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家谱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2021-03-27 14:52王登佐
中文信息 2021年11期
关键词:盐都区家谱盐城市

王登佐

(盐城市盐都区图书馆,江苏 盐城 224005)

家谱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能增强人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乡土情怀和人文情怀,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家谱探源

家指一定的血缘集团,谱指全面系统地布列同类事物,家与谱合起来,家谱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家谱历经萌芽、诞生、发展、新修四个阶段,到明清时代,已趋成熟、完善,体例完整,内容丰富。新修家谱正本清源,理顺支脉,体现了与时俱进,男女平等新社会新思想。修谱原则体现尊重历史,遵循古谱,注重谱系传承与演变,做到求同存异。家谱分书本家谱和非书本家谱两类[1]。

二、盐城家谱文献资源建设意义

1.有利于核心价值培育

盐城家谱的萌芽、诞生、发展、新修,凝聚着无数先民、前辈艰辛努力和探索,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盐都区图书馆高度重视家谱文献资源收集、整理、保存、研究与利用,从2014年9月起开始征集盐城家谱,截至目前盐都区图书馆已经征集盐城家谱200多部,这些家谱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社会学价值等。该馆利用盐城家谱资源围绕“动、静、研、新、宣、恒”六字诀,开展阅读分享、课题研究、参考咨询、展览、讲座、研讨会、文创产品开发等线上线下活动70多次。弘扬盐城家谱文化,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新的内涵[2]。

2.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传承人类文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要求。家谱分书本家谱和非书本家谱两类。书本家谱分家谱、族谱类、玉牒类、祠谱类、坟谱类、联宗谱类等,非书本家谱分口传家谱、结绳家谱、甲骨家谱、青铜家谱、碑谱、布谱、神轴图谱、谱单、无字家谱、光盘、胶卷家谱等。据《中国家谱总目》一书,家谱大约有七万余部,52401种。各级公共图书馆通过家谱文献资源征集、保护、开发、利用等,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宝库。

3.有利于科研项目开展

家谱与方志、正史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物、史料和学术研究价值。家谱可以折射出当时人们生产、生活、娱乐等情况,对于历史、民俗、社会和经济等的研究,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家谱文化是城市文脉,城市之魂,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盐城第八营黄观后裔收藏的始自一世祖黄观一直延续下来的世系谱牒(清代光绪四年修)和当年黄观墨宝真迹,为研究明代状元黄观与盐城的关系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

三、盐城家谱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匮乏

盐城家谱文化文献内容广泛,涉及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载体形态、不同的来源渠道,这就要求从事盐城家谱文献建设工作的人员除应具有图书馆专业知识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特别是要熟悉本地区的历史。要清楚盐城家谱文化文献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收藏价值等,具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对于家谱文献作者的社会历史地位、文献的来源和价值、版本形态及流传过程,新版家谱文献的出版状况及自编检索工具等业务问题均须具备专门知识和一定的把握能力[3]。人才的匮乏,直接影响了盐城家谱文献资源建设。

2.资金不足

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县区一级,经费一般只够维持日常运转,村镇一级一般无固定经费。用来从事盐城家谱文献资源建设的资金明显缺乏,家谱文献征集、保护和数据库建设等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是制约盐城家谱文献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资金不足,散落民间的家谱不少已经灰飞烟灭,存世的也难以征集、保护、开发。

四、探索盐城家谱文献资源建设新路径

1.加大保护力度

建立健全盐城家谱文献建设机制迫在眉睫,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如方志办、档案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建立互通有无的关系。定期与各类家谱文献编撰机构交流,掌握线索追踪征集,进行参与式的跟踪收集。主动与盐城市各级收藏协会和各姓氏宗亲会进行沟通交流。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人才平台,打造研究平台,建家谱数据库等。

2.加大宣传力度

拓宽盐城家谱宣传推介渠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如报纸、期刊、电视台、电台等,新兴媒体如网站、APP等,及自媒体如大屏、报栏、自办刊物、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微博、博客、APP等媒体的融合效应。做到有文字、有图像、有声音、有资讯,日日宣,月月有,坚持不懈,会产生化学反应,收到意料之外的收获。充分运用各类文艺作品和群众性文艺活动,利用自媒体营造浓厚社会氛围。

