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簧管演奏西洋化与民族风的对立与破局

2021-03-30 05:47庞亮
艺术研究 2021年1期

庞亮

摘 要:五指更奏,卷手一挃,西洋乐器单簧管,在演奏与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从内心驱使一种结构化的重建,欲构架一个理想化的西洋与民族之间的契合,试图将横亘在单簧管演奏西洋化与民族风长期对立的研究发展障碍中,寻求破局之道。对弈意味着大格局下的一种文化重拾,罘葸之势,破局有道。《帕米尔之音》的出现,将单簧管演奏西洋化与民族风的对立开解出一条破局之路。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内专业人士的极大关注。研究者从西洋乐器民族化视角入手,从对立到破局进行辩证性的思考,深入剖析这首单簧管演奏曲目中的经典之作《帕米尔之音》协奏曲,解读其内置的中西文化,诠释两种艺术文化碰撞下集艺术性与思想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帕米尔之音》 胡璧精 民族风 对立与破局

任何一种艺术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土壤,单簧管作为西方的木管乐器,从某种意义上讲似乎依旧需要遵循这样的规律。自1903年,英国人在北京创办的军乐队第一次出现单簧管这一乐器后,中国便开启了单簧管艺术的发展之路。随着1922年音乐传习所在北京大学成立之后,我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穆志清任教,开始为中国单簧管艺术发展培养专业人才。漫延至20世纪下半叶,我国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单簧管演奏家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胡璧精创作的这首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便是其中最为杰出作品之一。之后,国内外一些优秀的单簧管演奏家都演奏过这部作品,著名单簧管演奏家约翰·丹曼给予了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在1986年的世界单簧管协会年会上,我国著名单簧管演奏家陶纯孝先生受邀演奏了这部作品,当时便获得了世界各国音乐家的一致好评。此后,这部《帕米尔之音》便被列为各艺术类高校单簧管专业的必修曲目。可见,这部作品对于中国单簧管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单簧管音乐作品《帕米尔之音》为研究对象,在溯源作品创作文化背景基础上,分析其作品结构特点的同时管窥胡璧精的创作美学特点,从“取之不尽之民族音乐到拓之不尽的创作之路”中探究单簧管在中国发展的新态势,以此破局,摆脱西洋乐器民族化现状的困囿。

一、文化围困:《帕米尔之音》创作的文化溯源

胡璧精是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自小学习小提琴和作曲,曾经任空政文工团创作员和演奏员,还担任过蓝天幼儿园艺术团的音乐总监及艺术指导。《帕米尔之音》这首单簧管协奏曲是胡璧精以20世纪70年代塔吉克民族的民间音乐为蓝本而作,是那一时期为数不多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器乐作品。这部作品将中国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的创作技法相融合,既是对本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亦是对西方艺术文化的吸收和学习,这部作品将民族艺术与西洋技术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为中国的单簧管作品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创作这部作品时,胡璧精亲自前往帕米尔高原进行采风和体验生活,最先创作的第三乐章灵感是源于在采风过程中深入塔吉克民族奔放热情的婚礼现场及民风的淳朴善良所感动。而第一、第二乐章亦是根据之前创作出的塔吉克民族的舞蹈作品《冰山雪莲》衍生而来,发展为这部协奏曲的音乐主题。

为了创作这部作品,胡璧精多次深入到塔吉克民族人民的生活中,切身体验、了解他们的民族风俗文化。其中,该民族的婚礼习俗是其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塔吉克民族的婚礼仪式及其隆重,新郎新娘要参加许多寓意深远的繁琐仪式,身披红、白两色布料装饰的新人象征着牛奶和酥油,是来自亲友的祝福,祝福新人如酥油牛奶一样生活富足吉祥,相互依存。而婚宴后的“叼羊赛马”是婚礼仪式的重要环节,新郎要放一只健康的活羊在空地中,青年们与新郎要争夺这只活羊,同时新郎要在伴郎们的帮助下冲破新娘家设置的重重障碍抢到羊,最终成功的勇士会得到新娘家礼物、布料的馈赠以示奖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小伙子和姑娘在旁吹奏鹰笛,敲击手鼓,翩翩起舞,场面十分热烈欢快。正是这样极富民族特色的现场感受,让胡璧精感受到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可贵,在激情满怀中创作了极富塔吉克民族特色的音樂作品。

二、层层叠置:《帕米尔之音》创作结构解读

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描绘了帕米尔高原美丽的风景,带领我们走进塔吉克民族人民的生活,真实地感受着在这个民族喜庆热烈的婚礼场面。整部作品犹如为听者描绘一幅幅动人的画面,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塔吉克这个民族质朴、善良、热情的民风,这部作品由三个乐章组成,每一个乐章都呈现出一个鲜明的音乐主题,每一主题在曲式结构及配器上都独具特色。

