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颜色词命名对比分析

2021-03-27 11:19
中文信息 2021年3期
关键词:紫色命名颜色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引言

颜色词的命名如同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同时具有意象丰富、生动传神的特征。汉语文化中的颜色不仅是物理学上光照射在物体上所反射的不同光波,而且是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意义上的人类社会文化的载体,能够瞬间激发人们的视觉注意力并产生情感共鸣。王雅观(2018)从民俗学的角度探究了山海经中五大颜色体系的分类,透过颜色了解民俗背后的文化含义。人文哲学思想为色区划分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五色体系;候凤仙(2004)探究了阴阳五行说的发展,从人文思想的角度解释了中国的传统色彩体系。文化的发展,物质的文明丰富了颜色词命名,例如中国绘画艺术对色彩命名体系命名的扩充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有些学者如聂倩(2014)则从构词的角度对中英文中颜色词的命名进行了研究。

国外学者多是从两个维度探究颜色词的命名:一种是文化相对观,不同的文化体系影响人们对基本颜色词的认知,Gleason和Conklin根据Sapir-Wolf Hypothesis提出颜色词的语言相对论:基本颜色词所包括的色谱由自身的语言系统决定,与系统之外的因素无关。这种观点强调对颜色词的认知是具有个性的,颜色词的数量和意义受文化制约和影响。另一种观点是文化普遍观,即基本颜色词的范畴和认知具有共性特征。Berlin和Kay(1991)在Color Terms:Their Universality and Evolution中提出:人类语言的11种基本颜色范畴词是按照严格的发生顺序存在于不同的语言系统的。由于差异的存在,基本颜色词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因此数量、地位都有不同,焦点色(focal color)也不同。语言对颜色感知受到视野的影响,而跨文化颜色词的命名由语言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同影响。这很好地解释了不同语言中的颜色词有很多相同的特征但又存在差异的现象。颜色词属于语言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也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从命名体系、语言学特征、文化内涵等不同维度,分析了中英文颜色词命名的共通之处以及中文颜色词命名的特别之处,并解释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命名体系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套独特的颜色命名体系,即把中国传统色彩命名的色区按照阴阳五行说划分,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五色相配。孔颖达疏解《礼记· 玉藻》说:“皇氏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之色;不正谓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孔颖达引用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的说法,认为正色包括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是纯正的颜色,与五方相对应,五方对应着五行,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因此五行说认为白、青、黑、赤、黄这五种基本色的结合赋予了世间万物色彩。古代军事家孙子说过:“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从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五色的颜色是约定俗成的,不必指出具体的颜色。

中国自古代至今一直认为颜色是由青、白、黄、赤、黑五种正色结合而形成的,但是欧洲对于颜色是由几种基色混合而成的问题争论了几个世纪。1666年牛顿发现,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折射,会显出一条像彩虹一样美丽的光谱,依次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牛顿色环为以后科学系统化的命名提供了理论依据。Thomas Young在1802年提出了RGB三基色概念,后经德国学者Helmholtz定为三色理论基础并沿用至今。随着染色、印刷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也发明出更加科学精准的颜色命名体系,孟塞尔体系(Munsell)以颜色的视觉特性来分类和标定,目前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

二、语言学特征

基本颜色词是指自然界中的基本色彩,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使用频率较高。但是基本颜色词并不足以描述现实世界中的万物。因此除了基本的颜色词外,人们用实物颜色词和复合颜色词对身边的颜色进行描述。

人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采取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法,因此对于基本颜色词难以直接描绘的色调,采用实物作为参照进行描绘。例如血红就是依据人类血液的颜色进行命名的,而像草绿、天蓝、golden yellow等颜色则是以身边的植物、矿物、景物等作为参照物进行命名的。

随着人文历史、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汉语中的颜色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早期的颜色词以单纯词为主,例如朱、玄、青等,而现代的颜色词则以复合词为主,如蓝绿色、橙红色等,英文中也有与之对应的颜色词,一般用“基本颜色词+基本颜色词”或“基本颜色词+and+基本颜色词”的模式。如:yellow and green,gray and black等。除了色彩组合之外,在表示色彩意义的构词词素前添加表示颜色深浅、浓淡、明暗变化的词,如暗红、苍蓝,英文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如dark blue,light green等。

