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课堂的尾巴,“鸡肋”也能发挥大作用

2021-03-28 10:02温雨
新课程·上旬 2021年6期
关键词:鸡肋有效利用自主探究

摘 要: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1]而在关注的新课教学中,为了照顾全体学生的实际学情,有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会有吃不饱的情况,很多时候老师在教学设计上会在小结之后放一些拓展题,但课堂只有40分钟,往往这些训练思维的好题要在临下课的时候才会呈现,学生没有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学设计的时候又舍不得删掉,反而让一些好题成为“鸡肋”。这样的题即便有学生短时间内有了思路,一般教师也会受时间上的限制,只对符合自己预设的生成进行探究,而对其他与自己不同的想法不置可否。对于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重视并利用“鸡肋”点燃学生自主探究的激情。

关键词:鸡肋;有效利用;自主探究

一、背景

浙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是三角形的初步认识,我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时,利用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及中垂线的定义及性质的新课教学结束后,在巩固新知的基础上为了调动学生对新知的运用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件的后面几张我设置了有梯度的练习,练到最后一道提高题时,离下课仅剩1分钟了,使这道题沦为“鸡肋”。很多时候我会这样处理“还剩一道题,来不及讲,请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研究一下。”但这样设问,看似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但往往会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节课我突发奇想,用“赛一赛”的形式活跃气氛,希望能促使学生课后利用新知去自主探究,让平淡的常规课在接近尾声时再起波澜,就有了后面的反思。

二、情境再现

最后一道提高题是:“已知如图AD是△ABC中BC边的中线.

“这道题不简单,看看谁能最先把它解出来,课后可以讨論,看看咱们班谁最厉害!”虽然这时下课铃已经响了,可是没有一个人离开座位。很多学生急忙把题目抄写下来,课间三五成群地讨论问题代替了以往的喧哗吵闹,这样有意识的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片段一:

师:抓住了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来证明结论,方向没问题。但你怎么知道AB,AC边的中垂线一定经过D点呢?你动手画画看,一定做得到吗?

生:(沉默,思考)

师:要知道一条辅助线要想使垂直和平分两个条件同时成立可以做到,但还要经过指定点D点,那就是三个条件要同时成立,这一定能做到吗?

生:(恍然大悟)。

师:(担心他们没有信心,我急忙补充)动脑思考的都是好样的,回去再想想看,加油!

这些学生的认知已经达到关联结构层次,运用到了本节课的新知“中垂线的性质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只是在添加辅助线时缺乏严谨性。对于这些学生的表现我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相信在这样的研究氛围下,一定会产生群体效应,对渗透直觉观念与思维能力发展大有裨益。[2]

片段二:

下午的课间,一个比较文气,平时不太爱发言,成绩中等偏下的女孩儿来找我,大概思路是将中线分成的两个三角形分别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列出两个不等式,然后把两个不等式相加,然后将大的一边减掉一点就能得到求证的不等式。(不等式是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内容,所以不等式的一些性质初中阶段还没正式接触过,能说出这个思路,也是要给予肯定的)

生:因为AD

所以2AD

即2AD

2AD

师:你用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和我们还没学习到的不等式的运算,真不错。可怎么保证大的一边减掉了一点,还能比小的这边大?你可以利用特殊值来尝试一下。

生:(若有所思)

师:你抓住了结论的变形,构造出2AD方向是正确的,结合图形可以再回去思考一下,相信就快有答案了。

能够来找老师探讨这道问题,对这位学生来说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她能将数、形结合起来思考问题也是值得肯定的,作为老师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给学生提供机会展开自由联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2]。所以“鸡肋”问题的利用,应该引起老师的重视。

片段三:

随后来找我的是两个平时比较懒惰,但思维比较灵活,作业的过程总是爱偷工减料的男生。他们的思路是:“将AB边平移,使A点与C点重合,得到CE,然后连接DE,通过三角形全等将2AD,AB,AC转化到一个三角形中,利用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来证明。

师:思路正确,只是连接DE怎么说明A,D,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你们能将过程严谨地写出来吗?

生:(思考)

师:(学生对说明三点共线的方法还不熟练)只有他们在一条直线上才能构成三角形ACE,利用三边关系。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耐心些,加油!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要求思维要具有完整性。在解题时思考要全面,推理要严密,稍有松懈就会功亏一篑。对于中学生来说,思维严谨性的培养与形成,有助于其形成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提升思维水平,同时也有助于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2]所以当大部分学生还没有得出结论时,不妨对这些思维能力稍高的学生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夯实基础,通过这样的过程训练,戒骄戒躁,磨炼他们的意志。

片段四:

晚自习时,我一走进教室,就有学生激动地说:“老师有人解出来了!”

师:那好,就请这位同学给我们讲讲。

生:延长AD至点E,使AD=DE.连接CE,因为AD=DE,BD=CD,∠ADB=∠EDC,所以△ADB≌△EDC,所以AB=EC,所以AE小于AC+CE,所以2AD

这位学生的思路与我预设的方法分毫不差,只是语言表达上不够流畅,上台讲题的经验较少,全程都是面对黑板,声音不够响亮。

师:太棒了,(竖起大拇指)请同学们给他掌声。

然后结合他的思路,我对该如何分析这道题,从哪里入手等做了概括,最后问“聪明吧?”学生响亮地回答“聪明”并把目光投向了那位讲题的同学。

反观课堂上这题之前的几道拓展性习题,由于时间有限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虽然难度不像这道题这么大,但参与度及回答出答案学生的成就感远不及这道沦为“鸡肋”的题的效果,所以抓住这样的“鸡肋”问题,用心设问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启发与思考

