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精英流失问题研究

2021-04-01 00:07何思微
经济研究导刊 2021年36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

何思微

摘 要:农村精英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其在农村经济发展、生产效率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提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以A村庄为例,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精英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政治、文化、基层组织改善等几个角度,提出防止农村精英流失的建议,以期完善农村精英的供给与培养,优化人才结构与布局,以优质的人力资源促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精英流失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36-0023-03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从物质需求矛盾转化为了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发展速度存在巨大的差距,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严重。基于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施行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李克强总理也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着重提到,要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级政府应当带领乡村村民,积极投身于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完善丰富的农村人才队伍,吸纳精英流入,扎根农村,助力新农村的发展。

一、农村精英流失的现状

农村精英的形式包括很多种类型,主要是指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各个領域比较突出的个人。根据农村精英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不同作用,可以分成三个种类,分别是农村政治精英、农村经济精英和农村社会文化精英。同时,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农村精英不局限于某一类型精英,也可以是多种类型精英集于一身。

为了了解当前农村精英的流失情况,笔者选取了A村庄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该村庄留下的人中,50%以上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占据总人口的80%以上。在收入来源方面,A村庄80%以上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和养殖,并且村庄中仍有47%的人在一年以内有远离该村庄进城务工的打算。从A村庄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农村的高学历精英流失严重,几乎没有在村庄内工作、生活的,这并不是特殊情况,而是广泛存在于我国农村之中。这说明当前社会环境下,农村精英流失这一问题已经非常严峻。

二、农村精英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

不论是何种范畴的农村精英,都是指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文化提升等方面作出贡献,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精英人才[2]。农村精英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农村精英一定要扎根农村、建设农村,是带领广大农民生产发展的人才;第二,农村精英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或技能,从而促进乡村振兴策略的实施;第三,农村精英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和技能,调动可用的资源,带动广大农民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完善新农村的建设。

(一)农村精英引领农村生产经营方式转变

不论是政治精英、经济精英还是社会文化精英,农村精英都应具备引领促进农村地区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高生产效率的能力。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但是生产经营方式上却没有太大的变化,管理经营理念比较滞后,归根结底在于缺少精英的带领。我国农业部数据披露,2020年全国农用大中型拖拉机有443.86万台,相较于2017年的670.08万台减少227万台;小型农用拖拉机1 780.42万台,相较于2017年1 634.24万台增长146万台[3]。虽然近几年我国农业机械化程度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生产方式上没有太大的改变,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还是遵循过去的生产经营理念,通过生产资料的过度投入,粗犷地、不可持续地提升农业产量。不仅如此,在选择农产品品种时,很多乡村没有考虑到特色农业产品的发展,而是追求单一种植低劳力的简单作物,最终造成生产效率降低、库存提升、净进口比例提高的困境。比如,有些地区以生产大豆为主,其大豆库存量高企,但是玉米、小麦等其他作物却需要大量进口。依靠传统的农业发展理念,虽然也可以维持农业生产的需要,但是也阻碍了经营方式的革新,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陷入停滞,就必须有农村精英群体,了解先进的生产经营理念,带领农村发展,打破固有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精英带动推进适度规模化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生产关系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对于生产力的发展起到较强的促进作用。建国后,我国建立过人民公社,通过集体劳动和统一经营的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这种方式造成了生产效率低下。改革开放后,通过包产到个人和家庭,明晰产权和生产权的区分,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解放,极大地促进了农业整体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分包生产经营的效益不断扩大,生产力水平已经到达了一定的瓶颈,此时需要进一步优化生产关系,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国家统计局2017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中,普遍从业者年龄较大,超过55岁以上的占比为33.6%[4]。当前,很多超过55岁的农业从业者,他们是新中国农业生产经营变化的见证人,他们了解分包生产制度对于农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也同样清楚如果不适度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革新,不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运行,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规模化发展,将会严重阻碍生产力。国家统计局2017年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同时显示,当前全国耕地面积共1.13亿公顷,而流转面积只占总耕地面积的23.4%,为2 600万公顷。可见,目前大部分耕地仍然是家庭联包生产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农村精英应当带头推进适度规模化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带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村发展新业态,为实现产业兴旺奠定基础。