汉语中可以通过增加不能独立存在、没有实际意义的后缀语气词如“不拉几、不溜丢”等来表示颜色词。这些后缀可以表达反感或厌恶的情感,形成贬义词。例如:灰不拉几、黑咕隆咚等。英语中没有对等词,但可以根据具体语境和所修饰词的词义,采用移就修辞格(Transferred Epithet or Hypallage)修饰颜色词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His ill-cut clothes are in dull blue.在上述例句中,作者为了突出人物悲惨窘困的境遇以及失望的心情,用dull来形容衣服的颜色。汉语中也可用叠词的形式命名颜色,例如绿油油、金灿灿等。

三、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抛开字面意思,许多词汇在长期使用中逐渐产生了引申意义,也可以称为文化内涵。因此,透过颜色词探寻词汇文化背后的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以紫色为例,紫色由红色和蓝色混合而成,在传统儒家文化中,紫色一开始并未被文人推崇,《论语· 阳货》记载: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其含义为紫色夺去了朱色的地位,实在可恨。朱是正色,紫色只能作为陪衬,因此紫色喧宾夺主实在是可恶。这种对紫色的贬低实际上是封建社会对上下尊卑关系道德规范的一种评审,意在维护统治阶级。古代星象系统中,紫微星位于中央,所以称为紫微宫或中宫。古时人们认为神仙居住在天宫中,因此紫微星成了人们心中天宫的位置。古人受星象影响,称帝王家的宫阙为“ 紫宫”“紫禁城”等。

在西方文化中,紫色也象征着皇家贵族,紫色是君主和贵族们喜欢穿的服色。例如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维吉尔的《埃涅伊德》中都提到了用泰尔紫染色的服装,英文中的the purple就有帝位、王权之意;be born in the purple指出生于权贵之家。由此可见,颜色词在不同国家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文化中都有着特殊的含义,颜色词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

除了常见的按照实物作为参照进行命名外,中文中有一类按照地域或方位词进行命名的颜色,例如北紫,出自宋代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十:淳熙中,北方染紫极鲜明,中国亦效之,目为北紫。盖不先染青,而以绯为脚,用紫草极少,其寔复古之紫色,而诚可夺朱。这种颜色是北方地区特有的染色技术染出的紫色,以绯色作为颜料的底色,加入用稀有的紫草研制的染料,虽为紫色,但颜色鲜亮可媲美朱红,极具地方特色。

四、翻译层面

在汉语或英语中通常会有一类具有本国特色文化颜色词,这类词的命名可能涉及本国所特有的某些实物或是头衔等。例如芙蓉红中的芙蓉原产于湖南,如果以芙蓉作为参照对红色进行命名的话,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很难去界定这种红色的特征,此时选择一种与芙蓉近似并为外国人所知的草本植物便可以产生等同的效果,例如罂粟花,因为两者形态颜色近似,可以让人产生同样的视觉效果,因此芙蓉红可以等效为poppy red。除了可以等效转换的颜色词外,还有一类词是具有国家文化或民族文化的专有颜色词,例如妃色、海军蓝,这些承载着特殊文化内涵的颜色词很难等效转换成其他的语言,在翻译时应加以注意。

五、总结

本文探讨了中英颜色词命名的分类依据,除了按照基本色分类之外,颜色词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颜色体系进行划分。随着历史文化和工业生产的进步,颜色词的命名和分类更加完整丰富。虽然传统色彩的命名没有现代色彩体系精准,但“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所展现的诗情画意和传达的意向是现代色彩体系无法描绘的。传统颜色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人传承、丰富和发展。

除了色彩体系之外,本文也从语言学特征、文化层面、翻译层面的差异解释了中英文颜色词命名的区别。中英颜色词命名的分类及编码方式在许多方面存在共通之处。通过对比研究,透过颜色词的表面深层次挖掘不同颜色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认识,透过文化内涵发掘各种人文历史思想,继承发扬文化中的精髓,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紫色命名颜色
紫色风铃
命名——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论《紫色》中的两性和谐
特殊颜色的水
河鲀命名小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