《苏沈良方》记载:“酒浸一宿”。明代陈嘉谟[13]191在《本草蒙筌》上继承前法为:“凡采制,须先酒浸过,曝干……”。《医学入门》记载其炮制方法为:“夹刀夹去叶四旁花枝,细锉,羊脂拌炒……得酒良”[14]196。至清代,淫羊藿酒制传承仍清晰可见,《本经逢原》记载:“制酒”[15]40-41;《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去四弦刺酒焙”[16]。

1.3 肉苁蓉

肉苁蓉又名苁蓉,味甘、咸,性温,归肾、大肠经,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现代炮制方法主要为酒炖或酒蒸等。《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饮片肉苁蓉和酒肉苁蓉[3]135。肉苁蓉酒制始见于东汉华佗[4]71所著《华氏中藏经》:“酒浸一宿”。南北朝刘宋的雷敩[17]2所著《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使,先须用清酒浸一宿,至明以棕刷刷去沙土,浮甲尽,劈破中心,去白膜一重,如竹丝草样是,此偏隔人心前气不散,令人上气不出。或凡使,先须酒浸,并刷草了,却蒸,从午至酉出,又用酥炙得所”。唐代孙思邈[18]126在《银海精微》继承肉苁蓉酒制炮制方法为“酒浸焙干,或酒蒸焙,或酒洗”。此后,肉苁蓉的炮制大多以此两者为参考。至宋代,肉苁蓉酒制基本已达成共识。在官修书籍中,《圣济总录》将其酒制炮制方法收载为官方标准,记载:“净刷,去皱皮,酒浸二宿,薄切,焙干”[19]350。在民间,亦有吴彦夔《传信适用方》、窦材《扁鹊心书》等多达22部著作载其炮制为酒制,如:“薄切,用无灰酒浸,夏月七日冬月十四日,如要急用,将慢火量煮”[20]61、“酒洗去膜”[21]102。金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记载肉苁蓉的炮制方法为“酒浸”[22];张从正[23]《儒门事亲》记载:“剉,酒浸,焙”。元代,《瑞竹堂经验方》《卫生宝鉴》《丹溪心法》均记载其炮制方法为“酒浸”[24-26]。明代,《本草蒙筌》记载酒制炮制方法为“先用酒浸,刷去身外浮甲,劈除心内筋膜,或酥炙酒蒸,仍碎掐入剂,忌铁器,切勿犯之”[13]52-53;《寿世保元》记载:“酒洗,去鳞用,除心内筋膜”[27]26。清代,《本草备要》记载酒制炮制方法为“酒浸一宿,刷去浮甲,劈破,除内筋膜,酒蒸半日”[28];《时方歌括》记载:“切片洗淡,酒浸一宿次日煎三四沸食”[29]。

1.4 锁阳

锁阳味甘,性温,归肝、肾、大肠经,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现代炮制方法主要为酒蒸或盐、酒蒸等,《中国药典》2015年版仅收载饮片锁阳[3]346。锁阳酒制最早见于元代朱震亨[26]60所著《丹溪心法》,记载为:“酒浸”。明代,有《医学纲目》《证治准绳》《景岳全书》《本草通弦》4部著作,酒制炮制方法有“酒洗”[30]、“酒浸酥炙”[31]415-429等。清代,查询到医方本草古籍9部,以《医方集解》《类证治裁》为代表,酒制炮制方法有“酒润焙”[32]、“酒炙”[33]等。

