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行宽教授辨证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经验∗

2021-03-28 14:39臧秋迟王啸轶雷经纬胡志希指导王行宽
中国中医急症 2021年7期
关键词:王老督脉正气

周 耀 寻 毅 臧秋迟 王啸轶 雷经纬 胡志希 指导 王行宽

(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7)

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是一种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多由自身免疫所介导,大多数患者急性起病,多累及周围神经和脊神经根,也常累及脑神经及自主神经[1]。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急性、进行性、对称性四肢迟缓性瘫痪,伴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可出现末梢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引起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且15%~20%的患者遗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2]。现代医学主要通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进行医治[3],但疗效不佳,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多。近年来,中医学对GBS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有了进一步认识,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王行宽教授系国家名老中医,第二、三、四、五、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授老师,省重点学科内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临床、科研、教学五十余载。王老融汇古代医家思想及现代医学认知,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GBS见解独到,倡导分期论治,标本兼顾,急性期宜疏风清热解毒,缓解期应补肾益精生髓,各期佐以补益正气、豁痰祛瘀、疏通督脉,疗效颇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有幸跟随王老学习,摘抄医案,受益匪浅,兹就其医治疗GBS的经验略做简述。

1 中医病名

王老认为GBS属于中医学“急风”的范畴,其又名“急中风”,是指体虚之人卒因厉毒之气乘虚入侵脊髓所致身背强直、舌强难语者[4]。病名始于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5]。对于急风症状的叙述,《圣济总录·卷六》曰“急风,其证筋脉紧急,身背强直,面黑鼻干,口噤不语,须臾风入五藏……直视唇青,痰涎结聚,咽溢壅塞,如拽锯声”[6]。历代医家对于急风的病因病机表述不尽相同,总体概括而言不离虚实,虚多责之于元气不足、肾精亏虚,实多责之于毒滞经络、气血痹阻。

王老认为GBS是因感染湿热或风热之疫毒内侵脊髓,罹患及神经,殃及经络,甚至内犯脏腑而成,多数患者发病前有恶寒发热、咳嗽流涕、咽喉不适、躯体疼痛等外感之象,继而出现双下肢无力、麻木、胀感、疼痛,逐渐累及上肢、躯干、脑部,严重者出现呼吸麻痹等;其发病急卒,病位在脊髓。对于这样一种感伤性急病,“急风”之疾十分贴切。急风之“急”,不仅在于病程进展之快,善行而数变,更在于表现为筋脉拘急、肢体麻痹等一系列紧张症状。

2 析因辨机

2.1 邪毒上受,邪犯脊髓 本病病位在脊髓,病机关键为邪犯脊髓。王老认为临床上此类邪毒多为温热或湿热类,有以下特点。1)骤发性:此类邪毒侵袭人体,发病急骤,来势凶猛;2)数变性:邪毒长驱直入,向内传变,易损脏腑,使疾病恶化;3)火热性:邪甚伤人病位深而邪热重,易耗伤阴液;4)顽固性:病情缠绵,胶着难解,持续损伤人体之正气。感邪多从皮毛、口鼻而侵入人体,正如叶天士《温热论》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先犯于上焦肺卫,再沿经络侵于脊髓。因此,临床上GBS患者初病时除肢体痿软无力、麻木、酸胀外,尚有恶寒发热、流涕鼻塞、咽红咳嗽、关节酸胀、躯体疼痛、舌红、苔白或黄、脉浮数等外感症状。GBS发病急骤,变化快速,病情可迅速达到高峰,正符合毒邪致病的特点。

脊髓连结主管一身之阳之督脉,上通脑下至尾骶,内连五脏六腑,外达四肢腠理,为神经流贯之所、气机升降之路,湿热或风热之疫毒,侵犯脊髓,致使神经流贯阻遏,经络失利,真阴真阳不能运达于诸经,出现肢体痿软无力、麻木、酸胀等,《素问·太阴阳明论》写到“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7]。甚者罹患及脏腑,脏腑功能受损,无力驱赶毒邪,毒留体内,髓虚毒损,经络脏腑损伤更甚,筋骨、肌肉失去濡养而肢体痿废。

2.2 肾精亏虚,脊髓失养 王老认为髓由肾所化生,内含肾气及肾之精血。肾气作为一身之气重要部分,内含肾阴肾阳,两者阴平阳秘、平衡协调,能推动和调控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生殖、呼吸、代谢、免疫等机能。肾之精血源于先天之父母和后天之水谷,如《黄帝内经》言“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谓之神”[7],其充养于脊髓内,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也是生命的原发动力。肾之精血是组成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肾气则能推动调控功能活动,肾之精血气充则髓足,髓足则生命活动得以正常,反之则四肢百骸反应迟缓,不相协调,运动失常,“精生血,血生精,精血互生,肾藏精,主骨,精虚则不能濡养诸末,血虚则不能滋养筋骨”[8]。

