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风物散记 二篇

2021-04-02 03:45木木
散文诗世界 2021年3期
关键词:耳根田埂表姐

木木

大味至淡

我家乡人素有吃淡菜之习惯。出来久矣,喜食淡菜者甚少,而我依然不变此饮食嗜好。

所谓淡菜就是只用清水煮菜,其它油盐酱醋各种调料一概不放,且煮具不沾油烟方可出真味。

各种时令瓜豆蔬菜中可煮淡菜者众,多以口感平和中正者为佳。其中又以白菜为上。

所谓“大味必淡,淡且鲜。淡如道,鲜近禅。”

淡是化繁为简。近年做菜越来越不喜欢放太多调料,只有保持菜的本味方能吃出其真味。麻辣辛香自然有它诱人的味道,可不宜多吃。就如饮料虽甜香却不如白开水解渴耐喝有营养。又如观画,几笔写意,看似极简,画者胸中丘壑尽显。满汉全席是吃,青白小菜也是吃,谁能说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吃得更惬意?

人生的化繁为简就是减去一些不必要的应酬。三两知交,偶尔小聚,喝喝小酒,品品茶,眼前所见皆是景。人间清欢,不过如此!

淡是不急不燥不温不火。淡菜中,苦菜性寒,不宜多食;南瓜味甜,食多嫌腻;小米菜味涩,必得有蘸水佐之……其它各菜不足如是。唯有白菜性平,鲜而不腻。

淡是糟糠之妻。犹如白菜,日日见它也不嫌烦,不吃它也不想。等你老了,胃口不好了,它能伴你左右。

淡是清水出芙蓉,自有一股清静气。

少时看红楼梦中宝姑娘诗“淡极始知花更艳”,附会地以为那是她矫矜。年岁渐长方知误了她。也只有如宝姑娘者方能于大贵降至贫贱时耐得住清贫。

原来,大味至淡,早就活在乡人的饮食里了。

我的“人间草木”

读汪曾褀《人间草木》,忽地对“人间草木”这几个字生出无限的深情。

放眼望去,阳台上那一盆盆花花草草倒也惹人怜爱,但它们还是没有儿时记忆中那些植物亲切。那些长在房前屋后和山野田间的植物,它们不单属于我又好似只属于我。

山里的孩子总是要跟镰刀、锄头呀的为伴,有时难免受了它们的伤。没关系,扯一把蒿草吐点口水揉碎敷上保管好。不过你要分得清黑蒿和白蒿,专拣黑蒿消炎止血效果好。

山里的草也不是什么都可以碰得的。荨麻就是一种很可怕的草,摸一下你的手就像被针扎似的痛。只要经历一次,以后再不用谁警告,你也不会再去摸它了。我一直对荨麻又恨又怕,还有一点点敬畏,因为它总是跟一些故事情节联系起来。如老人们摆白(讲故事)讲《野人公》,里面就有荨麻。说巧姐儿爬到树上去,树下长了许多的荨麻,野人公也奈何她不得。

后来,再长大一点,我看安徙生童话《十二只天鹅》时,看到公主为了救哥哥们不能讲话,埋头用荨麻给哥哥们织蓑衣时,我哭了。如果说我不能知道小美人鱼公主为王子在刀尖上跳舞有多疼痛,那么我是知道摸着荨麻有多疼痛啊!何况用它来织蓑衣!

我还记得田埂上的折耳根(鱼腥草)和地埂上的折耳根是大不同的。田埂上的折耳根肥嫩粗大,但据说锈嘴不好吃。地埂上的折耳根细瘦不起眼,但很香。人们通常都挖地埂上的折耳根做菜。前几天我去表姐家做客,吃折耳根时我提到这个记忆。表姐说,其实田埂上的折耳根不是不好吃,是因为人们怕挖折耳根时破坏到田埂,所以都这样说。我和表姐同岁,但我脱离土地太早,而表姐没有读书,一直和土地上的事物打交道,所以我信她。可我也明明记得小时候从田埂上拔回折耳根被大人给丢了呀。

回来后,仔细一琢磨,觉得不对啊,大概是烹调差异。因为我們小时候不会凉拌菜,都是炒来吃。地埂上的折耳根细廋,但香,配腊肉炒来吃最得味。田埂上的折耳根肥嫩,但腥味重,不适合炒。但如果加上酱油、醋、味精、小米辣、糊辣椒、老干妈水豆豉、芫荽等佐料用来凉拌,入味后,腥味自然去掉,肯定鲜嫩可口。想是这样想,却未能验证。

田里还长有一种颜色鲜艳像草莓一样但被大人警告不可以吃的蛇泡。它的样子实在诱人,而且比起山上可食的野山泡来说又极易得到。可它不可碰的由头也实在可怕,说是吃了会中毒而且肚子里会长出许多小蛇来。那还是算了吧!如果说长出个狮子老虎来倒还不可怕,长出蛇来打死也不愿意的。但好奇心还是超过了恐惧,终有一天偷偷尝了一颗,呸,竟有这么好看而难吃的泡!

至于暑假时小伙伴们到山上挖来卖了赚零花钱或攒学费的半夏啊,春天可以摘来做面蒿粑粑的面蒿啊,可以吃花芯的开遍满山的大红花啊,一碰就粘在身上的粘粘果啊,像梦幻一样蓝的扁竹兰花啊……真是太多太多了,恐怕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猜你喜欢
耳根田埂表姐
田埂的底色
表姐“着火”了
寻宝记之采折耳根
田埂似脊,父爱如山
椭圆表姐的来信
摇曳的田埂
与众不同的表姐
折耳根炒腊肉
田间美味折耳根
玩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