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通阳不在温”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之胃凉的思考❋

2021-03-28 22:35郑晓佳张乃霖李京尧赵蓓蓓卫静静刘启泉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利小便白茅根通阳

郑晓佳,张乃霖,石 芳,李京尧,赵蓓蓓,卫静静,刘启泉,2△

(1. 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院,石家庄 050200; 2. 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石家庄 050011)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胃黏膜变薄,少数伴有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胃部疾病,癌变率高达10%[1]。1项横断面调查显示,在889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CAG比例为17.7%,而病理诊断萎缩、肠化生(IM)分别占25.8%、23.6%[2]。CAG属于中医学“胃痛”“痞满”“反酸”等范畴,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饱胀、嗳气、食欲不振、胃凉等[3]。临证时有部分CAG患者以胃凉为主诉,轻者自觉胃脘部发凉,惧怕寒凉刺激或进食生冷之物后引起胃疼或胀满等不适症状;重者除有上述症状之外,触至胃脘部皮肤时温度低于正常[4]。CAG病位在阳明胃腑,胃腑气机郁滞,气机通降失和,阳郁不达。胃凉之病机既有阳气不通之凉,又有阳气不荣之凉,此处之胃凉以不通为主。胃以通为顺,CAG之胃凉症由湿、热、气、瘀而致,胃阳郁遏、郁而不达阻遏阳气运行。刘启泉教授为全国名中医,第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因外感湿热病与胃凉之间有着共同病机——湿阻阳郁,故刘启泉将通阳之法从治疗外感湿热病延伸至CAG之胃凉,现介绍如下。

1 CAG之胃凉与湿邪的关系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太阴所至为湿生”,故湿邪是CAG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素。一是湿邪为有形之阴邪,阴胜则阳病,其性重浊、黏滞,故湿邪为病易伤胃阳,胃失温煦导致胃凉;二是湿邪易阻滞气机。湿邪阻滞,气机不畅,胃阳被郁,郁而不通而致胃凉。胃阳郁遏则湿不化,故湿愈滞则阳愈郁,阳愈郁则湿愈滞;三是湿邪致病起病缓慢,病程缠绵难愈。CAG在临床所表现的纳呆、胃堵、身重、便溏、舌苔厚腻等均与湿邪密切相关,胃凉也是由湿阻而致,故临床治湿贯穿于CAG的始终。如李用粹所云:“治湿不知理脾,非其治也。[5]”治疗CAG之胃凉当审证求因,以祛湿为中心,或清热,或理气,或化瘀,或利小便。《脾胃论·脾胃胜衰论》曰:“诸风药皆是风能胜湿也。[6]”风药大多气辛性温,体轻而善行,正好可以克制湿性之黏滞。刘启泉常在治疗时加用风药且疗效显著。

2 “通阳不在温”理论依据

叶天士《外感温热论》中提出“通阳不在温”[7]。《温病条辨》曰:“湿为阴邪,其伤人之阳也。[8]”叶天士亦有“湿胜则阳微”之说。在湿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以湿邪阻滞气机、困遏阳气而致阳气不通为主要特点,故其治疗应以祛除湿邪、宣畅气机、通达阳气为旨。叶天士通阳之法,主要是应用于治疗湿遏气机、阳气被郁之湿热病所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故其治疗要点在于祛湿通阳[9]。湿热得去则阳气得通,通阳不在温而在祛湿;祛湿为通阳之手段,而通阳才是根本目的。

《说文解字》释“通”,通,达也。“通阳”当解为畅达阳气,使阳气得以输布。广义通阳之法,是治疗阳气阻遏或阳气衰微的方法。CAG之表现虽为胃凉,然往往因致凉之因不同、阳气郁闭程度有别、兼夹症状之殊而致治疗方法各异。利小便是治湿通阳之法,但通阳却不局限于利小便。除了利小便,还可通过清热化湿、理气开郁、活血祛瘀等法使阳气得以伸展宣通,以恢复阳气的运行。刘启泉将“通阳不在温”创造性地运用至CAG有胃凉症的患者,现将其治疗思想总结如下,以供临床医生治疗CAG胃凉之症时参考。