第一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曲式,其主题为沙漠驼铃,作曲家胡璧精在这一乐章的创作中运用慢板,并由双簧管、小提琴、大提琴乐器引出主题,在竖琴和弦乐、三角铁的指引中,向我们展现了沙漠戈壁一望无际的场景,犹如看到远方的驼队艰难地行走在古老的丝绸之路。随着单簧管连贯地演奏六连音,将我们引向了第一乐章的呈示部,中音区的演奏和弦乐拨奏的衬托,营造出别样的意境,展示自然之美的同时将驼队成员艰辛赶路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进入到副部主题,其速度进行与主部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作曲家开始运用属调的创作方式,将情绪的表现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特别是旋律中增二度音程的运用及急促紧张的颤音手法,生动地体现了塔吉克民族的音乐特点,而这样的音乐对比性创作,将塔吉克民族人民不畏艰险、勇于与自然抗争的坚强品质表现出来。第一乐章中的两个主题在调性交错、旋律变奏不断发展生成,在延续作品主题思想的同时,单簧管演奏的一段华丽的旋律将音乐推向高潮,这一乐段是考验演奏者演奏水平的关键,技术的纯熟与乐感的体现在这部分能够被酣畅地表现出来,之后沉重徐缓的旋律才又回归到作品主调。副部音乐在音区、力度方面逐渐减弱,旋律所营造的意境从自然回归到行进中的驼队,伴随着渐行渐远的驼铃声,赶路的队伍也慢慢消失于暮色之中,之后再次出现的主旋律的速度、力度也渐渐弱下来,进而第一乐章的旋律结束。整体来看,胡璧精的这部分创作在力度、速度、节奏、调性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音乐着墨于人物心理状态及自然场景的描绘,将塔吉克民族人民坚强不屈、豪放乐观的特质跃然于谱面,历历在目。

第二乐章的创作是带再现复三部曲式,这部分的主题为高原之夜。整个第二乐章都是在单簧管缓慢的独奏中进行,展示了帕米尔高原上,在夜色里相互依偎互诉衷情的青年男女。随着乐曲进行、发展,作品速度逐渐加快,弦乐与单簧管的卡农式交替演奏烘托出了作品的欢快、热烈气氛,力度的变化及装饰音的运用,快速的琶音将塔吉克青年男女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幸福生活的向往表现出来。随后乐队重新出现了作品之前主题,单簧管的现行快速音节后进入再现部分。这部作品第二乐章,胡璧精着重于强调氛围的营造,宁静的湖面、柔和的月色、相互依偎的青年男女,高原之夜的浪漫景象在音乐旋律中一幕幕呈现在听众眼前,极为动人。

第三乐章胡璧精遵循了协奏曲的创作规律,将第三乐章采用回旋曲形式进行创作,这部分的主题是婚礼。将塔吉克民族的风格习俗、热闹欢快的婚礼气氛通过音乐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整个第三乐章的旋律速度欢快且节奏感强,单簧管的独奏部分一开始吹奏声音由弱渐强,长音犹如婚礼即将开始的号角,乐段的主题一共出现了三次,都是表现婚礼上喜庆、有趣的节目。叨羊比赛,塔吉克青年们骑着高头大马跨马叨羊的威武英姿,展现了这一少数民族人民不畏艰险、雄壮勇猛的高原气概,婚礼的另一项活动“赛马”出现在作品的第一插部,音乐语言运用较少;第二插部着重描绘载歌载舞、热闹欢快的婚礼场景,人们纷纷对新人送上祝福,胡璧精特别运用了塔吉克民间舞曲7/8拍子的节奏型,将喜庆、热闹、甜蜜婚礼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插部是这一乐章也是整首作品的高潮部分,婚礼即将结束,人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对新人的祝福,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载歌载舞,奔赴和谐、未来的欢乐场景。

整部《帕米尔之音》三个乐章组成,每一个乐章都向我们描绘了不同风格的画面,它们相互区别却一脉相承,又都表现的是共同的音乐主题,是用最朴实的音乐语言,通过不同的视角、景色及人物内心的描摹,向我们展示塔吉克民族最原始、纯真、自然的风土人情,民族特色音乐的运用,使作品旋律独具韵味,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令整首作品结构严谨、风格统一,充满了思想性和艺术性。整首《帕米尔之音》协奏曲既向我们呈现了单簧管曲目创作的高超水平,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可爱的“音画”。

三、破茧成蝶:《帕米尔之音》技术与艺术的美学追求

音乐作为人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表情达意的渠道,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都可以称为文化,也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可以称为艺术品。技术与艺术两者永远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孤立而谈的。没有演奏技术的扎实功底,就不能呈现出高水准的音乐表现。而音乐缺乏表现力和艺术性,只会沦为演奏技术机械性的“运动”,音乐本身便丧失掉了它自身的价值。只有当表演者的演奏技能与音乐表现充分的形成一种内接,即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会真正体现出来。

