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可再生能源技术》课程思政探索

2021-03-27 10:24张立琋
教育现代化 2021年104期
关键词:思政教学内容专业

张立琋

(西北工业大学 动力与能源学院,陕西 西安)

一 引言

2020年6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重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各类课程与思政德育同向同行[1]。作为工科高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育人任务,需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和功能,实现两者同向同行[2]。“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增开一门课或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各环节、各方面联系在一起,润物无声,逐步实现立德树人,这才是其根本所在。

《可再生能源技术》课程是能源与动力工程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且与“碳达峰”和“碳中和”密切相关,课程思政题材广泛,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引导作用,可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对于培养新时代“德”“行”兼优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 《可再生能源技术》课程的特点及思政教学目标

(一) 课程特点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积极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不断自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度。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双碳”目标,要持续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为此,工科大学的可再生能源课程理应发挥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3-4]。

《可再生能源技术》课程主要介绍能源的概念、分类,以及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原理与技术,其中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氢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以使学生充分掌握可再生能源的基础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在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理念,掌握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方法,为将来从事该领域的专业工作打好基础。

(二)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思政”是在课程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课程的价值意蕴[5],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打下良好基础,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积极性[6]。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专业知识目标:具有良好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各种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和利用原理,为提高可再生能源转换和利用率、为实现“碳中和”打好专业知识基础;

(2)综合素质目标: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具有从事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开发和创新的专业能力,成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科研和生产的专业人才;

(3)学术道德与专业伦理目标: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培养具有科学伦理和学术道德的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人才。

三 《可再生能源技术》课程思政具体实施方案

根据《可再生能源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思政教学的结合点,尽量多地介绍我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与创新成果,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融为一体;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将线下、线上课堂有机结合,倡导研究式、探究式学习模式,展开课后创新项目训练,加强与学生的课上和课后交流,及时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 课程思政元素设计

《可再生能源技术》课程思政元素涵盖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国家政策、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业发展、环保理念、先进人物事迹、科技创新、使命担当、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精神及学术道德等。课程中各章的主要教学内容、思政元素及具体案例见如表1所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并不局限于表1中所列内容,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最新科技成果及课堂氛围等,及时引入相关思政教学内容,收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7],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专业自豪感。

表1 《可再生能源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

(二)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

为提高“双碳”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参与度,本课程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线上线下结合、课外实践和创新报告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化石能源短缺、保护环境及再造“绿水青山”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贡献力量。

1. 借助网络进行辅助教学

(1)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借助网上课堂进行辅助教学[8]。课前将相关课程教学资料及视频上传至网上课堂,供学生预习时使用;课堂上,再对教学内容中的关键点和难点进行讲解。例如,在“生物质能转化与利用”一章中,课前将教学资料提前上传到雨课堂,使学生对生物质能及其发展历程有个初步认识。

(2)增加网络视频教学模式,进行网络授课讲解。网络直播课超越空间限制,把学生带到专业现场;行业专家们一方面可以回答学生提出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向学生介绍各领域对毕业生的要求及行业发展现状和相关政策,鼓励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投身于祖国能源行业。

2. 课堂互动

课堂上,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阐述各自不同的见解,通过发散思维将每一个学生带入到教学内容中,营造师生双向互动的课堂氛围,有效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性低的问题[9]。通过课堂互动,拓展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知,增加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教师则通过与学生互动,找到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以进一步优化组织专业与思政交互融合的课堂教学。

3. 实地参观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靠课堂讲授,而缺乏实践环节,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的获得感。本课程教学中,采用带领学生参观风光互补发电实验装置,参观太阳能利用科研实验室,以及太阳能光伏发电生产厂家等方式,开展现场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与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感受可再生能源利用对解决我国目前的能源短缺问题所起的作用,体会减少碳排放所取得的成就,提升专业自豪感,增加社会责任心。

4. 课外“创新设计”

当今社会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就是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设立了课外“创新设计”环节,学生可以在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氢能等方面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设计,然后按照期刊论文发表的格式,将自己的“创新设计”成果撰写成论文。“创新设计”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能力,锻炼其查阅文献和撰写论文的能力,为未来从事可再生能源的科技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 结语

课程思政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强有力补充,是我国实现长久发展,提升育人质量的有力保障,是“立德树人”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课程教学中,稳固把握课程思政这一主线,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实施途径,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是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

猜你喜欢
思政教学内容专业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部分专业介绍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