3 运用“通阳不在温”治疗CAG之胃凉思路

3.1 清热化湿之通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湿邪所胜,平以苦淡,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章虚谷解之“若湿热亦必黏滞难解……须通阳气以化湿”[7],湿热病邪为阴阳合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热为阳邪其性蒸腾升散易耗气伤津。湿邪内蕴,日久化热,湿热交混,阻滞气机,阳郁不伸,郁而不化,阻遏阳气之运行。在治疗时应宣畅气机,使弥漫之湿热分消而去,使阳气得以宣通,功能得以恢复。CAG之胃凉症由于湿热内蕴,阳气被困,气机升降失常,胃阳郁而不达,出现胃凉、口干、口苦、胸闷、头身困重、后背沉、大便黏腻不爽等症状。凡能使阳气宣通、湿化热清皆可谓之通阳。治疗湿热阻遏、阳气不畅可清热利湿同用,刘启泉常喜用佩兰、广藿香、砂仁、茵陈、蒲公英、连翘等清热化湿之品。《本草经疏》:“茵陈……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10]”砂仁味辛气温,入脾胃肾经,可升可降,化湿行气,用于湿阻中焦证,尤其偏下焦者。茵陈与砂仁辛苦并用,一温一寒,清热祛湿,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湿热去则阳气生。

3.2 理气解郁之通阳

CAG患者普遍存在脾虚湿困的病机,湿邪困脾可阻遏气机,气机升降失调则困遏阳气,形成湿阻气郁、气郁湿阻之证。清·尤在泾《金匮翼》曰:“恶寒有阳虚阳郁之异……阳郁者宜开发上焦,以升阳明之气。丹溪所谓久病恶寒,当用解郁是也。[11]”叶天士云:“湿也,热也,皆气也,能蒙蔽周身之气……气通则湿解矣。[12]”气郁所致的胃凉,主要是由于情志不遂,肝木横逆克伐胃土,致胃阳受损、阳气内郁、不得外达而致。CAG患者多急躁易怒,往往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且患病后心里压力较大。基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提出“木郁达之”的治疗思路,理气解郁以通阳。刘启泉认为,气郁之胃凉症与《伤寒论》四逆散之阳气被郁、经气不通同理,因此其用药时多选用理气通阳药物。临床症见胃凉、两侧胁肋胀痛、善叹息、易怒、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细。胃腑气机郁滞不通、阳郁不达,刘启泉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加用疏肝理气解郁之品以使阳气通畅,常用佛手、香橼、郁金、香附等药物,且选预知子、木香等理气而不伤阴之品[13]。预知子性苦寒,归肝胃膀胱经,“舒肝理气,活血止痛,除烦利尿”。郁金“行气,解郁,泄血,破瘀”[14],二者入肝经而散郁滞,肝郁得疏,阳气得散,胃凉得通。

3.3 活血祛瘀之通阳

胃络瘀阻,湿邪壅阻中焦,气机不畅,易致血瘀,故化湿宜配伍活血祛瘀之品。《血证论·卷五·血瘀》云:“瘀血在此,伤荣气则寒。[15]”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明确提出:“久病血瘀”,血瘀是久病的重要病机。湿邪久郁而致气滞血瘀,形成瘀滞湿郁之证。叶天士云:“夫治病先分气血,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久病血必瘀闭。[12]”王清任之血府逐瘀汤对于瘀血阻滞者,能使瘀血去,络脉通达,阳气自然恢复运行。CAG之胃凉症病程较长,胃络不通,易形成瘀血阻滞阳气之证。其临床表现是胃凉,后背凉,胃脘部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治疗时根据唐宗海在《血证论》中提出的“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为原则,刘启泉临床多选用赤芍、姜黄、丹参、延胡索、莪术等药物。延胡索辛温,具有活血、行气、止痛之功。“延胡索,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盖延胡索活血化气,第一品药也”[14]。赤芍“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气”[14]。赤芍与延胡索一苦寒一辛温,苦与辛合能降能通,行血滞,消血瘀,利小便,通阳气。

