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微型营养评估与血红蛋白、NT-pro B N P关系及其预后评估价值分析

2021-04-01 06:28卢晓操王晓琳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营养状况心功能机体

卢晓操,王晓琳

(1.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丹东 118000;2.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麻醉科,丹东 118000)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多发于65岁以上老年群体[1],是各类心血管疾病发展终末期表现[2],也是心血管疾病最为主要的死因[3]。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CHF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死亡风险与年龄呈正相关。有关研究表明[4],氨基酸N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血红蛋白(Hb)等指标可较准确反映机体心力衰竭状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CHF患者胃肠道易出现瘀血,致食欲不振,进而并发营养不良;反之,营养不良亦会使CHF病情进一步发展,二者协同可影响患者预后。目前,营养不良与CHF预后相关研究较少,且内在影响机制尚未明确[5]。现在对老年CHF患者进行营养评估仍无“金标准”,一般采用微型营养评估法(micro nutrition assessment,MNA)。本研究应用MNA评估CHF患者营养状况及机体营养水平,分析Hb、NT-pro BNP与其营养状况的内在关系,并探讨营养不良对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旨在为CHF患者评估病情、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1)年龄≥55岁;(2)患可致心力衰竭的心血管疾病;(3)已出现CHF症状;(4)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5)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2)合并胃肠道疾病者;(3)有急性心肌梗死既往史者;(4)有血液系统疾病者;(5)恶性肿瘤患者;(6)合并重度肥胖者。

1.2 一般资料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丹东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CHF患者63例。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59~86岁,平均年龄(74.43±6.28)岁;体质量指数(BMI)17~28 kg·m-2,平均BMI(23.29±2.84)kg·m-2;基础疾病:高血压33例,高血脂31例,糖尿病26例;心功能Ⅲ级36例,Ⅳ级27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营养状况及分组

患者入院后基于改良型MNA[6]收集基本资料,包括BMI、近期体质量变化、饮食状况、整体营养状况及精神状态5方面,每项3分,共15分。≥12分提示营养状况良好,<12分提示轻度营养不良或营养不良。依据MNA评分将63例CHF患者分为营养良好组(29例)与营养不良组(34例)。

1.4 观察指标

所有受试对象均于入院后次日清晨,取静息状态平卧位,抽取肘静脉血5 mL,3000 r·min-1离心30 min,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待测。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Hb,并以血清酶法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血清白蛋白(ALB)、前清蛋白(PA)、肌酐(Cr)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NT-pro BNP水平。同时,空腹状态下,测量患者身高及体质量,计算BMI。

定期随访1年,每3个月1次;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因心衰再次恶化、心源性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各指标相关性采用偏相关分析两组患者组间、时点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应用Graghpad Prism软件进行绘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NYHA心功能分级、TC、TG、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营养良好组患者年龄NT-pro BNP均低于营养不良组,BMI、MNA评分、ALB、PA、Hb均高于营养不良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2 营养状况MNA评分与各指标的偏相关分析

控制年龄、BMI两个变量,分析ALB、PA、Hb、NT-pro BNP与营养状况MNA评分的相关性。偏相关分析结果发现,ALB、PA、Hb与MNA评分呈正相关,NT-pro BNP与MNA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见表2。

表2 营养状况MNA评分与各指标的偏相关分析

2.3 两组患者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分别于随访第3、6、9、12个月4个时点,记录两组CHF患者因心衰恶化再次入院、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见表3。

广义估计方程分析结果发现,不同组间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0,P=0.048),OR值为2.731(1.009~7.393),提示营养不良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营养良好组;不同随访时间各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598,P<0.001),提示随时间推移,CHF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逐渐增加,见表4、图1。

表3 两组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表4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广义方程参数估计值

图1 两组不良事件随时间发生情况

2.4 ROC曲线分析

基于上述Graph绘图分析结果,选定随访9个月时数据为状态变量,ALB、PA、Hb、NT-pro BNP为检验变量,绘制ROC曲线。结果发现,ALB、PA、Hb、NT-pro BN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4、0.617、0.612、0.672。

