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闽北蛇图腾文化的首饰设计研究

2021-03-31 04:51翁嫄嫄潘欣瑶卢利波
西部皮革 2021年20期
关键词:闽北活动文化

翁嫄嫄,潘欣瑶,卢利波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 无锡 204064)

1 研究背景

1.1 践行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十四五”期间的文化建设主要目标,明确思路和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需求和增长人民文化自信为着力点,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产品和特色的旅游产品。通过政策推行,大力发展传统文化的巨大价值和精神内涵,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引导国人提升文化自信,增强社会影响力。文化产业的发展能给人民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文化消费的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在发展产业的同时,也使得中华文化有了更好的传播方式,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挖与创新再设计,打造出精品文化产品输向全世界,从而得到社会效益,呈现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

1.2 崇蛇巡游是闽北具有代表性的文化

漳湖镇的崇蛇巡游民俗作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文化包含了当地人对于蛇类的敬仰和尊重。同样是作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并没有油纸伞、漆画这类的文化遗产声名远扬,但它是闽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当“元宵节”和“七夕节”时,漳湖镇都会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游街文化,四面八方的游客会来此加入这热闹的氛围中去。在现如今的闽北地区也存在着很多的蛇王庙,每到节日时都将举行活动以此祈求蛇的庇佑与祝福。希望通过此次设计,把地方文化推向社会,带动当地文化旅游项目和地方经济效益,通过设计创新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也向社会输送地方文化特色。

2 闽北蛇文化的特征

2.1 祈愿性

在民间故事中,崇蛇文化大多分为两部分:一是简单的义理阐明,二是生动形象的故事。中华传统文化故事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对于惩恶扬善的正义感的追求和对于安逸的生活向往。关于蛇王故事的文字记载和一些从当地居民口中得知的故事,都在向大众灌输着蛇王是正面形象,并一直以蛇的形态保护着村民的安全[1]。久而久之,大众开始向蛇王祈求庇佑与祝福。直至今日,人们已把这美好的愿望演变成宗族精神,“游蛇灯”也不仅仅是娱神,也是祈求神的保护。

2.2 集合性

每当过节时当地居民都会集合各家宗祠长辈集中策划和举办活动。为了使不同宗祠的家族凝为一体,需要一种文化或活动的出现,于是早期的漳湖镇居民选择在元宵节举办“游蛇灯”活动,强化了不同宗族的关系,增强了地区的凝聚力。

2.3 娱乐性

“游蛇灯”在娱神的同时,也具有娱人性。当地居民通过此类民俗活动聚集在一起,进行合作交流、放松身心。盛大的游神仪式也吸引着大家的眼球,浓厚喧闹的祭祀氛围也吸引来了许多围观者,在这祭祀盛宴上,人们得到了生活的喘息,精神有了寄托。在宗教意识逐渐淡薄的现在,游神活动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不仅仅是娱神,也具有娱人的独特性。

3 闽北蛇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

3.1 在祭祀活动中的表现

漳湖镇的祭祀活动中“游蛇灯”是巡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图腾和人神崇拜是闽北文化中最主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图腾寓意着风调雨顺、水路平安的美好祝愿。所以直至如今,这样的活动仍被保留继承下来。一年中漳湖镇有两次盛大活动,一次是七月初七的七夕赛蛇会,另一个是正月十五的闹元宵。其中都必定有“游蛇灯”,与七夕赛蛇会不同,闹元宵会持续半个月,从正月初六开始直至正月二十一才结束。

3.2 闽北蛇文化在民俗故事中的表现

关于蛇的民间故事有很多,传说中的女娲、伏羲都是以半人半蛇的形象出现的,漳湖镇关于蛇的故事也流传着许多版本,传说当年发水灾后瘟疫肆虐,众多乡民因此失去了亲人。连公不仅给百姓治病还带领着村民们治理水灾,教导村民各种农业技术,在连公的教导下村子中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病魔消失了,但连公病倒了,七月初七在古田县西去。于是村民在江边修建了一座庙宇,并在庙中为其立神位供奉。明朝时赵天师路过庙宇,连公现出蟒蛇真身,赵天师想要斩妖,乡民都上前阻止一齐喊道:“连公青龙善!善!”,赵天师便放下刀。于是蛇就成了漳湖镇乡民的“神”,此庙宇也改建为大庙,并改名为“福庆堂”[2]。

3.3 闽北蛇文化在生活器物中的表现

在生活的器物中也能找到跟蛇文化相关的物品,如清朝施鸿保在《闽杂记》中记载了福州妇女带蛇簪的民俗:“福州农妇多带银,长五寸许,作蛇昂首之状,插于髻中间,俗称蛇簪……簪作蛇状,乃不忘其始之义。”[3]