根據新课标提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择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放在重要位置,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1]结合这节课对“鸡肋”问题的利用我受到了一些启发,对今后的日常教学产生了一些想法。

1.用好“鸡肋”使数学课堂得到延续

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在教科书习题的基础上必须适当拓展数学习题,教师要努力构建探索性训练与基础性训练相结合的课堂习题体系。[2]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可能沦为鸡肋的题目的选题、设问等仔细斟酌,题目条件不宜过多,避免学生望而生畏,尽量做到高挑战,低压力,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到。课堂40分钟是很宝贵的,也是有限的,老师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攻克重难点,时间已经捉襟见肘了,有的老师还是会加大课堂容量,下课铃响时,要么匆匆忙忙草草收尾,要么拖堂,学生反感,效率低下,学生走马观花导致“双基”落实不到位,碰到难题就打退堂鼓;而有些老师会抢占学生的课余时间,以布置作业的形式展开学科比拼,盲目追求题海战术,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长期的恶性循环,学生便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导致学生偏科甚至厌学。其实教师若能在有效利用“鸡肋”问题上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愿意主动把课余时间用在探索、解决问题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将会终生受益。课堂不能儿戏,不能靠心血来潮、突发奇想来吸引学生,采用科学的预设,确实需要花功夫去研究。高质量的设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面对一堂课,教师在课前的准备当中,要结合学情认真选题,用心设问,在各环节的预设中仔细推敲,使用怎样的预设才更科学、更有效?找准能激发学生兴趣点的预设方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这样课堂的收效会更大,学生的能力也能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

2.兴趣的激发要具有可持续性

学任何东西都忌讳三分钟热度,古语有云“学习如逆水行舟”,总有疲倦的时候,老师要在这时给学生敲警钟,想方设法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持续,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予学生互相间充分讨论的机会,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思维不断碰撞,使问题在激活的思维下迎刃而解。

(1)利用学生间的竞争意识

本例利用“赛一赛”检验谁更聪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使学生不断去探索直到解决问题。其实对于这样沦为“鸡肋”的问题的解决,除了对成果的口头表扬还可以利用奖励机制或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挑战、力争上游。有时一道拓展题单凭一人之力是很难解决的,课堂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又不会很充足,如果学生多次尝试都没有进展,就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放弃,这时就要借助团队的力量,“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利用小组内的互帮互助,借助团队之间的竞争意识,互相赶超,形成良性的竞争,解决问题。对学生呈现出的结论,教师在评价时要抓住激励的机会,宽容他们思考的不完善,并用真诚的态度去赏识他们,鼓励他们所取得的每一个细小的成功。一旦营造出这种学习的氛围,再利用“羊群效应”整体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2)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

当今的师生关系,老师已走下权威的神坛,老师的答案也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可以在学生面前适当地示弱,引导学生来挑战,使学生在高挑战、低压力的情况下对数学的学习更有信心。如:设置一道一题多解类型的“鸡肋”问题,老师可以先给出一种相对比较麻烦的解法,请学生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去挑战;或把学生呈现出的多种方法拿来比较,让学生自己推荐出最优方法或最简方法。在这样的好胜心驱使下,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3)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青春期阶段,他们渴望被同伴、被老师认可,那教师就可以专门为其提供一个证明自己的平台。比如,让解决“鸡肋”问题的学生,先试讲给组内成员,再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做小老师,板书配合讲解讲给全班同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让这位“最聪明的学生”讲出解题成功的心理感受,自己解题时遇到的困惑是如何克服的,通过分享使同伴也能一起体验到探索过程的艰辛,享受解题成功的喜悦。

3.关注基础,全员参与

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充分肯定、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信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特别是对于一些成绩比较差又沉默、内向的学生也要给予支持,激励他们去寻求完善的结果。通过学习小组,成员团结互助增强集体荣誉感,使他们获得发现新事物的信心,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在思路整理形成答案的过程中,要重视训练学生逻辑推理的演绎能力,规范书写过程,培养学生的书写和表达能力。利用“鸡肋”问题营造出积极的学习氛围,使全员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去 “变废为宝”,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整体提高,从而实现让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所以教师要多下功夫,抓住课内外的每一分钟,通过巧妙设置“鸡肋”问题,磨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良好个性品质。

四、结束语

人的一生需要掌握的能力很多,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在社会大环境里,学生、家长、老师都背负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与其让学生每天自主学习的时间被写作业的时间占用,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退化,不如将这些时间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所以教师就必须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使学生愿学、乐学,调用一切手段,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兴趣。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真正地把“爱干的事干好”。但是学习不是每个人都爱干的事情,不爱学习的学生,有的是懒惰,怕出力;有的是好玩,被某些社会上的新奇事物吸引自制力差而不能自拔。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任何一门课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数学里有趣的东西非常多,我们要善于在枯燥的解题中发现数学的魅力。兴趣是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只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学习过程的乐趣,并创造条件让他们把这种感受讲出来,才可以达到既增强个体学习的信心,又激发集体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达到自主探究的目的。老师要让学生发现,学习的过程其实充满快乐,抓住“鸡肋”这一契机,点燃孩子们学习的激情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堤仿.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视角[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125-190.

作者简介:温雨(1984—),女,汉族,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研究。

猜你喜欢
鸡肋有效利用自主探究
善待“鸡肋”
鸡肋再好还是鸡肋
基于有效利用视角分析医院档案管理
谈对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有效利用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这功能是不是“鸡肋”——话说“飞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