3 讨论

有研究报道[7-8],营养不良为CHF常见并发症,亦是CHF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二者相互影响,协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会使CHF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上升。CHF患者营养不良多表现出低体质量、低蛋白血症、贫血等,其病理生理机制为:(1)CHF发生时,机体胃肠道细胞易出现缺血、缺氧,黏膜细胞容易脱落,进而导致胃肠道瘀血,各种消化酶分泌会受到抑制,使得食物消化与吸收降低;(2)CHF患者免疫水平降低,易发生感染,多为肺部感染,使得机体营养消化增加,导致营养不良[9];(3)CHF发生时,由于机体系统存在补偿机制,炎性因子、正五聚蛋白3(PTX3)、髓过氧化物酶(MPO)等分泌增加,参与并影响心室重构、肌肉萎缩等过程,使机体营养不良状况加重[10]。

MNA是老年人营养风险测评的工具。临床表明,CHF患者多存在较严重营养状况问题,对CHF患者进行早期MNA测评并基于结果行干预治疗,对其预后恢复意义重大[11]。CHF多发于老年群体,病程较长,且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单用MNA评分测评CHF患者营养状况及心功能状况,无法全面对CHF病情做出合理评估。因此,应将MNA评分与其他指标结合,更加辩证、全面地对CHF患者病情做出合理评价。

有研究[12]表明,贫血与CHF患者心功能程度联系紧密,是CHF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亦为预后的不良因素,纠正贫血可使CHF患者心衰症状得到改善。从病理生理学角度分析,贫血发生多因红细胞、Hb携氧能力降低,组织和器官缺氧,心、肾功能降低。Hb过低是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BNP是内源性多肽,与心衰程度存在关联,可作为敏感指标,反映机体心功能状态。NT-pro BNP为B型利钠肽原的酶切产物,其在血液中含量约比BNP高20倍,且半衰期更长,更加稳定,且易于检测,更适用于CHF早期诊断[13]。本研究结果显示,营养良好组患者年龄、NT-pro BNP均低于营养不良组,BMI、MNA评分、ALB、PA、Hb均高于营养不良组。CHF患者Hb水平降低,其机制可能为:(1)机体胃肠道吸收功能降低,铁摄入量减少,使得血红蛋白合成物质吸收受到抑制,或消化道出现应激性或药物性黏膜出血[14];(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钠、水潴留,稀释性贫血。ALB、PA降低或因ALB半衰期长,易受水钠潴留、肝肾功能减退及机体疾病状态等影响,而PA相对分子质量小,半衰期较短,仅为12 h,其水平变化更为明显。在CHF早期,PA可更为敏感地反映机体的营养改变,与心功能不全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LB、PA、Hb与MNA评分呈正相关,NT-pro BNP与MNA评分呈负相关,说明MNA评分可一定程度反映CHF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上述各指标均具自身特性,实际应用时应予以全面综合考虑,作出合理评估,从而为CHF患者临床诊疗作出及时、有效的干预。营养不良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营养良好组,且随时间推移,CHF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逐渐增加,这提示营养不良可能为导致CHF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LB、PA、Hb、NT-pro BNP的AUC分别为0.644、0.617、0.612、0.672,提示其预测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价值一般。

综上,MNA评分与ALB、PA、Hb、NT-pro BNP密切相关,ALB、PA、Hb、NT-pro BNP评估CHF患者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价值一般。MNA评分结合Hb、NT-pro BNP等指标对CHF患者病情及营养状态作综合性评估,有利于CHF患者临床诊疗,进而改善预后。

猜你喜欢
营养状况心功能机体
1~12月龄肺炎住院患儿的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评价
云南省老年结核病患者营养状况的调查
加温输注肠内营养对ICU患者营养状况和并发症的影响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Ω-3补充剂或能有效减缓机体衰老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奶牛瘤胃健康、机体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关系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体液分布情况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