在福州地区也出土了很多人脸蛇身的动物俑,这是闽文化中独有的物件,这些陶俑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大胆出奇,纹饰比较写实精细[4]。

4 闽北蛇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分析

4.1 闽北蛇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

漳湖镇崇蛇习俗正是闽北地区群众文化的重要代表。从民众中来,到民众中去,崇蛇文化也是历经了千千万万个民众的传承和弘扬所形成的瑰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发展民俗文化的重要过程,可以使民俗文化健康地发展和传播,塑造出更加出彩的民间艺术。蛇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群众,继承、创新、扬弃、积累是群众道路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艺术的基础上做出改造和创新,更贴合现代,符合社会的当前需求,群众文化的道路才能走得踏实,走得快速。在发展民俗文化的同时也在给当地的民俗文化艺术奠定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

现在蛇灯已经演变成龙灯,但是依然保留了不少与蛇有关的习俗,不像其他地方的龙灯那样上下飞舞,此地龙灯在地面上游走。地面游走的龙灯靠滚珠滑轮支撑滑行,整条龙灯行动起来时,整条街道就听到无数个滚轴发出的“哗啦哗啦”的声音,仿佛一条巨蛇贴着地面游走。

4.2 闽北蛇文化艺术形式的趋势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这个准备迈向全面小康的社会,人民群众对艺术文化会有新的需求,艺术文化表现形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4.2.1 提炼民俗故事与媒介的结合

闽北地区关于蛇的传说有很多,但知名度不高。一是因为故事本身不够精彩,二是因为大多故事内容雷同。因此,需要对故事进行再编排和构建,凸显出其文化的历史性和地方特色性。此外,还可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来推广闽北蛇文化。

4.2.2 结合文化内容设计形象IP,推广蛇文化

随着时间不断流逝,80 后和90 后逐渐成为了消费大军中的主力成员。与过往的几代人不同,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喜欢张扬个性的产品,并且十分钟爱那些贴近生活的产品。对于那些高高在上、一向以权威示人的产品反而大多嗤之以鼻。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公司逐渐放下了自己的架子,开始更加地亲民,来塑造自己更加贴近消费者的形象。闽北蛇文化需要设计自己的文化IP 来传播文化内涵。

4.2.3 利用祭祀活动吸引游客,建设旅游景点

漳湖镇处于闽江上游,风景宜人,空气清新。当地的特色文化节是福建地区最具特色的祭祀活动,其中的“游蛇灯”和赛蛇神庙是大众性娱神性质活动,在赛蛇神庙的活动中,有蛇缠人身或蛇从鼻孔入从嘴出的表演,极具吉普赛风格。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利用特色小吃和聚集性小活动,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当地文化特色。

5 闽北蛇文化首饰设计策略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政府大力支持推广,利用现代媒介帮助传统文化宣扬与传播,进一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但在世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不同民族文化产生交融的背景下,如何整合不同的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加强文化内涵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主题。下面以闽北蛇文化首饰设计为例进行相关策略研究。

5.1 闽北蛇文化的祝愿文化元素提取

闽北蛇文化中的产品文化元素有不少,例如祭祀活动的寓意、蛇王庙的色彩氛围、蛇图腾元素等等。闽北蛇文化特有的“春秋两祭”的游蛇祭祀活动充满了当地民众对健康、平安的美好祈愿。

5.2 祝愿文化元素的意象表达

在现代文化设计观念与民族文化的结合中,不是生搬硬套地将元素套用在首饰设计中,而应将文化内涵与造型提取再设计,这是文化上的革新与现代化设计观念的体现。在设计中结合蛇与祝愿文化的元素进行创新,利用点、线、面的基础方式进行设计来表达意象。传统文化运用在现代化首饰中,是文化与生活的一种连接方式,这使首饰在隐形之中成为了传播的载体,同时使传统文化循序渐进地与现代文化、生活交融。将闽北祝愿文化融合到现代首饰中,通过意象表达,让人们更加直接、深刻地了解闽北蛇文化内涵[5]。

5.3 蛇元素与简笔画风格结合

将蛇元素与简笔画元素相结合,利用点线面、色彩、材质进行设计,用最简单的方式将产品想表达的文化内涵传达给使用者。在首饰设计中可以展现出意境美,在简约的设计中充满了设计感,简单但又不单调。通过对蛇元素和闽北地域提取的抽象造型的运用,表达含蓄的情感。而其设计所展现的虚实美、含蓄美、空灵感,正是现代年轻用户所喜爱的风格。

结语

基于文创市场的热门性、用户个性化的需求、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性,再结合调查结果,明确设计思路。将现代化设计观念与民族文化进行结合创新,是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关键点,以首饰为媒介的传播可以使地域文化走得更远,重构并传播当地文化,引领一条文创的新道路。

猜你喜欢
闽北活动文化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谁远谁近?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