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在运动器材中的影响研究

2021-04-02 04:57
粘接 2021年3期
关键词:羽毛球拍纤维材料折线

刘 明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咸阳 712000)

随着节能、降耗、减排理念的发展与成熟,现代材料制造轻量化逐渐成为当前工业、化工、材料领域等的重点研究方向。纤维材料因其性能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体育器材制造领域。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高性能纤维增强基体树脂的复合材料为主)的出现,因其具有质轻、高模高强、耐腐蚀、耐冲击、抗振等特点较普通纤维材料更适合应用于体育制造领域[1],尤其在羽毛球运动体育器材中被广泛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的制备

实验材料选用的纤维布是3mm厚的由Jining Car-bon Group Co.,Ltd 生产的,纯度为99%环氧树脂(epoxy resin)和固化剂(curing agent)是由Shang-hai Demao Chemical Co.,Ltd 生产的,可溶性PTFE是由DuPont company 生产的,Guangzhou Chemical Reagent Factory 为实验提供了HNO3(纯度为65%)、NH3·H20(浓度为25%)、C4H8O2(浓度为96%)、H2SO4(纯度为95%),提供(OC2H5)4、高纯C2H6O为Sinopharm Chemical Reagent Co.,Ltd。

如图1、图2、所示材料制备选择刻蚀法、stober方法制备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2],其具体流程如下:

图1 采用刻蚀法制备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流程图Fig.1 Flow chart of new high performance fiber materials prepared by etching method

图2 采用stober方法制备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流程图Fig.2 Flow chart of new high performance fiber materials prepared by stober method

其中图2 中的混合溶液配比为:先将Si(OC2H5)418mL 和C2H6O 98ml 混合均匀,再滴入NH3·H20 18mL和C2H6O 380mL。

1.2 球拍尺寸设计

球拍所用材料为碳纤维(carbon fiber)及环氧树脂(epoxy resin)的混合材料,其外观尺寸为中心控制的杆状。其中长度为459mm,厚度为1.53mm,直径为7.45mm;拍框设计为短半轴为椭圆形长度为102mm,长半轴为143mm,厚度为14.2mm,最长直径为0.71mm。球拍的编织是利用单元构建的,其使用的材料为拉线材料是一种Bisphenol A epoxy resin carbon fiber 增强复合材料[3],该材料的单胞模型(Cell model)含有4 个编织纱和3 个轴向纱。如表1所示通过加权平均算出的材料弹性参数,由此可以看出纤维的增强与编织角和纤维体积有很大关系。

表1 以上材料所用的基质材料属性Tab.1 Matrix material properties used for the above materials

在分析羽毛球拍的受力时,需要分析两端的和垂直向上的力,因为羽毛球拍在使用是,不单单有垂直向上的力,还有球拍两侧的外力。

1.3 实验原理与方法

使用有限元区域叠加法对材料性质进行匹配,匹配时只需要两相模型耦合无误,就说明材料的刚度适合,可以完成匹配。如公式(1)所示线弹性属性材料代表的同性材料的应力应变刚度矩阵为负,公式:

公式(1)中T代表材料的弹性模量;b代表泊松比;Fa代表负材料。

1.4 拍杆弹性性能预测

在分析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时,以分析弹性性能为主[4],分析的弹性模量也是在单细胞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Poisson"s ratio 和shear modulus 的分析。有限区域元叠合法分析的羽毛球拍弹性比较科学准确,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羽毛球拍因纤维轴的承担载荷比普通球拍的二维三向编制更好。

2 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比纤维织物A(Carbon fiber fabric A)、纤维织物B(Carbon fiber fabric B)和原始纤维织物(pristine Carbon fiber fabric)的红外光谱图如图3 所示,可以看出织物A 与织物B 的红外光谱差距不大,而与原始纤维织物的差距较大。Stretching vibration peak 和Absorption peak of carboxyl group三种材料都具有[5],织物A是在1100cm-1时、织物B是在3450cm-1和1650cm-1时、原始纤维织物是在3450cm-1时,但是峰值更强的是织物A和织物B。从峰值对比可以看出原始纤维织物在制备中已经被刻蚀(H2SO4、HNO3),而织物A出现1100cm-1、797cm-1说明纤维布上的SiO2颗粒已经成型。