1.5 补骨脂

补骨脂又名破故纸,味苦、辛,性温,归肾、脾经,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现代炮制方法主要为盐炙。《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饮片补骨脂和盐补骨脂[3]187-188。补骨脂酒制最早见于南北朝刘宋的雷敩[17]56所著《雷公炮炙论》:“凡使,性本大燥毒,用酒浸一宿后滤出,却用东流水浸三日夜,却蒸,从巳至申出,日干用”。宋代,唐慎微[34]《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用《经验后方》补骨脂酒制记载:“经验后方治腰疼神妙,用破故纸为末,温酒下三钱匕。又方治男子、女人五劳七伤,下元久冷,乌髭鬓,一切风病,疼痛,驻颜壮气,乌补骨脂一斤,酒浸一宿,放干,却用乌油麻一升和炒,令麻子声绝,即播去,只去补骨脂,为末”。除此之外,尚有《洪氏集验方》“酒浸一宿,炒”[35]28、《类编朱氏集验医方》“酒浸蒸”[7]111等。元代沙图穆苏[36]所著《瑞竹堂经验方》记载:“酒浸一宿,焙干”。明代,补骨脂酒制得到长足发展,有17部著作记载了补骨脂酒制方法。补骨脂酒制方法以《普济方》“酒浸一宿用芝麻炒黄色”[9]1719、《本草汇言》“酒炒”[37]、《本经逢原》“盐酒浸,焙干用”[15]64和《医宗必读》“去衣酒炒”[38]294为代表。清代,查询到医方本草古籍23部,以《修事指南》《本草纲目拾遗》等为代表,酒制炮制方法有“酒浸蒸用”[39]等。

1.6 菟丝子

菟丝子又名吐丝子,味辛、甘,性平,归肾、肝、脾经,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现代炮制方法主要有炒黄、盐水炒、酒炒、制饼等。《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饮片菟丝子和盐菟丝子[3]309-310。晋代葛洪[40]所著《肘后备急方》:“酒渍服”,是为现存菟丝子最早炮制方法。梁代陶弘景[41]所著《本草经集注》记载:“宜丸不宜煮,得酒良”。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酒浸两宿,待干别捣之”[5]362;《千金翼方》记载:“酒浸一宿,别捣”[42]217;《银海精微》记载:“酒洗蒸饼”[18]139。宋代,官方记载以《圣济总录》“酒浸别捣。酒煮”[19]278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凡使,先以水洗,淘汰去沙土了,却以好酒浸一昼夜,漉出蒸过,乘热杵为末、焙干,然后入药同捣,捣之不尽者更以渍,经三五日乃出,更晒微干捣之,须臾悉尽,热即易碎”[43]422为代表;民间以《博济方》“酒浸一宿后炒黄”[44]38、《扁鹊心书》“酒煮捣成饼”[21]98、《校注妇人良方》“酒浸蒸炒”[45]为代表。明、清两代炮制方法大同小异,均为“酒浸或煮或蒸,捣成饼,或曝干捣碎”[31]527-768。

1.7 阳起石

阳起石味咸,性温,归肾经,功效温肾壮阳。现代炮制方法主要有火煅醋焠或煅。《中国药典》2015年版未收载此药味。阳起石酒制最早见于唐代孙思邈[42]68所著《千金翼方》:“酒渍三日”。宋代,官方记载以《太平圣惠方》“酒煮半日,细研,水飞过”[6]561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酒浸,焙干”[43]193为代表;民间《洪氏集验方》记载:“烧赤,夜间用磁罐子盛,以酒二升煮一宿,水洗,焙干,乳钵研如粉”[35]29;《类编朱氏集验医方》记载:“酒煮一日”[7]101。明代,《普济方》记载:“酒煮半日,细研,水飞过”[9]2100;《寿世保元》记载:“火煅,酒淬七次,再酒煮半日,研细”[27]27。清代,亦有《本草汇》《本经逢原》《嵩崖尊生全书》《修事指南》《本草从新》《得配本草》6部著作,均载其炮制为“火煅酒淬”[31]527-768。

