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临海市委“三促三共”助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2021-03-28 11:37团临海市委
中国共青团 2021年3期
关键词:志愿能量志愿者

团临海市委牢牢把握志愿者“既是服务接受者、也是服务提供者”的理念,建立发挥志愿主体作用的运行机制,聚焦社会化动员、专业化发展、品牌化运作,构建便捷的志愿服务参与途径,坚持三个“做好”促共建、三个“转变”促共治、三个“品牌”促共享,助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三个“做好”促共建,让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壮大队伍

一是组好队伍。在全市推广运用“志愿汇”平台,大力推进志愿者注册工作,全市现有注册志愿者18.3万人,志愿服务时数逾142万小时。构建“1+4+N”志愿服务架构,即以临海市志愿者协会为统筹,成立平安治理、理论宣传、文明实践、便民助困4大志愿服务组织,组建470支注册志愿服务队伍,常态化开展参与社会治理服务活动。积极推动志愿服务队伍转型为社会组织,完成专业化提升,盘活社会力量,2020年共指导6家社会组织完成民政注册。二是整好资源。建立公益资源共享机制,整合公安、检察、环保、卫健等专业志愿资源,通过互动参与的形式激发服务潜能和热情。定期开展团队负责人资源分享会,对各领域所需的志愿资源进行互通整合,集中解决某一区域不同的志愿需求。以“网格”为单位,整合辖区内医生、教师、民警等资源,组建650余个功能志愿小队,实现应急救助志愿服务全覆盖。三是用好阵地。以志愿服务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青年共享社区等为线下阵地,实现志愿服务有形化。遵循“一点多用”的原则,划分活动室、会议室等共享空间,提供便民服务、心理咨询、法律维权、志愿积分兑换等服务。打造以“临海志愿”公众号为核心的新媒体矩阵,以动态报道、每月集锦、专题专栏等形式,拓展志愿服务社会参与度。

三个“转变”促共治,让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完善体系

一是把“团队养成”转变为“项目认领”。通过志愿项目认领机制,打通“需求-发布-认领-承办-总结”主脉络,吸引和发掘一批积极向上、有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带头人成为志愿服务项目的策划人、参与者,引导志愿者个体资源下沉。2020年以来,已有65个志愿服务项目完成认领承办。二是把“干好志愿事”转变为“参与社会事”。围绕社会实际需求,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志愿团队融入社会治理。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站点,以“邻里守望”为主题,广泛开展社区家政、心理疏导、医疗保健、平安巡防和法律援助等志愿服务2300余场。疫情防控期间,以“青春战‘疫,青年出列”专项行动为总抓手,全市累计招募志愿者3026名,设置志愿服务岗位265个,开展志愿活动1466次,青春战“疫”工作被《人民日报》《浙江日报》等报道。三是把“老套路”转变为“新方法”。提炼升华志愿项目孵化思维,举办首届临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创新项目大赛,为31个优质志愿服务项目提供专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开展大型志愿者培训会,针对不同服务领域进行专业化培训,通过个别督导、团体督导、志愿者表彰和服务授权等方式,实现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及自我发展。

三个“品牌”促共享,让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丰富内涵

一是完善志愿礼遇办法。实行志愿者星级认定,志愿者服务满100、300、600、1000、1500小时,分别认定为一至五星级志愿者,颁发星级认定证书、星级勋章和相应奖品。将志愿服务积分纳入新居民积分制管理,参加志愿服务每满4个小时加1分,每年积分最高限20分,积分将作为新居民子女入学、申请公共租赁住房的重要依据。对生活困难的志愿者给予相应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扶,鼓励行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为志愿者提供相应优待,特别是针对就业困难的优秀志愿者,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安排在公益性岗位就业。二是打造指尖共享系统。以“人人可参与,人人可发起”为运行思路,进行志愿共享专业化设计、平台化运作。开发线上“青年共享社区”微信端平台,完成志愿活动发起、查询、报名、分享、评价线上一体化操作,目前平台共发起活动1000余场次。每月根据平台运行情况,形成大数据分析报告,动态掌握志愿服务需求。三是实施志愿能量加油。设立“志愿能量加油中心”,下设“志愿能量加油站(所)”,志愿者可消費志愿积分在“志愿能量加油中心(志愿能量加油站)”享受各项服务,在服务和被服务的过程中获得正能量。现已推出的“志愿能量加油中心”涵盖志愿纪念品兑换、3D观影、公益课程、兴趣小组等服务内容,2020年以来,共有830余名志愿者在“志愿能量加油中心”兑换服务。

猜你喜欢
志愿能量志愿者
The Price of Beauty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正能量
志愿者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正能量描绘词
正能量描绘词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