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取穴规律

2021-03-28 03:24王新茹祁晓晗程江艳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少阳经经脉腧穴

孟 言 白 鹏 王新茹 马 莉 祁晓晗 程江艳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北京 100700;3.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脑病科,北京 100700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之一[1],主要是指72 h 内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2]。据国外文献[3]报道,该病每年的发病率为5/10 万~20/10 万,且数量呈逐年增长。突发性耳聋患病率逐年上升的同时伴有低龄化趋势,患者发病后的精神状态时常受到影响,其生活质量显著低于患耳科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4]。目前我国对于突发性耳聋尚无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但有研究提示我国26 年来突发性耳聋发病率有增高趋势[5]。根据我国的突发性耳聋多中心研究显示,我国突发性耳聋发生年龄中位数为41 岁,男女比例无明显差异,左侧耳多于右侧耳[6-7]。现代医学认为突发性耳聋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单纯中西药治疗病程较长,收效不甚理想,而临床证实针灸治疗本病效果可靠,操作简单,副作用较少,临床上被广泛推广应用[8]。针灸用于治疗突发性耳聋在临床和文献均可得到证实[9-10]。但对其穴位配伍规律分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检索近10 年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相关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穴位配伍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总结腧穴应用频次、核心腧穴组合及新穴位处方,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更可靠的借鉴与参考,同时为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统计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采用专业模式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以“突发性耳聋”“突聋”“暴聋”“厥聋”“卒聋”和“针刺”“针”“电针”“体针”“温针灸”“针灸”“针灸疗法”等为主要检索词,检索时限为2009 年10 月—2019 年10 月。

1.2 纳入标准

①研究对象选择国内所有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文献;②依据中医或西医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突发性耳聋”;③采用针刺治疗为主,可结合其他中西医疗法,临床疗效确切;④明确给出针刺腧穴处方的报道。

1.3 排除标准

①病例诊断不明确或临床症状与“突发性耳聋”诊断标准不符;②非临床研究文献如理论探讨、综述、动物实验等,非期刊类文献如会议论文、毕业论文等;③重复报道的文献或内容相同的文献,只取1 次;④个案或验案、名医经验报道类文献;⑤运用非传统针灸疗法或非传统腧穴(如腹针、浮针、平衡针灸、董氏奇穴等)的文献。

1.4 数据库建立及分析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符合要求的针灸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中,建立数据库。录入穴位名称以《腧穴名称与定位》[11](2006 年国家标准版)为准。运用软件进行频次统计、取穴规律及潜在新处方的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录入文献179 篇,共涉及腧穴处方180 首,腧穴65 个,总应用频次共计1052 次。

2.2 频次分析结果

2.2.1 腧穴频次分析 将180 首腧穴处方进行“频次统计”,将腧穴频次按照降幂序排列,其中腧穴频次≥10 的共有17 个。见表1。

表1 腧穴应用频次(频次≥10 次,n=180)

2.2.2 经脉频次分析 根据纳入研究的180 首处方,分别统计不同经脉用穴个数和频次情况,其中使用频次位于前三的是手少阳经(385 次)、足少阳经(273 次)、督脉(42 次)。见表2。

表2 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使用频率位于前三的经脉

2.3 腧穴配伍优化规律谱分析

2.3.1 组方规律分析 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设置支持度为36(默认值)、置信度为0.8,可得出25 对常用穴位组合。见表3。

2.3.2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设置支持度为36、置信度为0.8,选择“规则分析”模块,所得组合规则37 个,见表4。