1.8 海狗肾

海狗肾又名腽肭脐,味咸,性热,归肾经,功效暖肾壮阳、益精补髓,现代炮制方法主要为滑石粉炒。《中国药典》2015年版未收载此药味。海狗肾酒制始于雷敩[17]43所著《雷公炮炙论》:“用须酒浸一日后,以纸裹,微微火上炙令香,细锉,单捣。”五代,李珣[46]《海药本草》记载:“凡入诸药,先于银器中酒煎后方合和诸药;不然以好酒浸炙入药用,亦得”。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酒刷炙微黄”[6]1148;《类编朱氏集验医方》记载:“酒煮烂”[7]100。明代,《本草蒙筌》记载:“酒渍透,炙干”[13]359;《医学入门》记载:“凡使,火燎去毛,酒浸一日,微微火上炙令香,细锉研用”[14]197;《炮炙大法》记载“用酒浸一宿后,以布裹,微微火上炙令青,细锉,单捣用也”[47]43;《医宗必读》记载:“酒洗炙”[38]144。清代,《得配本草》记载:“酒浸煎,煎熟用”[48];《本草求真》记载:“酒浸纸裹炙香,剉捣。或于银器中,以酒煎煮合药用”[49]。

1.9 紫河车

紫河车,又名人胞衣或胎衣,味甘、咸,性温。归肺、肾、肝经,功效补肾益精、养血益气。现代炮制方法主要为有酒炒、花椒与黄酒制等。《中国药典》2015年版未收载此药味。紫河车酒制始于宋代,吴彦夔[20]41-42在《传信适用方》记载:“紫河车一具,用少妇首生男子者良,带子全,用东流水洗断血脉即止,入无灰酒三升,椒一大合,同入砂石瓷器内,慢火煮,候酒欲尽去火,候冷取出,不用椒,只将河车入大沙彭内,用大木槌研如泥,摊凉”。明代,《炮炙大法》记载:“置酒内覆者男胎也,首胎重十五两以上先封固,银锅内加酒,洗数次,血水方尽,用银簪脚剔去筋膜,封固。银锅内加酒重汤煮一昼夜或文火焙干”[47]199;《外科正宗》记载:“酒煮,捣膏”[50]。清代,《修事指南》记载:“紫河车,古方不分男女。近世男用男,女用女;一云男病用女,女病用男。初生者为佳,次则健壮无病妇人者亦可。取得,以清米泔摆净,竹器盛,于长流水中洗去筋膜,再以乳香酒洗过,篾笼盛之,烘干研末。亦有瓦焙研者,酒煮捣烂者,甑蒸捣晒者,以蒸者为佳”[51]。

1.10 鹿茸

鹿茸,味甘、咸,性温,归肾、肝经,功效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现代炮制方法主要为白酒浸润切片。《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饮片鹿茸片(白酒浸润切片)和鹿茸粉[3]323-324。鹿茸酒制始于宋代,王衮[44]79在《博济方》记载:“取上软者,称用之,用无灰酒煮十余沸以来,已来去大皮,焙干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茄于者燎去毛劈开酒浸炙干”[43]155。《圣济总录》记载:“去毛,酒浸,酥炙”[19]455。此外,尚有《校注妇人良方》《济生方》《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和《女科百问》4部宋代古籍亦载有鹿茸酒制炮制方法。元代,朱震亨[26]22《丹溪心法》记载:“酒蒸,焙”;曾世荣[52]《活幼心书》记载:“蜜涂炒,酒亦好”。明代,查询到医方本草古籍8部,载有酒制炮制方法有“谵寮济生诸方,有用酥炙,酒炙及酒蒸焙用者,当各随本方”[53]、“去毛,酒蒸”[54]、“酒炙”[55]等。清代,查询到医方本草古籍6部,酒制炮制方法有“酒蒸焙干”[56]、“生剉末,先用酒煎”[57]等。