(三)农村精英在实践中改造农民观念

农村精英将会在农业生产、社会治理、经济建设等多个领域改造农民的观念,从而促进乡村振兴。首先,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村精英可以通过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方式的普及,带领农民从农业生产的简单加工到深加工过渡。在社会治理方面,农村精英本身所具备的政治素养和治理理念,可以更大程度地提升农村区域的民主程度,有利于社会管理效率的提升,提升农民满意度。在经济建设方面,农村精英可以加强农村与城镇间的结合度,推广新兴产业在农村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贡献力量。在社会文化构建方面,农村精英可以推广“返乡文化”,推动农村人才的回流,减少城乡之间发展存在的差距,促进乡村振兴。

(四)农村精英架起企业桥梁促进城乡融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完善资源互通机制,减少城乡二元差异,形成产业互补、优势互助的新型城乡关系。但是,当前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类别等方面还处于较大的劣势,城镇的企业和资本对于进入农村地区存在一定的排斥感。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精英尤其是农村企业家应通过企业这一载体,加大对于农村发展的投入力度,通过在乡村打造一批龙头企业,促进农村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农村精英返回乡村参与乡村建设,促进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架起城镇与农村之间互通发展的桥梁[4]。

三、农村精英流失的影响因素

(一)政策制度因素

目前,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就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顶层设计方案,这将会引导农村整体快速发展。但是在政策的落实方面,由于采取的方式和农村基层本身存在的复杂性,可能会导致乡村振兴战略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这一发展结果同城镇发展结果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城乡二元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政策向城镇倾斜,导致城乡之间在公共产品的供给、资源的投入、基础设施完备程度、教育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等多个方面,城乡处于完全两种不同的制度,这种差别也直接导致城市居民享受到了社会高速发展的红利,获取了可觀的财富,而农村居民虽然为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反哺”,这一结果可以从直观的城乡收入差距观测。

笔者选取了A村所在L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统计部门披露的相关经济数据进行比较后发现,虽然2015—2020年L县城乡之间在收入增长率方面没有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其城乡收入间的绝对差值却在不断扩大。2015年,L县城乡之间可支配收入绝对差值为12 760元,而到了2020年,该值却达到了15 677元,因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基数较低,在相似的收入增长率背景下,可支配收入绝对差值不断扩大,城乡差距缓慢拉开。随着教育普及度的提高,农村学生进入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是很多学生毕业后面临着两难选择,如果回到农村,就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如果选择与专业和学历相关的工作,就不得不背井离乡。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去大城市工作,回归农村,参与农村建设的大学毕业生寥寥无几。收入的差距使得农村人才为了自身或者家庭,不得不考虑向回报率更高的城市迁移,而这种人才迁移使得迁出地要面临“人才迁出—迁出地增长缓慢—人才迁出”的恶性循环。

(二)文化思想因素

文化思想因素也是造成农村精英流失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农民都存在着乡土情绪,尤其是在小农经济背景下,一些农民认为应当在故乡一直工作,直到老去。这种意识在当今社会仍然广泛存在,这也说明了农民思想中的顽固性。农民的思想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阻碍农村经营的发展。首先,普通农民文化意识较为淡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导致其对于农村发展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跳脱认知获得促进农村发展的相关知识和经验,这也就导致了在农村环境下无法有效地培养农村精英。其次,随着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的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向往城市生活,这也会导致很多农村青年从坚守农村小安生活转向追求都市生活的思想转变。同时,随着农村地区对于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青年有了去城市获取更高知识的机会,而在这种教育下,返乡人越来越少,懂得基层治理、经济发展、生产经营等精英人才也就越来越匮乏,使得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举步维艰[5]。

(三)基层治理组织薄弱

社会治理精英人才也是促进农村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人才作为中国乡村建设强有力的主体,因为精英流失而严重缺乏。农村的基层党组织是实现农村基层高效治理的一线力量,但是由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待遇过低,导致很多政治精英不愿意在农村发展,因此政治治理力量非常薄弱。以A村为例,该村党组织中,超过50岁的干部占比超过了60%,而35岁以下党组织青年干部比例不超过5%,而这也不是特例,而实广泛存在于农村地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前农村基层组织较为薄弱,整体面临着素质不高、人才断层的困境,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的进度。