1.技术隐喻:扎实的演奏技术能力

单簧管作为西洋乐器,与其他木管乐器一样演奏技巧较复杂,对基本功的要求较严格,不同的表演技巧、音色、音响、音型,以及对声音的把控力,演奏时运指能力都极为重要。因为不同的音色处理会表现出不同的音乐内容、音乐形象和音乐感情,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单簧管演奏者,能够游刃有余地演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需要掌握不同时代、国家、风格、音乐形象的演奏技巧,脚踏实地的技能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协奏曲《帕米尔之音》对单簧管演奏技能要求很高,在呼吸、吐音、音色、运指等方面都近乎苛刻。作品的第一乐章中的展开部,由于旋律调性变化之多,变化音随之增加,作品演奏的复杂性不言而喻。单簧管的演奏不同于钢琴,是需要多个手指配合来完成一个音,因此在手指技巧方面难度便会加大。同时,作品旋律中大多速度较快,还会出现连续的变化音和琶音,演奏者要保持住每一个音的准确度、均匀度、清晰度是需要扎实的演奏功底,这些不仅需要表演者运指的灵活性,还有对演奏时气息的把控,气息强弱的控制直接影响着作品音色的美感进而决定整部作品的演奏质量。因此,演奏《帕米尔之音》这首作品,首要任务是要有过硬扎实的演奏技能,这不仅仅是是进行作品演奏的基础,更是艺术表现的关键。

2.文化隐喻: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淀

美的艺术能给予人情感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升华,任何具有审美能力的艺术作品都需要思想内涵的支撑,而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作品源于创作者和表演者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除了需要具有深厚思想内涵的文本外,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决定了作品最终呈现的质量,不同层面的表演者所呈现的作品是各不相同的,这其中不仅仅是表演者的演奏能力,还包括其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层理解和认知,优秀的表演者总是能够挖掘出作品之外的意蕴,并为听众留下更多遐想的空间。

单从《帕米尔之音》的文化隐喻来看,我们不仅通过音乐刻画一副意境中的文化场景,更应该由内而外形成一种文化内质,将这种骨子里的文化素养滋养出更具有深刻蕴含的《帕米尔之音》。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核心形式,其所表现的内容与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艺术在人类的文化结构中,是作为一种精神价值体系存在的,不论各个民族的文化、思想怎样丰富多彩,其最直接易懂的表现方式便是艺术。而音乐作为一种仅次于宗教的“无形”的艺术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发展,它不同于绘画、雕塑、建筑、戏剧、诗歌,音乐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化力量于无形之中,为人类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帕米尔之音》不论从音乐层面还是艺术层面,从技术层面还是审美层面,从西洋化层面还是民族风层面,都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局面,架起了一座新的桥梁,关联彼此,相互映衬,文化内涵与素养所折射出的演奏与艺术价值体验,会让我们在西洋化与民族风的对立中看到破局的端口。

四、对立与破局:西洋化与民族风的对立融合

五指更奏,卷手一挃,中西合璧,至上至简。正如摘要中所提及,西洋乐器单簧管,在演奏与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从内心驱使一种结构化的重建,欲构架一个理想化的西洋与民族之间的契合,试图将横亘在单簧管演奏西洋化与民族风长期对立的研究发展障碍中,寻求破局之道。对弈意味着大格局下的一种文化重拾,对立意味着中西文化与艺术创作之间彼此的制约,如太极般牵制与张弛,无极而生,动静之机,罘葸之势,破局有道。正如这首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作為现代作曲家胡璧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推动了中国单簧管艺术的发展,这部在国内外影响深远的艺术作品被许多艺术家演奏过。之所以对该作品进行研究,除了作品本身对表演者演奏技巧的高标准要求,胡璧精中西艺术融合的创作手法使得这部作品在那一时期拥有独特的意义外,其主旨意为打开西洋乐器演奏民族音乐的缝隙,将西洋化与民族风的对立转势为一种借力,这种民族化的文化张力与西洋音乐创作以及西洋乐器之间的融会贯通,让我们看到了音乐艺术更多的可能性与无限的延伸价值。《帕米尔之音》取材于中国塔吉克民族的音乐文化,但其运用了西方古典主义的创作手法并能够很好地平衡中西艺术文化的矛盾最终实现从对立到融合,这也是胡璧精为中国单簧管艺术发展做出的最主要贡献之一,为之后作曲家的创作开辟了全新的道路,继承中弘扬,学习中发展推广,从“取之不尽的民族音乐”到“拓之不尽的创作之路”为单簧管艺术在中国发展提升到全新的维度,感受到一股民族的力量,悄然铺开。

参考文献:

[1]李君义.从《帕米尔之音》看中国单簧管作品的创作发展[J].音乐创作,2017(6).

[2]李媛媛.胡璧精《帕米尔之音》单簧管协奏曲的创作之旅[J].大众文艺音乐理论.

[3]黄远涪.取之不尽的民族之音 拓而未尽的创作之路——试论单簧管协奏曲《帕米尔之音》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