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文化形成的影响
——以蒙古族为例

2021-03-31 01:49马义蒋蓉蓉
西部皮革 2021年17期
关键词:民族服饰蒙古蒙古族

马义,蒋蓉蓉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0)

1 蒙古族的地理环境

蒙古族居住在蒙古高原上,平均海拨1580 米,地势从西到东依次降低。向北与严寒的西伯利亚大草原相连,向南至阴山山脉与中原的农耕民族相连,西起阿尔泰山与青藏高原相通,东与海拔数千米的大兴安岭为界。

蒙古高原常年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北方地区季节变化分明,夏短冬长,是亚洲冬季寒潮的策源地,受寒流的影响,冬季严寒而漫长,又由于蒙古高原海拔地势高,距沿海远,四周又被高山峻岭所包围,降雨量少,季节之间温差大,冬天最低气温可达零下三十度,夏天最高气温可达四十度,甚至一天内的温差都相差十几度。由于蒙古高原所处的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其特殊的季节特征。在蒙古高原一年有半年以上的时间处于白雪皑皑,直到四月份开始有些淡淡的绿意,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春季风沙多,降雨少,蒙古高原北方地区四月份仍然降雪。“蒙古族部落大多地处温带和寒温带地区,所以服装以袍服为主,由帽饰、坎肩、长袍、腰带、搭护、裤子、套裤、靴子、袜子、饰物等组成。又因蒙古族所处地域面积较大,所以不同部落有着不同的传统游牧习俗特点,部落的服饰结构和式样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偏好[1]。”

2 蒙古族地理环境对传统服饰色彩的影响

从整体服饰上看蒙古族服装多爱用色彩明亮鲜艳的颜色如大红、天蓝,纯白、明黄色等,“在形式上既体现出繁琐夸张、雍容华贵的装饰性,又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尤其特别注重头饰和配饰的搭配,多采用黄金、白银、玛瑙、翡翠、丝绸等贵重材料[2]”。以上种种都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蒙古族位于蒙古高原,其占地面积为118 万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八到九个浙江省的面积,但人口却不到浙江省的1/10。土地广阔而人口稀少是其重要特征,这就导致蒙古族人大多从事游牧业,在没有步入现代的蒙古社会,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组合放牧,一个家庭管理着数千头的牛羊,这就需要家庭成员的相互配合,其模式为牛羊的最前端和最后端各有一人负责看管。

他们相隔的距离从几百米到几千米不等,在没有手机电话的时代,交流沟通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障碍问题,在最前端的人负责探路查看各种情况汇报给后方人员,但其相距太远往往很难看清彼此,因此鲜艳的服装成为他们的首要选择。蒙古族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大红大黄等纯度、明度较高和色彩鲜艳的服装可视性强,可以通过服装颜色来判断人的位置,这也就导致其服装多为大红大黄等色彩鲜艳的颜色。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已有的资料发现,在古代没有环境污染,就如唐代王维《出塞任》中描绘的场景,“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在古代没有尾气排放,蒙古高原蔚蓝的天空,绿悠悠的草原都是明度、纯度高的颜色,人如果长时间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通过最直接的服装表现出来。此外,蒙古族也非常注重服饰颜色的象征意义。“只有王公贵族和神职人员才有权穿着红色、紫红色和白色的服饰,尤其黄色是至高无上的象征。男子服饰的颜色多采用蓝、黑、灰、古铜色,而妇女的服饰颜色比起男子来鲜艳夺目:袍子多用大红、粉红、紫红、鲜绿、宝蓝、翠绿和白色绸缎制作,腰带多用大红、粉红、橘红、橘黄等颜色的薄绸制作[3]。”

2.1 蒙古族地理环境对传统饰品的影响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中论述的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图案的造型设计,与其鲜明的民族心态、民族习俗息息相关[4]。”蒙古族的传统服装、头饰十分夸张繁琐,具有鲜明的装饰性,经常采用玛瑙、金银、翡翠等贵重材料。这种审美偏好多受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影响,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过着四处放牧的游牧生活,一边要与自然环境作斗争,另一方面又会受到战争的影响,四处迁移居无定所,这就导致蒙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拥有太多的固定资产。因此他们大多将剩余物资变现为金银玛瑙等,将贵重物品穿戴在身上,既然不能拥有房屋这种固定资产,也不能配制一些大件的金银器材,因而就转向追寻外在的服饰、头饰等装饰品的搭配,可以随时拆卸移动,又便于随身携带搭配,更可以作为自己的资产进行分配。

2.2 蒙古族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影响

蒙古族的民族服饰特别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蒙古族作为典型的游牧民族其民族服饰直接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其服饰首先要满足生存需要,即为日常生活生产所服务,其服装也就特别注重实用性与功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才发展出装饰性,据《黑鞑事略》载:“其服右衽,道服领,少数为方领,以毡、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长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内,一裘毛向外,男女样式相似”。这种服式,后稍经改革,沿用至今,牧区男女均穿用。分夹、棉、皮3 种。冬以羊裘为里,多用绸、缎、布作面,夏穿布、绸、缎、绢等料。一般用红、黄、紫、深蓝色。袖长窄,下摆不开叉,衣襟及下摆多用绒布镶边,边宽约6~9 厘米。穿着时稍向上提,以红、紫等色绸缎带紧束腰部,两端飘挂腰间饰本身就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他们的传统长袍长度及袖口长度受地理环境影响呈现从南到北逐渐增长的态势。

蒙古族北部较为寒冷,有较强的防寒作用且便于骑乘的长袍、坎肩、皮帽皮靴成了他们的首选服饰,其代表就是蒙古的靴子,“蒙古靴是颇具特色的蒙古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以制靴材料来分,蒙古靴有毡靴、皮靴和布靴之别。传统的蒙古皮靴要采用一些特殊材料,经50 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5]”。靴头尖而上翘,靴体宽大,以便在靴内套裹腿毡、棉袜、毡袜、包脚布等,裹腿毡露出靴筒外约两寸,蒙古靴的不同位置分别用缝缀、贴花、蒙古绣等装饰。蒙古族作为靠游牧为生民族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马背上度过,蒙古靴就是为了方便骑马而设计,在骑马时既可保护脚踝和腿又宜于行走,同时又因为蒙古族独特的地理环境既有沙漠戈壁,又有草原和冬季大雪,气温严寒,因此蒙古靴分为多种,冬季款内置动物毛皮可踏雪保暖,夏季款内置牛皮革和熏香,既防风沙、又防虫。

3 结语

本文以蒙古族为例分析了地理环境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色彩、传统饰品和服饰实用性和功能性的影响。一个民族的服饰文化,除了受传统意识影响之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展现在民族服饰文化的色彩、款式、实用性与功能性之中。民族的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外在体现,在我们大跨步迈向现代化的时候,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民族服饰文化,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猜你喜欢
民族服饰蒙古蒙古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蒙古族“男儿三艺”传承研究
蒙古靴
传统茶元素与民族服饰设计的融合探讨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雲使》在蒙古
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