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与创新分析

2021-03-31 09:14郭仁飞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砖瓦 2021年8期
关键词:操作者橡皮土方

郭仁飞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在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过程中,我国土木工程建筑施工规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体系不断完善,面临的施工环境愈加复杂,再加上诸多因素的干扰,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操作者无法严格根据传统工艺要求进行操作,导致整体土木工程项目质量遭受着较大的威胁。基于土木工程工艺操作问题,分析创新对策变得至关重要。

1 土木工程施工项目概述

某土木工程施工项目呈条形,总体长度×宽度为31.56m×15.24m。工程中拟建设建筑物高度为25.46m,框架结构。根据甲方与设计院提供的控制桩,已在地下顶板±0.000 上建立了方格网,每一层定位用控制点由激光铅直仪配合全站仪测角量距并进行总平面图给定标高点标注。已标注标高点的框架结构建筑物为地下1 层,地上6 层,建筑面积16210.25m2,安全等级二级,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设防烈度为7度。

2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土方及基础操作问题

土方及基础技术是保障土方工程施工过程顺利推进的基础技术,关乎后续操作质量[1]。在土方及基础技术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场地积水、橡皮土、基础偏斜等。其中场地积水与场地填土过深、平整面积过大、场地周边无排水沟具有一定联系;而橡皮土则是因填土湿度过大,导致打夯后基土出现颤动,受压土体长时间处于不稳定状态;基础桩偏斜错位表现为桩基沉入阶段突然倾斜错位,而桩尖土质条件无异常,与水泥强度等级过低、沉入时桩尖土软硬不均存在较大关系,极易引发桩断裂、基础坍塌事故。

2.2 混凝土浇筑问题

混凝土浇筑技术是土木工程施工中应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技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混凝土浇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浇筑技术选择不合理、混凝土温度应力超标、操作不规范等[2]。比如,浇筑工艺操作方在墙、柱浇筑时没有在底部事先填放一定厚度的水泥砂浆,导致墙柱浇筑断层,引发了结构质量缺陷以及浇筑料无故损耗;再如,浇筑工艺操作者没有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同时开展浇筑与振捣作业,不仅引发了钢筋位置偏移,而且影响了混凝土结构强度。

2.3 模板安装拆除问题

在模板安装拆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模板间接缝不严、混凝土缺棱掉角、大模板墙体“烂根”等。模板间接缝不严主要表现为模板之间存在间隙,极易引发混凝土浇筑时漏浆以及混凝土表面蜂窝、孔洞、露筋问题,与翻样不认真、拼装不仔细存在较大关系;混凝土缺棱掉角主要表现为混凝土棱角脱落、破损,与拆模时间过早、操作者肆意利用大锤或撬棍硬砸模板有关。

3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措施

3.1 创新应用土方及基础施工技术

上述土木工程基坑土方面积较大,依靠1m3履带式反铲挖掘机配合12t 翻斗自卸汽车进行开挖运土。依据全部大开挖的方针,配合1∕0.5 放坡定位,将基层开挖至原土层。整个开挖过程分层次、分段落开展,形成规定的坡度,最大程度减少对基土的干扰。

对于场地积水问题,除了雨季操作时在坑底、基槽预先留设25±5cm 土层外,还需要结合区域水文地质情况,依据坑内无水分累积、沟内水分排放无堵塞的原则,与永久性排水设施结合设置场地排水坡,并在打混凝土垫层前进行挖土与分层回填,促使土的相对密实度在85%以上。从创新层面分析,可以选择明沟排水或明暗沟结合排水法,即沿场地周边(基础净距0.40m外)挖设排水沟,并与排水沟底部(每间隔30m±10m)设置集水井,经水泵将集水井、排水沟连接。

对于橡皮土现象,工艺操作人员应依据手握成团、落地开花的原则,选择回填土料,降低橡皮土现象发生概率。若已出现橡皮土,则工艺操作人员应将橡皮土挖除后重新换填夯实。一般需要将回填基坑内杂物、积水、淤泥完全清除,采用2∕8或3∕7的灰土,或者吸水料(碎砖、石灰等)进行换填[3]。

对于桩基裂缝、断裂问题,工艺操作者应严格检查每一个桩位的桩基质量,及时发现并处理出现桩身弯曲、桩尖偏离纵轴线的情况。在保证桩身质量的情况下,根据规定在自然条件下养护30d左右,促使桩施加前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再依据上、下两节桩处于同一轴线的标准,完成初沉桩接头位置处理。