2 结论

上述炮制历史沿革显示,韭菜子、淫羊藿、巴戟天、仙茅、肉苁蓉、锁阳、补骨脂、菟丝子、阳起石、海狗肾、鹿茸、紫河车10味肾虚阳痿常用中药的酒制炮制历史记载清晰、传承有序。其中6味药的炮制方法始于酒制,现代沿革仍为酒制的有5味。韭菜子酒制起源于东汉,为现存韭菜子最早的炮制方法,传承于唐、宋、元、明、清,共计10部著作,酒制炮制方法包括“酒浸”“火酒煮”“酒浸焙”“枣、酒共制”等。淫羊藿酒制起源于宋,传承于明、清两代,共计7部著作,酒制炮制方法包括“酒浸”“酒润”“制酒”“酒焙”“酒煮”等。肉苁蓉酒制起源于东汉,为现存肉苁蓉最早的炮制方法,传承于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共计84部著作,酒制炮制方法包括“酒浸”“酒浸焙”“酒洗”“酒蒸”等。锁阳酒制起源于元代,传承于明、清两代,共计14部著作,酒制炮制方法包括“酒浸”“酒洗”“酒洗酥炙”“酒炙”等。补骨脂酒制起源于南北朝,为现存补骨脂最早的炮制方法,传承于宋、金、元、明、清,共计46部著作,酒制炮制方法包括“酒浸”“酒浸炒”“盐酒炒”“酒蒸”等。菟丝子酒制起源于晋代,为现存菟丝子最早的炮制方法,传承于梁、唐、宋、明、清,共计83部著作,酒制炮制方法包括“酒浸”“酒炙”“酒煮”“酒蒸”等。阳起石酒制起源于唐代,为现存阳起石最早的炮制方法,传承于宋、明、清,共计18部著作,酒制炮制方法包括“酒浸”“酒煮”“酒煅淬”等。海狗肾酒制起源于南北朝,为现存海狗肾最早的炮制方法,传承于五代、宋、明、清,共计24部著作,酒制炮制方法包括“酒煮”“酒炙”“酒浸”“酒浸纸煨”等。紫河车酒制始于宋代,传承于明、清两代,共计14部著作,酒制炮制方法包括“酒炖”“酒煮捣膏”“酒煎”等。鹿茸酒制始于宋代,传承于元、明、清,共计23部著作,酒制炮制方法包括“酒浸炙”“酒煮”“酒蒸焙”等。

3 讨论

肾阳虚为中医名词术语,又称肾阳不足、肾阳虚衰、命门火衰。本证是由于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气化失权所表现的一类虚寒证候,以畏寒肢冷(腰以下为甚)、面色白或黧黑、神疲乏力、小便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脉弱等为常见症的证候。如果命门火衰较为严重,则会影响到生殖系统,进而出现性欲冷淡、阳痿早泄等症状,病在肾经。韭菜子、淫羊藿、肉苁蓉、锁阳、补骨脂、菟丝子、阳起石、海狗肾、鹿茸、紫河车等常被用于治疗肾虚阳痿。但是,上述诸药炮制历史沿革研究却发现,韭菜子、菟丝子等6味现存最早炮制方法(或最早加辅料炮制方法)均为酒制,且晋、梁、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历朝历代传承有序,余下4味淫羊藿、锁阳、紫河车和鹿茸酒制记载亦清晰,传承明确。此中原因可能有2点:第一,辛甘化阳。酒味辛、甘,可增强诸药辛、甘之味,以助化阳之力,补助一身元阳之力;第二,热者益热。酒性大热,可祛风散寒、温煦机体,以改善肾阳虚的寒性证候。其炮制理论尚待进一步科学研究论证。

猜你喜欢
紫河车补骨脂肉苁蓉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肉苁蓉-巴戟天药对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作用机制
补骨脂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紫河车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补骨脂果皮和种子中化学成分的分布规律研究*
3种补骨脂炮制品水煎液中4种成分含量的比较
紫河车免煎颗粒对温和刺激方案结局的影响
红柳肉苁蓉人工栽培技术总结
紫河车被逐出中国药典
补骨脂与盐补骨脂配方颗粒的红外光谱鉴别
2BR-1肉苁蓉播种机的研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