此病起于内忧外患,王老认为脊髓亏虚为邪毒内侵之先机,其分析脊髓亏虚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方面,脊髓内充沛肾精所化生之气血,由于现代人生活不良的起居、饮食、情志、环境或者先天不足致使机体肾精亏虚,时邪湿毒正逢脊髓亏虚,卫气失护,“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毒乘虚上受,逆犯脊髓;另一方面,时邪湿毒侵入脊髓,戕害肾精气血,致使脊髓愈虚。脊髓上至脑、下至尾骶,并布有细络、孙络、缠络,一道外连五体,一道内连脏腑,为神机流贯之路,相当于西医之“脊神经”。因此,邪毒逆犯脊髓,筋、脉、肌、皮、骨受损,则经络失利,四肢失主,脏腑失调,罹患脏腑以心肺脾胃为主。累及肺部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累及心脏则表现为心烦心悸,肢冷汗出,神志改变等;累及脾胃则出现恶心口苦,腹胀腹痛,食欲减退,腹泻等消化道症状。邪毒戕害气血,耗伤津液,亦会出现面色苍白、口干、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等。

2.3 痰瘀内生,神经失用 王老认为痰瘀之邪伴随本病全程,前中后期机制不尽相同。前期邪侵脏腑,脏腑机能失调,津液敷布失司,运化不利,津停成痰,加之热毒炼液为痰。再者,邪侵细络,气脉闭阻,津液不行,水饮停而结为痰,流注经络,临床症见肢体麻木、酸胀、运动不利,甚至半身不遂。中期热毒炼液成痰,又有邪毒尚未去除,导致脾胃失调,肾津亏损,加重痰瘀内结。后期气血阴阳亏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运津行,血虚无以充养脉道,另有火热灼伤,以致血液阴津运行不畅,积为痰瘀。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言“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9]。又《血证论》曰“痰亦可化为瘀”[10]。痰瘀同源异物,痰阻气机,久则化瘀,瘀血内滞,久必生痰,二者胶结难解,致使经络痹阻,神经失用。王老提出,中医术语“神经”,先贤早于西医学认识,明代方有执《本草抄·桂枝》即有:“用经之权,神经之妙也”[11],神经流贯阻遏,出现肢麻、肌萎、偏瘫之弊。

2.4 督脉不通,气血失调 王老认为,督脉岂但总督人一身之阳,更总督一身之阴,调节全身气血,督脉经气不通可引起心胸、头颈、腰背、四肢等诸多疾患,如颈心综合征、颈胸综合征、颈咽综合征、颈椎病、腰椎病。督脉起于长强,分两支,一支从阳走,沿脊柱上行到项、头、唇沟,并从头出布颈项肩背臂,另一支入阴,经过篡孔,沿少腹上行,过脐,贯心胸,入喉环唇,络脑,还出颈肩背,沿脊柱下行至长强[12]。如此督脉居人体中央,外布于背部、体表,内邻脏腑,脊髓为督脉所过之处,《素问·骨空论》云“督脉为病,脊强反折”[7],邪侵脊髓,日久势必伤及督脉,导致督脉不通而为病。现代医学也证实了脊髓发出脊神经,与脏腑、四肢及躯干广泛联系。

3 治法方药

王老认为中医可协调阴阳,用药平和且兼顾阴阳,《汉书·艺文志》曰“有病不治,常得中医”[13]。若人时时保持中和之气,则万病息。王老推崇“病-脉-证-治”,病好比树根,而证则是树干,各类疾病都有其独特的病因、临床表现、属性,若疾病明了,则证治随之而来。无论对于急症或是慢性疾病,王老少用毒性、偏性药物,擅用药平和,达到以和为期、祛除病邪之效。

急性期外感症状明显时,王老遵循先表后里原则,“急祛而出之于外,则易而且速”,祛邪为主,予以疏风清热解毒,临床上常选用荆防败毒散或人参败毒散之类,荆芥、防风辛温解表、开泄皮毛,柴胡解肌退热,独活、羌活祛风除湿,枳壳、桔梗调畅气机,川芎行血和营,茯苓渗湿化痰,前胡宣肺祛痰,甘草调和诸药兼助益气。正气内虚,习加人参益气扶正。有研究也发现荆防败毒散具有防治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既可预防发病,也可减轻病情[14]。

