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关节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021-03-28 12:32谭开涛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6期
关键词:偏心置换术髋关节

谭开涛

(山西省运城市第一医院,山西 运城)

0 引言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采取人工关节假体对病变关节进行替代,进而重建关节功能的一种术式,髋关节置换术是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一种,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证以及外科技术的日渐成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在临床应用已经相对成熟,且被证实确能够提升患者关节活动度,缓解关节疼痛,且能一定程度恢复患者活动能力,适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退化性骨关节炎等患者[1]。近年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关节功能的康复状况受到了临床的关注,有报道称,部分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并不算满意,为探究影响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关节功能状况的相关因素,本次研究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其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的同时分析了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现展开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6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收治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00 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股骨颈骨折170 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50 例,原发性髋关节骨性关节炎80 例。男性180 例,女性120 例,年龄51~67 岁,平均(60.55±5.64)岁。病程3 个月至8 年,平均(3.54±1.24)年。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术。②无语言及认知功能障碍。③无既往髋关节手术史。

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证。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③合并肝肾功能不全。④髋关节翻修手术者。⑤中途失访者。

1.2 方法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腰麻联合硬膜外麻醉,采取侧卧位,将骨盆固定,术区常规消毒铺巾,选择后外侧作为入路,将关节囊切开,通过定向杆控制假体放置位置,将假体植入后复位髋关节,髋关节进行屈髋90° 内收,伸髋0°外旋,确定一定范围内无前后撞击或脱位,术毕,缝合切口,置引流管,常规抗感染。

评价方法:采用Harris 髋关节功能量表对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状况进行评定,该量表包含疼痛、功能、畸形以及关节活动等方面,总分100 分,优:>90,良:80~89,可:70~79,差:<70[2-3]。评分为优良等级表明治疗有效,对患者进行为期36 周的随访。

1.3 观察标准

根据患者Harris 评分,对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手术时间等因素与Harris 评分优良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对于有明显相关性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患者的计量资料(±s)与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χ2检验,以Harris 评分为因变量,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取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arris 评分

本次研究将3 种不同病因的患者分为三个不同组别,股骨颈骨折中,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股骨头坏死治疗总有效率为86.00%、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有效率为87.50%,三组治疗有效率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对其进行Harris 评分,结果表明,三组在同一时间段的Harris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Harris 评分对比(±s, 分)

表1 不同疾病类型患者Harris 评分对比(±s, 分)

注:与股骨颈骨折组相比,*P>0.05,与股骨头坏死组相比,#P>0.05。

疾病类型 n 治疗8 周 治疗24 周 治疗36 周股骨颈骨折 170 70.22±8.24 77.88±6.54 86.33±6.54股骨头坏死 50 71.05±8.74* 76.98±6.74* 87.66±6.77*髋关节骨性关节炎 80 70.09±8.44*#77.09±6.54*#86.88±6.47*#

2.2 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将认为与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状况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体质量指数、隐性失血、术后下地时间、股骨偏心距等因素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相关,见表2。

表2 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功能状况的单因素分析[n(%)]

2.3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有相关性的因素(BMI、股骨偏心距、术后下地时间以及隐性失血量)等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均为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3。

表3 影响患者关节功能恢复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髋关节置换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及其行走能力,本次研究对我院近期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经过36 周的随访,300 例患者总有效率为87.67%,其中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8.24%、股骨头坏死治疗总有效率为86.00%、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有效率为87.50%,表明不同的疾病类型进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均能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另外,本次研究在术后8 周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了评价,3 种疾病类型患者的平均分均在70~80 这一水平,处于中等水平,与其他研究结果有一致性,患者出院后8 周为术后早期亚急性期其,也对应着创伤愈合分期的细胞修复期,此时创伤部位纤维组织基本形成,因此也是术后恢复的关键时期。另外本次研究中提示,体质量指数、隐性失血量、术后下地时间以及股骨偏心距等因素与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有重要相关性,肥胖为公认的影响患者关节功能的危险因素,体重过重,负重关节承受压力也越大,可加剧关节的退行性改变,即使进行了关节置换手术,体重对承重关节的影响十分显著,影响后期恢复[4]。而术后隐性出血量过大可能引起贫血,如不及时纠正,将影响关节关节功能恢复;股骨偏心距与髋关节活动度以及外展肌肌力有相关性,偏心距过大可能导致应力传导不均,可能导致松动以及骨溶解的增加,而偏心距不足,则对假体稳定性会产生影响;此外,术后功能锻炼的时机对其关节功能恢复也有一定影响,早期进行恢复锻炼能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患者体重、术后下地时间以及偏心距的建立等因素影响着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因此尽量控制体重,减少隐性出血,术中使偏心距重建,术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等措施均能改善患者预后,促进关节恢复。

猜你喜欢
偏心置换术髋关节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镜治疗:不是良好的治疗措施/LOVRO L R,KANG H P,BOLIA I K,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12):3575-3580.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评价X线、CT及MRI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诊断意义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师父偏心
妈妈不偏心
偏心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