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焦“阳微阴弦”探讨寒凝心脉型冠心病防治❋

2021-03-29 01:53徐勤磊周国琪包巨太陈世龙赵心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寒凝心脉中焦

徐勤磊, 丁 勇, 周国琪, 包巨太, 杨 盼, 陈世龙, 赵心华△

(1.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2.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3.华北理工大学中医学院, 河北 唐山 063000)

近年来,心血管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呈持续上升的态势[1]。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2]。中医学虽未明确冠心病等病名,但根据其所引发的胸闷、心悸、胸痛、脉结代等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等范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认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3],说明上焦因阳虚所致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痹阻胸阳、阻滞心脉,当是冠心病的基本病机,即上焦阳微阴弦。临床经调治阳微阴弦状态可得到调整,冠心病的病情也能相应缓解,但这类患者的病情常反复发作,笔者分析这与“阳微阴弦”产生的根源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有关。鉴于此,笔者根据阳气遵循时令和时辰升降于脏腑、形体、官窍的时空特点,立足于三焦阴阳升降,以寒凝心脉型冠心病为例,探求三焦阴阳升降视域下“上焦阳微”的机制及防治方法,以期提高中医药对该病的防治效果。

1 上焦阳微之机

《难经·荣卫三焦》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4]85,说明三焦虽是水谷精微运行通道,亦为气活动的场所,即气道[5]。因此,气的升降出入运行以三焦为通道。心肺居于上焦,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三焦阴阳升降的通利,故上焦的阳微阴弦与三焦的阴阳升降有着密切关系。

1.1 下焦乃阳升之始

《难经》认为阳气起于肾间动气。如《难经·经脉诊候》云:“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藏六府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4]22”故下焦阳气的生升,是中上焦阳气的根源。若下焦阳气不升,机体则现心胸烦闷、肢体不温、乏力等症。如《灵枢·口问》云:“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6]65”

下焦乃阳气升发之源,其物质基础乃为“精”。《素问·举痛论篇》云:“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7]151-152”恐惧使下焦中肾的精气下却,不能达于上焦,以致上焦之气闭塞,故气还而滞于下,气滞于下则下焦胀满。另外,《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7]13”张景岳[8]认为:“‘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从张景岳的注解可以看出,“恐则精却”的根源:精藏于下焦之肾,化为气后方能上行,而恐惧伤肾,不能化肾中之精为气,故下焦不利,阳升初始即夭,则必然影响上焦阳升之极。因此,下焦是阳气的生发之源,但是物质基础则为“精”。

1.2 中焦乃阳升之助

《灵枢·营卫生会》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6]50,说明源源不断的谷气可以化生为卫气,而卫气则可以持续滋养由下焦升发至中焦的阳气,即下焦阳气经中焦水谷之气的温养而升发至上焦。《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6]29,从经脉循行的视角佐证了中焦与上焦的助养关系,即肺虽然居于上焦,但其初始循行在中焦,故中焦有变,势必影响上焦阳气的提振。

《素问·五脏生成篇》云:“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7]51-52,说明患者有病气积于中脘,还常妨碍饮食导致心脉有异以成“心痹”。其病机关键在于中焦有变,不能温养升发阳气,以致上焦阳虚,阴邪乘虚而入,形成“阳微阴弦”之势。正如《灵枢·大惑论》云:“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6]143”因此,上焦阳气的充盛和心肺功能的正常,依赖于中焦谷气的温养。

1.3 上焦乃阳升之极

《素问·调经论篇》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7]231,说明阳气若要发挥温分肉、肥腠理等作用以及促使心肺功能发挥正常,必待上焦阳气充盛方可。上焦的阳气充盛,依赖于相应的时空变化,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7]13”《说文》曰:“隆,丰大也”[9],说明阳气随着一日之中的时空变化而达到“生”“隆”“虚”的阴阳升降分布状态,而“日中”之时阳气最胜且位置升极,则相当于阳气运行至上焦,从而达到“隆”的状态。

《素问·诊要经终论篇》云: “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七月八月……人气在肺。九月十月……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人气在肾”[7]62-63,说明阳气随着一年四时节令的变化而发生了量和空间的变化,具体按照由肝而脾、由脾及头、由头及肺、由肺及心、由心而肾的升降顺序开展四时升降的时空分布,故机体阳气在四时的升降分布状态中,尤其是当阳气运行至心肺,其分布的量最大,所占位置亦是最高,是为上焦乃阳升之极的佐证。