缓解期但以补肾填精益髓为主,王老常用参芪六味地黄丸加二仙加减,精足则髓充,髓充则骨健筋柔。王老慎用大辛大热之品温补肾阳,常用二仙此类平和药对,仙茅擅温肾补阳,淫羊藿亦能补肾阳益精气,二药相须为用共助肾阳。肾为水火之脏,遂加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生髓充脑,以达阴阳调和、中正和平。王老强调应重用参芪增强免疫力,也可加用四物类益气补血。

4 王老治疗GBS用药特色

4.1 补益正气为本 王老论治急风,以补益正气为治疗之根本。急性期正气内虚时,选用人参败毒散加减解表扶正,方中强调重用人参,因白参偏于补气生津,恰符合正气内虚、邪毒内侵、伤津耗液之病机,因此常用人参加工品之白参。缓解期以参芪六味地黄丸加减为主方,配合二仙温补肾阳,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意。肾精作为维持人体机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属于人体正气,因此六味地黄丸补益肾精亦为补益正气的重要部分。黄芪、白参并用达气阴同补,阴阳相资。诸药共用,正气得以资生,抗邪外出,正盛邪衰,疾病乃去;若正气充足,则邪不可胜,疾病无从发生,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4.2 治痰瘀为标 王老强调次病必辨痰瘀之有无,“久病入络”“久病必瘀”,治疗当以豁痰祛瘀、疏经通络为法。1)普通之痰:此类痰,王老善用温药消化痰湿。临证常用温胆汤、二陈汤、指迷茯苓丸之类加减。指迷茯苓丸为化痰蠲饮之方。方中茯苓渗湿化饮、和中利水;枳壳宽胸利气助消痰;芒硝除留血停痰、消积散结;法半夏,夏半而收,处阴阳交界,既能调脾胃而化痰,又可通阴阳而助眠,汪讱庵谓之“乃攻中和平之剂,别于二陈之甘缓,远于礞石之峻悍”[15]。2)顽痰:针对顽痰,王老喜用礞石滚痰丸加减。3)其他药物:王老尚善用白芥子、胆南星增强祛痰疗效,白芥子,性辛温,温能化痰,辛助痰行,此乃祛细络顽痰之要药;胆南星为天南星粉末加入牛、羊或猪胆汁加工而成,擅于祛热痰。此外,对于湿邪王老强调要注意上下肢病变的用药区别,病在上肢常用羌活、防风等,以下肢为主则选用二妙散类。

对于血瘀者,1)善用经方,以求奇效:王老习用桃红四物汤加减,此方用药平和,使瘀血徐徐消散而不伤正气,具有扩血管、抗休克、调免疫、抗炎降脂等作用。2)用药加减:若效果不佳,视症状、舌脉,酌情加入鸡血藤、丹参等,使瘀去而不伤正。藤类药物偏于散四肢部位瘀血,通利关节;丹参不仅能调血活血、逐瘀生新,降低心脏后负荷,尚具备参类药物补益性,可补血生血、补心定志,堪称“一味丹参,功同四物”。3)善用虫类:血瘀较甚、症状明显时加用虫类药物(地龙、蜈蚣、水蛭等)活血通络,虫类药性味多辛、咸,辛能行气血、散表邪;咸“能下能软”,加上咸走血分,能消除血行壅滞;虫类药物,取类比象,长于走窜通络、剔邪搜风,无处不达、无坚不破。先贤张仲景的大黄虫丸和鳖甲煎丸体现了虫类药物软坚散结、活血通络之效,为后世临床辨治瘀血类病证提供了思路。痰瘀互结,日久积聚则加重邪毒藏络、脏腑受损,豁痰祛瘀之法能畅通经络、脏腑之气血,减少邪毒蓄积,促进疾病愈合。如此痰瘀同治,寓“痰化瘀消,瘀去痰散”之意也。

4.3 疏通督脉 王老善用引经通络之药,其中尤以督脉为甚。王老临证之时,认为病久邪留督脉,喜佐葛根、片姜黄、秦艽、威灵仙疏通督脉之品。葛根,升而微降,阳中微阴,善达诸阳经解诸痹,古有葛根汤治疗“项背强几几”,项背、身体的酸楚乏力疼痛皆为脊髓及督脉所司,其为督脉引经之药。片姜黄,辛、苦,温,入气血分,小剂量活血,稍大剂量破血,长于除肢体痹痛。威灵仙疏通外散效佳,可由缝隙进入深层,将深藏于内的风寒湿祛于体表,能通十二经络,尤著于风湿痹痛。葛根、片姜黄、威灵仙组成角药,威灵仙将深藏于内之寒湿祛于表面,葛根助肌表之邪升散,片姜黄既破血行瘀,又助二药疏通经络。秦艽为风中润剂,祛湿不伤阴,但有滑肠之弊,脾虚便溏勿用;既能外行于肢节,又可内达于下焦,行通经络、祛风湿、止痹痛之效,《黄帝内经》谓其“治寒热邪气、寒热风痹、肢体痛证”[7]。

