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骥分期论治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经验*

2021-03-29 01:29王佳柔姜德友陈星燃王远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自汗易怒论治

王佳柔,姜德友△,王 兵,陈星燃,王远红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 15004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 150040)

马骥(1913~1991),龙江医派杰出医家,我国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博士研究生导师。业医治学50余载,尊崇经典,重病证结合,辨证论治,提出临证应谨守审证求因,爕理阴阳之原则,强调辨标本始末,度轻重缓急,擅长治疗疑难杂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急慢性肾炎、尿毒症、脑血管意外、硬皮病等[1]。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一种因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2],其造成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临床表现为易激动、烦躁、失眠、心悸、多汗、乏力、消瘦、怕热等,属于中医学“瘿病”“瘿气”“瘿瘤”范畴[2-3]。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甲亢发病率逐年上升,西医以内分泌及手术治疗为主,但副作用大且易复发,中医药治疗甲亢优势明显,疗效显著[4]。马骥辨治甲亢多从肝经入手,提出从“气郁”“肝火”“阴虚”出发分三期论治[1]。笔者有幸拜读《龙江医派丛书·御医传人马骥学术经验集》[1],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甲亢之病因与情志、体质、饮食及水土失宜有关。《金匮要略》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宋·陈无择据此提出“三因学说”,认为疾病之因不外乎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马骥认为甲亢亦是如此,但以内因为主。《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由此马骥认为,颈部疾病与肝密切相关。患者长期精神抑郁则肝失疏泄,致气滞、痰凝、血瘀,但以气郁为先;加之素体阴虚,极易化火,肝火旺盛,同时又易伤阴;久病则虚,尤以肝肾阴虚为关键,病变涉及肝、肾、心、脾诸脏,而重点治在厥阴、少阳。

1.1 初起多实,当以气郁为先

马骥认识甲亢多以历代典籍之相关论述为基础。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瘿候》[5]曰:“瘿者,由忧恚气结所生。”亦曰:“瘿病者,是气结所成”。可见情志不畅在甲亢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济生方·瘿瘤论治》[6]188云:“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强调情志不遂、调摄失宜、气血凝滞发为瘿病。因此马骥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藏血而以血为体,主疏泄而以气为用。情志不畅则肝失疏泄,气郁不行,津液不布,聚而成痰,痰气交阻颈前渐成瘿肿;日久血行不畅,则痰瘀互结,瘿肿且硬。故甲亢初起多气滞、痰凝、血瘀为患,以实证为主,气郁为先。国医大师路志正亦认为,甲亢因七情致病者,其病机以肝郁为中心,与五脏失调相关[7]。

1.2 中期郁而化火,责之肝火上炎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吴瑭《温病条辨》[8]159曰:“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肝主升主动[9],由此马骥指出肝郁化火,随经上炎,煎烁津液,聚而为痰,壅结颈前而为肿;火炎上而侵肝之窍,则急躁易怒、眼突;肝移热于胃,胃热阴伤,则消谷善饥;热扰心神故而烦。且《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此亦见震颤、眩晕等症状。此外,《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马刀侠瘿”,提到胆经受病可为侠瘿,而肝胆为表里,二者相济,因此马骥认为少阳胆火亦可引发甲亢。

1.3 后期久病伤阴,肝肾阴虚为本

马骥认为患者素体多阴虚,加之气郁化火,久则灼伤真阴,故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虚热上扰为甲亢后期之核心病机。久病损及肝肾之阴,其精不能上注于目,则见两目干涩;而腰者肾之府,故腰失所养者腰膝酸软;且《素问·痹论篇》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故阴虚热扰则形神倦怠、五心烦热、心悸失眠等症状油然而生。此外,《素问·气厥论篇》曰:“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吕仁和认为“食亦”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10-11]。

2 分期论治

2.1 初期疏肝为主兼以化痰消瘿,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患病初期多因忧愁思虑或忿郁恼怒致肝疏泄失职、气滞不布、津停为痰、壅结颈前而成,临床以颈前肿块,质软不痛,胸胁胀痛或闷痛,心烦失眠,急躁易怒,时见咽中如有物阻,咳之不出,咽之不下,舌苔薄黄而燥或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滑或滑数为主症。马骥针对此期病证特点,治以疏肝理气、化痰消瘿法。自拟理气消瘿饮:柴胡15 g,黄芩10 g,贝母15 g,海藻25 g,昆布20 g,夏枯草20 g,麦芽20 g,陈皮15 g,枳壳10 g,郁金10 g,香附10 g。马骥强调若肿块质硬且有结节则为气滞血瘀所致,可加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泽兰叶、当归尾、牡丹皮或甲珠等。因调畅气机是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诸药合用使气行则血行,气顺痰自消,气血调和,心情调畅,诸症可愈。即《灵枢·平人绝谷》所谓“血脉和利,精神乃居”之义。