3.4 利小便之通阳

《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湿邪部分可通过肺的布散、脾的运化祛除,但大部分还是通过下输至膀胱,通过小便排出。陈光淞[16]言:“通利小便,使三焦弥漫之湿,得达膀胱以去,而阴霾湿浊之气既消,则热邪自透,阳气则通矣”,皆是祛湿邪、利小便、通阳气的应用。利用通小便而宣发阳气,如五苓散中的茯苓、泽泻等就是淡渗、通阳、利小便之药物。治疗之时选用淡渗之品以通阳,使邪有出路,阳气得通。“利小便”是通阳的方法之一,被阻遏之阳气冲破湿热之阻遏,小便通利是阳气通的一种必然结果。小便的通利与否说明阳气通畅与否,小便不通说明阳气不通需通阳化气;若是小便利则说明阳气通,气机升降有序,临床表现为胃脘部发凉、胃脘痞闷、纳呆、后背紧,口淡不渴、小便短少等症状。刘启泉治疗时喜用白茅根、芦根、车前草、积雪草之属甘淡渗利以通达阳气。芦根性甘寒,归肺经、胃经,清热生津利尿;白茅根具有清热生津、利尿通淋的之效。《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创白茅根汤治“阴虚不能化阳”之小便不利者。临证之时常用芦根、白茅根对药,芦根走气分而清热利小便,白茅根入血分而凉血利小便,二者均入胃经,相伍而用,甘寒清热而不伤津,小便利,湿邪去,阳气通。

4 典型病案

张某,女,50岁,2018年5月27日初诊:主诉胃凉,怕冷,恶风1个月。自诉有慢性胃炎病史,于当地医院查电子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曾在当地医院口服中药初时症状缓解,症状反复,查看其用处方,多有附子、干姜、肉桂之类。初诊症见患者胃凉胃胀怕冷,穿衣5~6层,恶风出汗,后背凉,食热饮后不能缓解,腹痛,口淡不渴,纳少,寐尚可,小便短少,大便偏溏,大便每日1~2行。查体腹平软,腹部触诊皮温偏低,舌淡、苔薄白腻,脉缓滑。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断胃凉,辨证属湿困脾胃、阳郁不达,治则清热化湿、理气通阳。处方:蒲公英15 g,连翘10 g,茵陈6 g,佩兰12 g,柴胡6 g,枳实15 g,木香6 g,八月札12 g,葛根15 g,仙鹤草20 g,广藿香15 g,芦根1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取汁300 ml早晚饭后2 h温服。2018年6月3日二诊:患者自述胃凉、怕冷症状有所缓解,穿衣4~5层,仍有腹痛,大便每日1~2行成形,舌淡,苔薄白腻,脉滑。上方加太子参15 g、防风6 g,延胡索15 g,7剂煎服法同前。2018年6月12日三诊:自述胃凉、畏寒明显好转,无腹泻,大便每日1~2行,成形,纳可,穿半袖进诊室,舌淡,苔白,脉滑。上方加白茅根15 g、苍术12 g、砂仁9 g,7剂煎服法同前。随症加减治疗2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调情志,节饮食,适寒温。

按语:湿邪易伤阳气,胃阳受损,温煦不够,形成胃凉症。胃凉患者往往喜用热饮或者加热后食用水果,不敢饮凉水,不敢吃水果,惧怕空调吹或者电扇吹,甚则伴有腹泻。多数医家误认为胃凉是阳虚之证,多选用附子类温阳之品,患者在最初时症状会稍稍缓解,但是时间长以后胃凉症状仍未缓解。湿热壅滞胃腑,阻滞气机,胃气郁滞,阳郁不达,致胃脘局部发凉、胃胀;湿性重着、黏滞困于脾土,湿滞难化,则见纳呆、身重、便溏等;热邪耗伤阴液则见口淡不渴、小便短少等。二诊胃凉症状较前好转,患者仍有腹痛,效不更方,在原方基础上加太子参健脾祛湿,延胡索止痛,防风祛风胜湿。三诊患者基本好转,加用白茅根、砂仁以增强祛湿通阳之力巩固疗效。刘启泉治疗疾病时喜用对药,苍术加白术以增强健脾祛湿之力,芦根、茅根之对药以增强利小便祛湿之力。“通阳不在温”并非不用温药,而是主药不是温药,在祛湿的药物中配合少量的温药可增强利小便之功,达到“通阳”的目的。

猜你喜欢
利小便白茅根通阳
白茅根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湿温病“通阳”治法探究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综述
治肩周炎治牙龈出血
清热小验方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通阳中药的特点及分类
《伤寒论》辨小便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西医常规疗法联合滋肾通阳活血方治疗心绞痛临床观察
白茅根提取物在牙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