2.4 腧穴配伍网络结构分析

应用“网络展示”模块,将支持度个数设置为“27”“36”可分别得出相应的腧穴组合网络展示图,见图1。

表3 常用腧穴组合

2.5 基于熵聚类的穴位组合规律分析

以改进的互信息法的穴位间关联度分析结果为基础,设置相关度为8,惩罚度为2,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衍化出处方中的核心组合见表5。在穴位核心组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4 个新处方,见表6。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属于中医“暴聋”“厥聋”及“卒聋”的范畴,祖国传统医学对暴聋的认识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厥论篇》曰:“少阳之厥,则暴聋颊肿而热。”[12]历代医家认为暴聋实证者居多,发生的病因多为风火上扰,壅蔽耳窍;或酒食厚味致痰火郁结,气逆于上壅塞耳窍[13];或瘀血阻滞,耳部脉络不通[14]。本病多急性发作,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多属实证或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应以清肝泻火、祛邪通络开窍为原则。

表4 腧穴关联规则

图1 腧穴组合网络展示图

本次纳入分析179 首穴位处方,涉及65 个腧穴,通过腧穴频次分析,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最常用的5 个穴位有听宫、听会、翳风、耳门、中渚。听宫属于手太阳经穴,又为手足少阳经与手太阳经之交会穴,是经气直入耳中之处,针刺可疏通局部经气。听会为足少阳胆经腧穴,是足少阳经与手少阳经之交会穴,“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听会是胆经经气入耳中出耳前之处,针刺可调节耳部气血运行[15]。耳门属于手少阳经穴,为耳病要穴,气通耳内,具有聪耳闭启之功,手少阳经气发于耳窍之处,局部有颞浅动、静脉前支,布有耳颞神经和面神经分支,针刺此穴可改善局部神经血供,加速血液循环起到濡养神经的作用[16]。听宫、听会、耳门均位于耳廓周围,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此三穴均可治疗耳部周围病变,局部穴位的联合使用对治疗起到协同作用。另由《灵枢·经脉》可知,手足少阳经、手太阳经皆“入耳中”,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此三条经脉均循行于耳周,位于三条经脉上的腧穴与耳的关系密切[17]。翳风属于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耳周局部,皮下分布耳大神经,针刺翳风可改善内耳缺血状态[18]。中渚是手少阳三焦经输穴,循经远取,通达上下,疏导少阳经气,宣通耳窍。

表5 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穴位核心组合分析

表6 基于无监督熵层级聚类的治疗突发性耳聋新处方分析

通过经脉频次分析,穴位归经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手少阳、足少阳及督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17]耳位于面部,与诸阳经关系密切,并且手足少阳经、手太阳经均入耳中,在临床治疗突发性耳聋时可首选该三条经脉上的腧穴。《难经·二十八难》记载:“督脉者……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督脉与脑联系密切[19]。脑为精髓汇聚之处,督脉为“阳脉之海”,通过调节督脉可振奋全身阳气,充盈髓海[20]。《医林改错·脑髓说》也提到:“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脑气虚,脑缩小,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耳窍通脑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21]耳部生理功能正常发挥需依赖髓海的充盈与否,因此手足少阳经、督脉与突发性耳聋密切相关。

通过穴位配伍规律分析,可得出穴位核心组合有25 个。纵观数据挖掘的结果,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在选穴组方上,有主有次,讲究配伍原则。腧穴配伍有以下规律:①局部与远端取穴结合,突发性耳聋在临床治疗时,一般取手足少阳经的耳周局部穴位与循手足少阳经远端穴相配合。气至病所,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使耳部郁滞之经气得以疏通,气血得以调和,从而使“壅塞”之耳窍顿开,耳聪复初[22]。②治法特点为标本兼顾,清肝补肾,调整脏腑阴阳,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脏腑平和的状态。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潜在新方分析可以得到新的针灸处方,新的核心穴位组合更加关注远端穴位的使用,重视循经取穴,但具体疗效尚需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确认。

综上,本研究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所具备的规则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探析针刺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取穴规律,为优化腧穴配伍方案提供基础来源,同时也可为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提供科学参考。

猜你喜欢
少阳经经脉腧穴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针刺少阳经特定穴治疗少阳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双心病”的临床应用
从出土和传世早期经脉类文献中的疼痛病症看经脉理论的形成
类风湿关节炎少阳经辨治探讨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灵龟八法结合少阳经穴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