此外,王老尚推崇鹿角类益肾壮督,认为鹿角霜补督脉之气,鹿角补督脉之阳气,鹿角胶补督脉之精血,可适当随证用之,《本草便读》曰“鹿角胶、鹿角霜,性味功用与鹿茸相近……如精血不足,而可受腻补,则用胶;若仅阳虚而不受滋腻者,则用霜可也”[16]。疏通督脉有助于全身气血畅通,加强脏腑供血,调节机体功能,在许多内科杂病中疗效颇佳。

5 典型医案

患某,男性,30岁,2018年10月29日初诊。双小腿乏力、发麻四十余日,胀痛,未见肌萎缩,腰痛,头不晕,夜寐谧,纳食馨,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濡弦细。经外院住院检查已确诊为GBS,出院后复查:脑脊液三大染色回报正常;脑脊液常规:细胞总数290×106/L,白细胞数110×106/L,单个核细胞0.80,多个核细胞0.20,脑脊液生化:急诊脑脊液蛋白46.82 mg/L。中医诊断:急风。西医诊断:GBS。急风之疾,恙由湿热夹毒,侵袭脊髓,罹患及经络而成,拟疏风泄毒、清热利湿,佐以活血化瘀通络。处方:黄芪30 g,炒苍术15 g,黄柏10 g,当归10 g,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白芍10 g,川芎10 g,怀牛膝10 g,鸡血藤15 g,威灵仙10 g,地龙10 g,豨莶草10 g。14剂,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二诊:2018年11月22日。诉方药后症状明显缓解,仅感两足趾稍麻胀,舌淡红隐青,苔薄黄,脉细弦。前方针对邪毒侵袭脊髓经络,故获验效,惟经络瘀阻则凝痰聚瘀并见,上方豁痰似嫌力逊,加强之。处方:黄芪30 g,知母10 g,黄柏10 g,炒苍术15 g,法半夏10 g,白芥子5 g,胆南星5 g,生地黄15 g,熟地黄15 g,白芍10 g,川芎10 g,地龙10 g,鸡血藤15 g,威灵仙10 g,豨莶草10 g,甘草5 g,炙水蛭5 g。14剂,水煎,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三诊:2018年12月20日。症状基本消失,纳寐及二便均可。上方有效,续进14剂,巩固疗效。

按语:此患者为青壮年男性,双小腿乏力、发麻四十余日,结合相关检查,外院西医确诊为GBS,中医归属“急风”范畴。湿热夹毒,侵袭脊髓,迅速向内传变,罹患及经络,痰瘀内阻,从而出现双小腿乏力、发麻、胀痛,舌淡红,苔薄黄;累及肾脏,肾精亏虚,而见腰痛、脉濡弦细。患者外感症状不明显,处于缓解期。针对此病机,予以疏风泄毒、清热利湿,佐以活血化瘀通络,处以参芪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加减,六味地黄补肾益精血以生髓充养脊髓,四物汤滋阴气血,古人言“气虚发麻”,故重用参芪益气。加入牛膝补益肝肾,起引药直达下部筋骨之功;豨莶草入肝肾二经,肝主筋而具舒筋通络,肾主骨而能祛风湿止痹痛,味苦寒长于清热解毒。患者一诊处方针对邪毒侵袭脊髓经络,一击获效。二诊时症状明显改善,但患者病在下肢,下焦湿热易于附着,常规之豁痰祛瘀通络之药恐难以达四末,故加以黄柏、知母、苍术祛下焦湿热;加入胆南星、白芥子增强化痰通络之力;再入小剂量炙水蛭,活血和血而无破血之弊。三诊时症状均不著,上方有效继服药,以巩固治疗。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泄毒、清热利湿、祛瘀通络之功,疗效甚佳。

猜你喜欢
王老督脉正气
夏天养生要先养一身“正气”
正气方天祥
粉彩瓷板|祝壽圖 王锡良·陆如合作
藿香正气真的治疗中暑吗
龙氏手法结合头颈部督脉电针治疗落枕的临床观察
从督脉论治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论探讨
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
——我与王锡良的那些故事
清风正气
与民谣诗词相伴的九旬老人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