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金华模式

2021-03-29 09:33胡新民郑俊杰何婕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金华市金华垃圾

胡新民, 郑俊杰, 何婕

(1.金华市咨询委员会,浙江 金华 321017; 2.金华市农业农村局,浙江 金华 321017)

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环境污染治理难题,金华市依靠群众智慧,探索出 “二次四分”垃圾分类(先分“会烂”“不会烂”,再将“不会烂”分“好卖”“不好卖”)、“垃圾不落地”转运、“阳光堆肥房”就地资源化利用,以及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成为全省、全国先进典型。2018—2020年连续被评为浙江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优秀设区市[1]。

1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的背景

1.1 法律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于1995年10月3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1996年4月1日起施行。该法将固体废物分为三类: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该法自1995年颁布以来,历经2004年和2020年2次修订,2013年、2015年和2016年3次修正。2004年第一次修订后的第四十九条规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的具体办法,由地方性法规规定。2020年第2次修订后的第四十六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保护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国家鼓励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城乡接合部、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建立城乡一体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其他农村地区应当积极探索生活垃圾管理模式,因地制宜,就近就地利用或者妥善处理生活垃圾。”[2]

1.2 工作部署背景

2014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全面启动农村生活垃圾五年专项治理,使全国90%村庄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基本扭转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局面,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3]。

近年,我国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到面,逐步启动,成效初显。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在听取浙江省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汇报后强调,要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4]。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时强调,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5]。

1.3 金华市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背景

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既是在“垃圾围城”的严峻形势下积极探索展开的,也顺应了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

1.3.1 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

改革开放以后,金华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农村环境“脏乱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现象十分普遍。2003年,金华市在村庄整治“环境净化”工作中,推行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模式,农村垃圾集中运往市、县(市)垃圾处理中心。据金华市环境卫生部门估算,2014年金华市本级生活垃圾每天产生量约900 t,其中,60%来自农村,且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6]。

1.3.2 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不足

金华市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仅有两处,一是位于金东区岭下镇十八里的填埋场,占地30 hm2,于1993年底投入使用,已填埋垃圾200 m3。2013年新启动的建设项目设计使用年限为6.5 a。假如再新建垃圾填埋场不仅选址难,而且建设成本高。二是垃圾焚烧电厂,工艺落后,焚烧炉经常检修,日处理能力逐年下降,现日处理仅为300 t。

1.3.3 财政不堪重负

据测算,1 t垃圾平均清运成本200元,焚烧、填埋处理的成本分别为110、90元[7]。金华市区按日产农村生活垃圾540 t计,年财政支出的清运、焚烧(填埋)成本为5 700万~6 100万元,且随各项成本的日益提高,财政支出逐年递增,政府不堪重负。

1.3.4 绿色发展需要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从金华实际看,解决生活垃圾污染,加快绿色发展步伐,是建设现代化都市区的迫切要求。金华地处浙中盆地,大气流通有别于平原、沿海地区,采用焚烧处理生活垃圾带来的烟尘污染比较严重;因此,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势在必行。

2 金华市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工作步骤

金华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坚持试点先行,先后在市和县两级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

2.1 金华市区率先试点

2014年5月,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在金华市区选择了3个具有不同类型特点的乡镇开展试点。试点中集聚农民群众智慧,并借鉴国内一些城市推广垃圾分类的经验,总结形成了“二次四分”的垃圾分类模式。然后,在金华市区范围内全面推开。

2.2 全市开展试点

2014年10月,根据金华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全市各县(市、区)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2~3个乡镇开展试点。通过试点,全市形成了基本统一的做法,即:(1)建立一个以阳光房为主的堆肥处理终端;(2)实行二次分拣、分成四类的“二次四分”法,即源头上由农户按“会烂”和“不会烂”分拣,第二次由村分拣员再检查和分类,在纠正农户分类错误的基础上,对“不会烂”垃圾再分为“好卖”(可回收)与“不好卖”(不可回收)两类。会烂垃圾就地进入堆肥房,好卖垃圾由再生资源公司回收,不好卖垃圾经乡镇转运后由县(市、区)统一处理;(3)建好妇女骨干、村分拣员和再生资源回收员三支队伍;(4)制定符合“四可”(农户可接受、财力可承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原则的垃圾分类减量工作方案[7];(5)实行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推进;(6)实施县级垃圾分类工作分级考核和可再生资源回收制度、乡级分拣员评优制度、村级卫生费收缴和环境卫生荣辱榜制度、村级党员干部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度。

2.3 全域推进

2015年4月,金华市委市政府做出在全市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工作的部署,明确提出两年内实现覆盖全市农村的目标。全市上下快速推进,形成了市、县、乡、村、户五级联动,上下合力推动的局面。至 2018年12月底,全市145个乡镇都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制度,建制村覆盖率99.9%,自然村覆盖率95.9%,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正确率超过85.0%[7]。

2.4 深化提升

在全市农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制度的基础上,金华市委市政府于2019年6月做出将这项工作推进到全域城乡的决策。在城市实施生活垃圾“两定(定时间、定地点)四分(按照易腐垃圾、其他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模式,在农村全面提升“二次四分”模式。同年7月,金华市政府专门下文要求全市在三年时间内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实现全域生活垃圾源头精准分类投放。2020年,在实现城乡全域化覆盖的基础上,全市启动了“垃圾革命”试点和“无废城市”创建,从源头分类到中端分类收运,再到末端分类处置的全链条分类处置体系全面建立。2020年,全市处置生活垃圾287.4万t,同比下降4.6%,历史上首次实现“负增长”[8]。