3.打造展示平台

家谱文献的收藏重在开发利用,各级图书馆要积极打造盐城家谱展示平台。2016年10月3日,由盐城市收藏家协会、盐都区图书馆和顾吾书社主办,“承前贤智 鉴今创新”盐阜百部家谱展暨谱牒文化发展研讨会,在大丰区白驹镇施耐庵纪念馆举办。每年盐都区图书馆都举办盐城家谱展及盐城名人研讨会。2019年12月28日,盐城龙冈黄家巷黄氏宗谱捐赠仪式在盐都区图书馆举行,黄氏后人将《黄氏宗谱》一套五卷分别捐赠给盐城市图书馆、盐城市博物馆、盐都区图书馆、盐都区博物馆、亭湖区图书馆收藏[4]。2020年1月4日下午,盐都区图书馆举办清朝榜眼孙一致主题读书活动,孙氏后人将《孙氏宗谱》一套四卷(内有孙一致事迹介绍)捐赠给盐都区图书馆收藏。2021年盐都区图书馆举办明代状元黄观主题读书活动,书友围绕黄观的人物生平、生活经历、代表作品及文创产品开发进行研讨。2020年12月29日盐城市姓氏文化研究会在盐城市图书馆成立,成为传承盐城文脉,解读盐城历史,透视社会,关爱民生,研究盐城家谱文化的又一平台。

4.开发文创产品

盐城图书馆四级服务网络要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利用各种平台开拓性地利用盐城家谱文献资源开发文创产品,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性发展。如为了打造盐城籍名人曹文轩名片,利用曹文轩家谱文献资源,其家乡盐城市盐都区投资兴建了曹文轩草房子乐园。从2014年开始在其故居周伙村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草房子乐园”,全力打造集乡土文化、少儿教育、乡村旅游、体验基地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乐园,目前已是火爆的旅游景点,成为盐都区对外交流的名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孩子们前赴后继地走进曹文轩代表作《草房子》里的油麻地小学,寻觅原著中描述的水乡童趣。盐都区图书馆陆续利用家谱资源与盐城市图书馆联合出版了《文韵盐城· 民风民俗卷》一书,与盐城市收藏家协会联合研发了系列纪念封,与区文化馆联合研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邮品,与盐都区北龙港剪纸协会,联合研发了系列剪纸产品,与盐都区龙冈文化站联合研发了柳编、面塑等系列产品,与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纪珍联合研发了老虎鞋等。利用盐城名人陆秀夫、孙坚、施耐庵、董永、朱亚文等名人开发系列文创衍生产品。名人效应相当于品牌效应,可以带动读者。名人与读者零距离接触,可以凝聚人气,激发读者求知热情。盐都区图书馆的名人文化系列文创产品研发,有利于盐城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对增强盐城文化软实力、综合竞争力,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5.开发寻根旅游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谱文化是中国人民特有家国情怀寄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发端,有着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增进认同感、凝聚感、归属感的心灵家园。从国家层面来看,新组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诗和远方走到了一起,说明国家高度重视文化旅游融合。文化是文旅产业的灵魂,也是核心是创意。富有文化创意的项目才能吸引消费人群。寻根旅游是一种文化之旅,是基于家谱文献资源研究而富有文化创意的旅游形式[5]。1982年大丰区从民间征集《施氏家簿谱》,该谱长24.5厘米、宽13.2厘米,全书56页,收载了乾隆42年施氏14世孙施封写的《施氏长门谱序》、淮南一鹤道人杨新写的《故处士施公墓志铭》及“始祖彦端字耐庵”以后的十二世长门孙系列。谱中明确记载“第一世祖彦端字耐庵原配季氏、申氏生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直接记载施耐庵的最可靠的文物史料。“施耐庵文物与史料形成了一个可资征信的文物系列。”《施氏家簿谱》被评定为国家二级文物,为当年施耐庵纪念馆建在大丰提供了重要依据。为全国施耐庵后人、研究者、爱好者开展寻根旅游提供了平台。

盐城家谱文献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做好盐城家谱文献资源建设工作,让盐城家谱文化发扬光大,发展盐城地域文化,增强盐城城市发展软实力。

猜你喜欢
盐都区家谱盐城市
盐城盐都区创新宣传形式与内容
盐城盐都区开展“清患安居”专项行动
盐城市深化专项整治
盐城市扛起使命担当 锻造应急铁军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盐城盐都区贴近实际警示教育 紧盯重点风险防控
盐城市盐都区:创新搭建四座“桥” 争做为侨服务排头兵
盐城市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