图3 复合纤维材料的红外光谱图Fig.3 Infrared spectrum of composite carbon fiber material

通过显微镜观察织物A和织物B可以看出,经过刻蚀(H2SO4、HNO3)后的织物B表面出现了深浅程度不一的沟槽,与pristine Carbon fiber fabric 相比较表面积增加了,而Epoxy resin更适合附着与表面结构粗糙的织物[6];而织物A在显微镜中呈现出的是表面覆盖一层颗粒状析出物,而且还在局部形成团聚现象,结合图3可知,织物A在经过stober法处理后,纤维布表面形成了纳米级SiO2颗粒,从而提高了新型高性能纤维采莲的疏水性能,其表面同时也形成了微结构。

如图4 所示,将pristine Carbon fiber fabric 和ep-oxy resin 的表面湿润性用折线B 表示,Carbon fiber fabric A和epoxy resin的表面湿润性用折线A表示。通过图4对比分析可知,折线A和折线B随着可溶性聚四氟乙烯(PFA)的增加表面接触角都呈现出先增加而后减小的特征,当表面接触角值最大时,PFA的含量为45%,折线B与折线A的表面接触角最大值为(151.6±1.6)°和(138.6±1.8)°,此时这些材料具有超疏水性特征。可见,纤维材料表面接触角受PFA含量的影响较大,由于PFA为低表面能物质,对物质表面具有较大影响,因此,一定含量的PFA可以帮助纤维材料提升其表面的疏水性能[7]。但是由图可以看出,当PFA的含量大于50%之后,纤维材料的疏水性能会降低。

图4 可溶性四氟乙烯对高性能纤维材料接触角的影响Fig.4 Effect of soluble tetrafluoroethylene on contact angle of high performance fiber materials

如图4所示,当PFA的含量为45%时纤维材料的接触角最大,随着磨损次数的增加磨损量和表面接触角都成下降趋势。由于纤维材料在摩擦初期会出现断裂和SiO2颗粒脱落的现在,因此在初期磨损较大。之后随着摩擦的持续材料表面的epoxy resin 会发生反应,可以有效简繁磨损,而表面粗糙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接触角的变化[8]。由图4可知折线E的接触角在经历长时间摩擦后仍然保持在较高水平为(140.9±1.9)°,因此,此刻的纤维材料扔具有较高的疏水性。通过显微镜观察折线E的摩擦情况,折线E在经历长时间摩擦后表面仍然比较平整,虽有局部断裂出现,但是部分纤维没有折断。再将材料的磨损面进行高倍放大后,其在低表面扔可以看到PFA,而由于纤维与epoxy resin具有较好的相容性,因此在发生较大的摩擦时该材料仍然具有较强的疏水性。

在不同的pH 值溶液中检测了A 类材料的耐酸碱性,当pH值从1逐渐增大时A类材料的接触角变化明显。取一个固定的pH值1,纤维材料的表面接触角为(147.4±1.1)°,PH 值取最大值14 时,纤维材料的表面接触角为(148.8±2.2)°。通过PH 值对比可以看出,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9]。

3 结语

PEA 的 含 量 对pristine Carbon fiber fabric、ep-oxy resin 和碳纤维织物A 等材料的表面接触角有影响,表面接触角随PFA的影响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特点。当PFA的含量为45%时,该材料的表面触角为最大值,折线B(pristine Carbon fiber fabric 和ep-oxy resin)的表面触角最大值为(138.6±1.8)°,折线A(Carbon fiber fabric A 和epoxy resin)的表面触角最大值为(151.6±1.6)°。

表面接触角随着摩擦周次的增加呈下降趋势,Carbon fiber fabric A 和epoxy resin 在经历长时间摩擦后,表面接触角仍然保持的较好,也就是依然具有较强的疏水特性[10]。

Ph值从最低增加到最高时(1~14),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的表面接触角没有明显变化。当pH 值固定为1 时,纤维材料的表面接触角为(147.4±1.1)°,Ph 值取最大值14 时,纤维材料的表面接触角为(148.8±2.2)°。通过Ph 值对比可以看出,新型高性能纤维材料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

猜你喜欢
羽毛球拍纤维材料折线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先进纤维材料战略布局
红双喜可水洗羽拍 助力中小学羽球运动
折线的舞台——谈含绝对值的一次函数的图象
折线
折线图案
“一次函数”练习卷
静电纺丝制备PVA/PAA/GO三元复合纤维材料
硫磺改性聚丙烯纤维材料及其流变行为的研究
羽毛球拍杆软硬度的测试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