3 金华市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取得的成效

金华市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实践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握农民群众的特殊性,探索破解了系列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3.1 实现了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

“会烂的垃圾扔进绿色桶,不会烂的垃圾扔进灰色桶。”“会烂”、“不会烂”的垃圾分类法很适合农民特点,切合农村实际。通过“二次四分”法,大大减少了末端处理垃圾总量,还实现了资源化利用。据金东区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实际测算,近70%的生活垃圾留在堆肥房堆肥,10%~15%可以变卖利用,剩余需要转运处理垃圾只占原来的15%~20%[7]。同时,阳光堆肥房采用多孔管道自然通风和保湿回淋系统,并加入微生物菌种,加快了成肥速度,有效去除了臭味,抑制苍蝇等害虫孳生。垃圾堆肥后可用于制作有机肥或直接还田增肥。一般1 t有机垃圾经过堆肥房处理后,变为0.2~0.3 t有机肥。这种有机肥氮磷钾含量比较高,适合做蔬菜瓜果的肥料[7]。

3.2 实现了农村人居环境大改善

“垃圾不落地,家乡更美丽。”“苍蝇、蚊子变少了,臭味没有了。”“一场大雨一河垃圾现象不见了。”垃圾不落地,农村边边角角都变得干干净净。同时,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带动下,建筑垃圾处理、农药包装物回收、过期药品回收、畜禽“放养改圈养”等制度相继建立实施,卫生长效保洁实现村庄全覆盖,促进了垃圾河道治理任务提前完成,取得了统筹推进提升村庄人居环境质量的效果。

3.3 推动乡村旅游大发展

实施农村垃圾分类制度后,农村干净整洁的美景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节假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涌向农村,古村落观光游、农业休闲体验游、生态康养游,民宿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减量的2015年,金华市农家乐接待游客就达1 688.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82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18.9%和24.1%[7];2016年以来,农家乐进一步加快发展。2020年前三季度,在新冠疫情影响下,金华市农家乐接待游客3 478万人次,营业收入20.93亿元,比2015年分别增长105.9%和93.4%[9]。

3.4 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成本主要集中在清运和处理环节。全市全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后,每年可减少垃圾量66万t以上,减少清运和处理费用约2亿元[7]。同时,金华市区及各县(市、区)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都得以延长,大量有机肥就近利用有效改良了土壤。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带来的生态效益难以用经济价值来衡量。

4 金华市农村全面推进垃圾分类的基本经验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的金华模式,得到中央及浙江省领导多次批示肯定,入选第四届浙江省公共管理创新案例十佳创新奖。2015年5月,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现场会在金华召开,金华经验在浙江省内进行推广。2016年12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关于推广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经验的通知》,在全国推广金华经验。金华的创新实践,为各地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4.1 坚持党委领导、党员骨干示范引领与社会各方协同的有机结合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实行“一把手”抓“一把手”。金华市委书记亲自挂帅,从市到县、到乡、到村各级“一把手”既“挂帅”,又“出征”,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落到村、到户、到责任人。二是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垃圾分类作为农村基层深化“两学一做”的重要载体,围绕“党员示范分在前、上门动员不漏户”的要求深入发动农户。党员干部带头分类,并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实现党员干部100%入户动员。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各级妇联、共青团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活动,动员妇女、青少年和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教育部门在全市小学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教育。各级工会牵头组织农村各类企业发动职工带头做好垃圾分类收集,并积极参与阳光堆肥房村企联建等活动。

4.2 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集聚基层群众的智慧

试点之初,推广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到农村去向农民介绍生活垃圾四分法(可回收、不可回收、有毒有害和其他垃圾),农民听得云里雾里,分不清,难接受。有农民反映,以前我们在房前屋后或者在田间地头挖了一个坑,把那些会烂的垃圾丢进坑里,过了一段时间就成了有机肥,种庄稼很起效。经验证,可堆肥厨余垃圾、可降解垃圾都是“会烂”垃圾。“二次四分”法由此产生。这样的提法源自于生活,源自于老百姓,源自于老百姓对垃圾分类生动形象的认识,无论年龄大小,文化水平高低,一听就懂,十分接地气。会烂与不会烂的分类标准成了金华农村成功推行垃圾分类开好局的关键一招。后来,又与时俱进推行“两定四分”模式,分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4.3 及时总结经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从制度化向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迈进

农村垃圾污染治理难在常态化,须建立长效管理制度,并逐步向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推进。金华市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中构建了市、县、乡、村、户五个层面的制度体系。2016年11月,出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地方标准《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2018年3月31日,经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公布的《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是全国首部专门针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地方性法规。金华市相关部门发布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合格村验收标准与规程》,促进了标准化、规范化开展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猜你喜欢
金华市金华垃圾
张金华
垃圾去哪了
岁朝清供
金华市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陈金华
把报道做“正”,把新闻做“亮”,把传播做“热”——金报集团金华市2018两会报道回望
倒垃圾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金华市美术教师新作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