(四)缺乏产业支撑

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窘境即是缺乏产业支撑,导致缺少留住农村精英的基础。对于一部分农村精英来说,虽然本身存在一定的乡土情结,希望返回家乡建设新农村,但是在实际情况则是,一些农村精英返回乡村后发现无法进入角色,不能以自身的知识水平为农村发展带来改变。造成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缺乏产业支持,无法与城镇发展形成互补,不能提供就业岗位,导致一些农村精英人才无法返乡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三、相关对策建议

(一)打破二元化发展格局

很多地市为了扶持城镇发展,制定了一些二元发展的歧视性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为了加快乡村振兴的脚步,就必须打破二元化发展的格局,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杜绝对农村和农民的歧视,从制度上鼓励农村精英、人才返乡工作和创业。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型,建议在制度层面进行相关的改革推进,只要制度立得好,对于城乡所有人来说都会是一个好的方向。消除城乡制度差异,将城乡之间的医疗、教育、信息安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统一,农村留守人口“幼有所育、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保”得以真正实现[6]。

(二)加强思想宣传

加强思想宣传,突出宣传的作用,为农村精英返乡工作、创业、发展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相关媒体对于农村的发展,要进行客观的报道,主动发现乡村发展的亮点,引导普通民众的思想转变,减少对于农村的歧视和偏见,让农村精英不再因为思想包袱远离农村。虽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返乡发展的待遇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与城镇相比,返乡就意味着要接受巨大的收入落差,甚至一些人将返乡工作看成是没有能力、自毁前途的表现。因此,改变农村居民返乡建设新农村的心态和思想非常重要。相关部门应积极利用电视媒体、报媒、自媒体等,进行舆论宣传,大力宣扬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政府对于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和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让更多的农村精英愿意留在农村,愿意返回农村,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注重人才培养

农村精英不只要防止流失,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以A村为例,该村居民大多数文化程度很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很少。因此,在从业选择上,大部分只能从事建筑、运输、农业、工业生产流水线以及餐饮等工作。想要促进乡村发展,就必須构建农村产业体系,而完善的产业体系则需要配套的教育体系,通过加大对于本村人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形成完整的良性教育机制,实现农村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政府应当主导乡村教育机制的构建,通过整合各类型培训资源和培训渠道,引导农村教育系统的革新,从而解决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师资薄弱和培训内容单一等问题,加大对于农村人才的培养,促进普通村民向农村精英的转化。此外,政府还可以引导城市培训资源为农村精英提供培训服务,通过定向培养、网络培训、专家辅导等方式,为留乡、返乡农村居民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为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四)建立规范的组织和产业

在中国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背景下,要有效解决农村人才供需矛盾,必须从外部和内部进行系统协调,在服务和平台建设上为人才回流创造条件,以农村精英“回流生根”为导向目标,形成人才、资源、产业在农村和乡村汇聚的螺旋上升态势。首先,政府应以富民、增收作为目标,建立乡镇精英人才库,培养和引进与乡镇产业规划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为农村经营发展建立规范化组织基础。各乡镇人才工作要与服务定位相匹配,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吸引一批具有较高技能和能力的人才,及时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服务、技术和人才,做好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以A村为例,根据A村的实际情况发展相适应的产业,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精英的流失率,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同时,完善的产业还会产生虹吸效应,吸引更多的农村精英留乡、返乡。

结语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经济社会普遍向好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增加,钱包逐渐鼓起来,农村环境也在积极治理改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的过程中,大家已经逐渐意识到,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人才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充足合理优良的精英人才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能够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开展。但农村精英引进方面也确实存在着一定问题和阻碍,如何攻克阻碍,突破难关,采取怎样的对策,对农村发展来说是一次考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岳梦琦.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人才引进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13):289-291.

[3]  刘妙彤.乡村振兴战略下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以粤西地区农村为例[J].农村实用技术,2021,(7):37-39.

[4]  鲁倩,马婷婷.乡村振兴背景下人才振兴路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1,(11):1-3+14.

[5]  李群,杨岚,路建军.保定市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6):181-182.

[6]  俞卓航,苏景城.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途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1,(4):10-12.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农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