综上所述,阳气遵循相应的时空规律,生发于下焦,温养于中焦,隆盛于上焦,故心肺所属之上焦功能正常,取决于下焦对阳气的起亟和中焦对阳气的温养以及上焦阳气的升极。由此可见,寒凝心脉型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为阳气在“下焦不生升-中焦不温养-上焦不升极”时可致上焦不利,阴蔽太空而发胸痹。因此,基于三焦阴阳升降思想分析上焦“阳微阴弦”,可以将疾病的标本虚实一目了然,如上焦阳微的根本在于三焦阴阳升降不通利,而影响三焦阴阳升降通利的因素均可成为该病证反复发作的诱因。

2 上焦阳微之治

基于三焦阴阳升降的时空特点,心肺不利须责之上焦,上焦之变又当责之中下二焦,因而针对“上焦阳微阴弦”所致的寒凝心脉型冠心病,三焦阴阳升降通利则是治疗取效之关键。

2.1 振上以通阳

上焦乃阳升之极,唯有使上焦阳气隆盛,心肺功能方可正常,这也是针对“上焦阳微”病机所提出的治疗目标。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阴霾痹阻于心脉,究其根源正是上焦阳微所致,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7]391“邪之所凑,其气必虚”[7]134。在治疗时,理当振奋上焦阳气以散阴霾,辅以豁痰、散瘀之品以助阳除霾,宜桂枝、瓜蒌、薤白、细辛、川芎之属。如此,可达上焦之标本兼治之效,并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

2.2 畅中以续阳

中焦乃阳升之助,故欲使上焦阳气接续,理当通畅中焦。而通畅中焦不必以下泄为通,当根据具体的寒热虚实以及气血阴阳的状态来决定。如《医学真传·心腹痛》云:“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10]”畅达中焦升降枢纽壮养阳气,宜党参、黄芪、白术、厚朴、陈皮、芍药之品。畅中之法,既可与振上同用,加速上焦隆盛的进程,进而快速缓解冠心病发作时患者的症状,亦可单独使用善后调养冠心病患者,使其上焦阳气接续,可减少外界气候变化对患者的影响。

2.3 固下以生阳

下焦乃阳气生升之源,是上焦阳气隆盛的根本,故欲使上焦阳气绵延不绝,则当固养下焦,而喻嘉言之“蓄鱼置介”法[11]当为不二之选。他[12]在《寓意草》中认为:“鱼虽潜物,而性乐于动,以介类沉重下伏之物,而引鱼之潜伏不动”,故“阳欲上脱,阴下吸之”[12],这与《内经》“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旨一脉相承,因而可用龟板、龙骨、牡蛎、肉桂、砂仁、仙灵脾之类温蓄下焦阳气,以全“固下”之能。在冠心病善后的过程中,“畅中-固下”乃治病求本之法,亦为善后之要诀,往往根据病情选用参苓白术散、金匮肾气丸加减。如此,上焦阳气源源不断,则寒凝、痰浊、瘀血亦无处藏身,故标本得固,上焦心肺功能正常,方能更好地适应外环境,进而解决患者在气候剧烈变化环境中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

简言之,针对上焦阳微而言,在振奋上焦阳气的同时,“畅中焦”以温养阳气和“固下焦”以生升阳气,可使上焦阳气隆盛且绵延不绝。振上、畅中、固下三法既可单独使用亦可混合使用,其使用的根本原则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3 典型病案

王某,女,45岁,2015年6月13日初诊:少时患风湿热、胸膜积水、心肌炎,2003年经医院检查有冠心病、高血压,伴有心肌缺血、室性早搏,经中药调理缓解,但每年至少发作2~3次。2015年伊始,反复感冒,5月下旬再感风寒,迁延至6月2日,发热、咳嗽声重且痰不易咳出,甚则气喘憋闷、胸痛。输液氨溴索、头孢等药10 d,烧退然咳嗽痰少且不易咳出,心悸、气喘憋闷、胸痛、咽干痒等症状尚存,口服止咳宝、阿莫仙、咽炎片1周无效,转看中医。

刻诊:咳嗽、痰少色白且不易咳出,吸气时喉部伴有冷感、咽干痒,甚则心悸、气喘憋闷、胸痛彻背夜间尤甚,唇色较暗,舌淡苔白滑且有齿痕,脉细而无力,证属上焦阳虚所致的寒凝心脉型胸痹。处方以桂枝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桂枝30 g,生姜45 g(切片),大枣12枚(擘),炙甘草15 g,厚朴6 g,杏仁6 g,党参30 g,瓜蒌15 g,薤白10 g,炒苍白术各15 g,炙黄芪45 g,陈皮5 g,醋柴胡5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二诊:服药1周后胸背虽失疼痛但仍有沉重感,咽部略感不适,舌淡苔白滑且有齿痕、脉细。上方加龟板5 g,半夏9 g,茯苓10 g,紫苏叶10 g,黄芪加至60 g,继服7剂。