3.2 创新应用混凝土浇筑技术

在混凝土浇筑技术创新应用前,选择低水化热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含泥量小于2%的沙子、最大粒径为25mm 的洁净卵碎石、缓凝6h的减水缓凝剂、无色无味的洁净用水[4]。依据抗渗等级为0.80MPa 的标准,配备每立方米混凝土水泥与矿物掺合料总量超过320kg、最大水灰比为0.5以及砂率为37.5%、碱含量小于3kg∕m3的混凝土。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配合汽车泵、布料杆、混凝土地泵,控制泵送混凝土坍落度在13cm~19cm之间。

在混凝土浇筑技术创新应用过程中,依据工艺操作段,设计连续浇筑方案,保证下层混凝土浇筑前已完成上层混凝土浇筑。对于墙、柱等竖向浇筑对象,需要在浇筑前期进行同比例浇筑料的回填,填筑高度在40mm±10mm 左右。同时选择恰当的斜槽、串桶,控制混凝土自由倾斜浇筑高度在2m 以内,一次性浇筑到梁底、板底并高出25mm(剔除浮浆)作业,避免对模板造成直接冲击[5]。在浇筑期间,安排专人观察模板、钢筋、预先留设孔洞,在发现观察对象位置变化的第一时间停止操作,并修整已浇筑的产品。与此同时,选择插入式振捣棒,依据快插慢拔的方针,沿梅花形顺序振捣,即在振捣上一层时插入下一层混凝土5cm,且振动器平板完全覆盖已经密实振捣的浇筑产品边缘,直到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且无气泡为止;对于垫层混凝土,可以在8m×8m钉控制桩的支持下,进行均匀浇筑,配合平板振捣器振捣密实。

3.3 创新应用模板技术

建筑模板是现代土木工程开展中无法或缺的基础建材,涉及诸多工艺操作环节,需要操作者以建筑模板设计图为基准,结合整体工艺操作过程规划图,进行模板大小、规格、形状的检查,并预先模拟土木工程模板结构效果,保证工艺操作合理性。

为避免模板出现接缝间隙问题,工艺操作者应严格秉承1∕10~1∕50 的比例,进行各部分项细部翻样,并标注、复核,保证定型模板拼装与预先规划图纸相符。同时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安装周期,并在混凝土浇筑前浇水润湿木模板,促使木模板膨胀充实缝隙[6]。

对于混凝土棱角破损与脱落问题,工艺操作者应严格把控拆模时间,依据质量验收标准,测试混凝土强度,在混凝土强度测试完毕后拆除模板。而在模板拆除时,工艺操作者应依据均匀用力方针进行操作,避免利用撬棍、大锤等强硬拆除。为便于后续模板拆卸,工艺操作者可以优先考虑易拆卸的模板,并根据专业操作经验进行模板创新。比如,创新应用拼缝平整的木塑模板代替木模板等。

对于大模板墙体“烂根”质量问题,可以根据大模板根部特征进行创新。即割除面板底边钢框板,沿水平方向移动70mm~75mm左右后重新焊接钢框板。面对移动完毕的钢框板,利用电钻,钻设φ16 孔,每间隔150mm±50mm 设一个孔钻,制成卡具后用30mm×40mm 高弹性橡胶条卡住。在大模板支撑加固至规定标准后,利用特制扳手,拧动卡具上螺丝至橡胶条持续下降,同时紧贴混凝土表面(无缝隙)。利用橡胶弹性压缩量抵消混凝土表面因平整度超出标准而造成的高度差,杜绝墙体烂根现象。

4 结语

土方及基础操作、混凝土技术、钢筋技术是土木工程常用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技术操作人员应在现代工艺操作理念的支持下,结合自身操作经验,开展土方及基础操作、混凝土技术、模板技术的创新应用,防控混凝土裂缝、桩基坍塌、混凝土棱角掉渣等问题,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质量。

猜你喜欢
操作者橡皮土方
浅谈蓄水池土方填筑施工
我喜爱的橡皮
操作者框架在车辆传动系旋转耐久试验中的研究与应用
橡皮收了
操作者因素对Lenstar测量眼轴长度可重复性的影响
橡皮山
双腔管插入操作者手卫生依从性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鳄鱼小顽皮爱洗澡之收集橡皮鸭
土方计算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
基于AutoDesk Map 3D的土方量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