2.2 中期平肝为主,兼以养阴

患病中期肝气郁而化火,肝火亢盛,始伤阴津,临床以颈前瘿肿,急躁易怒,眼球突出,面部烘热,汗出口苦,四肢震颤、形体消瘦、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为主症,治以平肝息风、清肝泻火法,佐以和血养阴,以防伤阴动血之弊。马骥自拟泻木宁神饮:柴胡15 g,黄芩I5 g,山栀子15 g,龙胆草10 g,夏枯草25 g,白头翁20 g,海藻20 g,连翘20 g,生牡蛎25 g,玄参20 g。马骥强调若兼见消谷善饥为肝移热于胃,可加黄连、生石膏等寒凉之品直泄中焦之热;若兼见腹胀、便秘等症者为腑气不通所致,可加厚朴、枳实或大黄、芒硝等以行气消胀、泄热通腹。正如吴鞠通《温病条辨》所云:“此苦辛通降,咸以入阴法。”

2.3 后期滋补肝肾,养营益阴,因其衰而彰之

日久损及肝肾之阴,症见颈前瘿肿、眼球突出、形体消瘦、多汗善饥外,多伴有腰膝酸软、心悸不寐、两目干涩、头晕目眩、视物昏花、形体倦怠、神疲乏力、五心烦热、入夜尤甚、舌红苔薄或无苔、脉细数或虚数等症,治以滋补肝肾、安神养营法,自拟滋肾养营饮:生地25 g,五味子8 g,玉竹20 g,枸杞子15 g,当归15 g,山萸肉15 g,巴戟天15 g,怀牛膝I5g,山药20 g,制首乌20 g,炙甘草8 g。若见腰酸且耳鸣甚者责之肾阴亏虚、相火妄动,加女贞子、桑椹、龟甲、桑寄生等以滋肾阴而降相火;若自汗、盗汗则加生黄芪、煅龙骨、煅牡蛎以固表敛汗;若见面红、手颤、肢麻等症者乃肝阳暴张、阴液亏竭于下,急当平肝潜阳息风,当加珍珠母、钩藤、生牡蛎、石决明等。

3 典型病案

患者,女,37岁,1972年6月22日初诊:主诉心烦易怒,颈部紧束感2年。患者2年前因颈部不适到当地医院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曾服用抗甲状腺药物,症状未见改善。刻诊性急易怒,心烦少寐,口干自汗,五心烦热,颈部紧束感,自汗纳差,食之乏味,周身乏力,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质地柔软,眼球轻度突出,二便尚可,舌红无苔,脉沉细滑数。实验室检查示基础代谢70%。中医诊断瘿病,辨证属阴虚气少、火郁痰结,立益气养阴、降火化痰之法。处方:生地20 g,玄参15 g,生白芍15 g,黄芩10 g,黄连8 g,地骨皮15 g,夏枯草20 g,煅牡蛎20 g,生黄芪25 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1972年7月3日二诊:心烦易怒,口干自汗减轻,夜寐转佳,但仍胸闷、纳差,颈部肿块略有消退,上方加炒麦芽20 g、陈皮15 g、鸡内金20 g、枳壳10 g以理气宽中、健胃行滞,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1972年7月18日三诊: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检查示基础代谢16%,延用上方之法拟方做丸药,并嘱其观察服用。2个月后患者来信称症状消失,随诊3年未见复发。

按语:本案患者为中年女性,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为用,且女性多忧思郁结,致肝失疏泄、气郁化火、炼液成痰。久则损及肝肾之阴,虚热内扰,以致急躁易怒,口燥咽干,夜不能寐,五心烦热,颈部紧束感,甲状腺弥漫性肿大,眼球突出;肝木乘土,则脾失健运,胃纳不佳,故少食乏味;气血生化乏源,故卫外不固而自汗;脾主肌肉,脾病而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于四肢周身,故见周身乏力,故初诊以苦寒之黄芩、黄连清其热;用生地、玄参、白芍、地骨皮、夏枯草、煅牡蛎以滋阴降火,且散其结;黄芪益气固表,与煅牡蛎相伍,增其止汗、敛汗之功。二诊患者心烦口干,自汗、不寐等症状均减轻,但仍胸闷、纳少,颈部仍觉窒塞,为肝气不舒所致,故加陈皮、枳壳以疏肝理气宽中;纳少考虑脾不健运所致,故加炒麦芽、鸡内金以健脾消胀,且麦芽蕴含生发之气,可助脾气生发清阳[12]。三诊诸症基本消失,制丸药以巩固疗效,服2个月痊愈,随诊未有复发。总之,马骥治疗甲亢多从气郁、肝火、阴虚三方面入手分期论治,但仍强调临证贵在谨守审证求因、爕理阴阳、辨证论治之原则,灵活加减方能中的。

猜你喜欢
自汗易怒论治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告别自汗用牡蛎,四季都轻松
从肝郁论治失眠
Talking About Sleep
乌梅板栗壳治久咳自汗
项颗教授治疗汗病经验研究
神厥穴敷药对自汗、盗汗患者的疗效分析
潇洒才年轻
潇洒才年轻
从“风”与“血”论治月经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