三诊:服药1周后,诸症锐消,继服二诊方10剂。

四诊:患者情况较为稳定,遇到二十四节气中的节令变化,病情未有明显的反复。因此,改服参苓白术丸合金匮肾气丸1个月,以达善后之效。

2017年6月电话随访患者诸多不适未曾复发,偶发早搏,嘱其再服玉屏风颗粒与金匮肾气丸1个月,若逢阴雨天则加用藿香正气滴丸,并于2019年6月再次电话随访,患者告知早搏很少发生。

按:该患者年少多病及近来反复外感风寒且不易恢复,喉部发凉当为阳虚之证,咳嗽、痰少色白、心中憋闷等症,说明其病位主要在上焦心肺。究其病机关键为上焦阳气不振,气机失于宣肃,阴霾太空,以致心胸闷痛即上焦“阳微阴弦”。然探其根本,中下二焦分别失于固护、补养,以致上焦阳虚,“两虚相得”[6]114,病乃至。

根据唐·王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7]366的原理,采用“振上”之法,治以桂枝、瓜蒌、薤白提振上焦阳气而消阴霾,补“阳微”与消“阴翳”双管齐下,在上焦层面达到标本兼治的功效。生姜、大枣、炙甘草、党参、炙黄芪补养脾胃,以固升降之枢;苍白术、陈皮、柴胡、生姜合用除中焦寒湿以杜生痰之源,通畅升降之道;厚朴、杏仁合力助三焦敛降气机,以应“升已而降”的阴阳升降原则,促进“魄”“精”的生成[13],为阳气的再次生升奠定基础。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云:“秋三月……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7]7-8;若不能及时敛降阳气,则必然招致《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描述的“若春无秋”[7]14,而症状的缓解亦属昙花一现,疗效终究得不到稳固。

二诊时的症状改善证明振上、畅中已达到预期效果,在此基础上加龟板、半夏、茯苓、紫苏,达到进一步加强梳理中气以畅中、敛降阳气以固下的目的,为恢复三焦阴阳升降秩序奠定基础,在三焦层面达到了治本之效。三诊继服二诊方巩固先期治疗成果以求疗效之稳固。四诊病情较为稳定,则改用参苓白术丸、金匮肾气丸畅中固下,以续上焦绵延不绝之阳气。通过敛降阳气促进机体自身的精气生化[13],以及金匮肾气丸填补精气、双管齐下保障精气生升,从而对上焦持续供给阳气。电话随访时得知阴雨天气偶发早搏,说明阴雨湿气易阻滞中焦升降之机,可用藿香正气滴丸外御风寒、内除湿滞,以稳固三焦阴阳升降之通路,则上焦阳气源源不断,故上焦诸症得除,疗效亦得以稳固。

4 结语

本病的发生与寒邪、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心居于上焦,基本病机为上焦“阳微阴弦”,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乃气、血、阴、阳亏虚使心脉失养,标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等痹阻胸阳、阻滞心脉[14]。对于寒凝心脉型冠心病,若单纯采用张仲景的瓜蒌薤白等系列方改善“阳微阴弦”,虽然症状缓解较快,但是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造成上焦“阳微阴弦”的根源,所以复发的频率较高。

笔者从三焦阴阳升降的角度探究上焦“阳微阴弦”的机制,如阳气起源于下焦,温养于中焦,升极于上焦,供养于心肺,并以此来阐述“上焦阳微-中焦不畅-下焦不固”的发病路径,即三焦不利则阳气不能升极,则心肺之病作矣,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采用“振上-畅中-固下”的方法,使上焦阳气绵延不绝,从根本上解决上焦“阳微阴弦”,以防治寒凝心脉型冠心病。

因此,针对上焦阳虚而致阴霾蔽塞太空、虚实夹杂的病证,提出了“振上-畅中-固下”的治法,其临床指导意义有二:一是提高中医药对寒凝心脉型冠心病防治的临床疗效;二是简化辨治上焦心肺同病等病证,进而提高对疑难杂证辨证论治的准确率且具有可操作性。

猜你喜欢
寒凝心脉中焦
雷火灸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研究
温阳活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痛经效果分析
畅通中焦选对药
李生财论治湿阻中焦型慢性胃炎经验
“怪病不治治中焦”肾阴亏虚也会诱发喉痹、失眠
黄芪建中汤联合槟榔穴位贴敷治疗寒凝气滞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研究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中药内服配合艾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观察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