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古今 图书传世

2021-04-02 16:29陈墨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青田石雕

自古,青田石被文人大量用作“雕刻图书印记”,所以在青田,人们统称出产青田石的矿山习惯为“图书山”,青田石为“图书石”,青田石雕为“雕图书”。凡此种种,意味着青田石和青田石雕的背后有着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和悠久的人文历史,从而名誉千秋,图书传世。

青田石雕,以青田县所产之青田石为主要原料,独特的青田工精雕而成得名,是全国首个取得石头类艺术品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史以来,师化自然,中得心源,青田石雕以立体镂雕为主要技法,尤擅表现花卉、山水、人物和动物题材,其雕刻因材施艺、因色取俏,精湛细腻,层次丰富。其原材料珍稀的不可再生性、其工艺绝活的超凡脱俗性、其作品难度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其艺术价值的保值增值性,使其“石冠中华”,堪称一流,成为“浙江三雕”乃至中国石雕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崧泽文化:印证青田石之源

浙江在古代是文化较发达的地区,在新石器时代,青田早已有人类居住。关于早期青田石的起源,《林氏宗谱·谷口图书石记》如是记载:“此石之出于何时,宜可以稽而讨之,乃杳不可得,则以吾姓之徙此者犹后,而此石之出已先。或元或宋,无人摩崖而刻载之,故不可知也。惟故老流传云,此山之始曾有两白鹤来栖,飞鸣旬日而后舍去,好事者陟而按之,遂得此石……”文中记载的这个“好事者”应该就是“青田石雕始祖”。

从考古学遗存及古代文献、地方史的记载来看,青田县所处的浙南地区曾广泛发掘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古文化遗址。考古学家曾经在河姆渡文化丰富多彩的原始艺术品中,发现有陶器、骨雕、象牙雕,也有造型简朴的石雕蝶形器和光洁的莹石珠、莹石管等玉石雕制品,这些佩饰品说明青田石早在史前时代就已被瓯越先民加以利用,但从新石器时期直至宋代之前,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关于青田石雕的记载几近空白。

现收藏在青田石雕博物馆的一件文物《青田石璜》,在奴隶社会主要用于装饰、礼仪,以至成为统治者权威的象征。经浙江省文物鉴定中心专家仔细鉴定、断定为:“2006年底,在湖州市千金镇砖窑场用土时发现一批古代玉石,其中一块石璜,该器属青田叶蜡石类,质地较软,色泽深黄,器成半环璜状。通过对质地、色彩、器形、工艺诸方面的综合分析,璜形为崧泽文化早期之器,距今6000年左右。”

这一发现将青田石雕历史起源追溯至崧泽文化时期,属新石器时期。它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比出土于绍兴六朝古墓的青田石雕“卧猪”还要早4000多年,印证了青田石之源。

二、六朝至宋时期:初具石艺雏形

六朝时期,北方时局动荡,南方地区相对稳定,石雕渐成浙江民间喜闻乐见的手艺形式。民间石雕工艺的流行,为青田石雕出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浙江省绍兴市富盛山墓葬出土的六朝石雕《握猪》,猪作伏卧状,形象十分可爱,即是当时浙江民间兴起石雕工艺的见证。这种以猪为题材的石雕工艺美术品制作,在浙江有悠久的传统,其源头可以上溯至崧泽文化遗址和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陶猪,甚或更早。

两汉及六朝时流行用玉猪、石猪作墓葬品。从出土文物可知当时浙江、福建等地都曾就地取材,制作过大批此类产品,以适应社会风尚的需要。这些雕刻小品,艺术要求不高,并不能充分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但却为历史上曾经开发利用过这些石料留下了可贵的史料。

吴越时期,提倡佛教,大兴寺院,号称“佛国”。朱彝尊的《曝书亭集》说:“寺塔之建,吴越武肃(钱鏐)倍于九国。”隋唐五代,浙江地区佛教盛行,出现了不少佛像石雕,这些石雕佛像在杭州、宁波等地尤为多见。青田石雕在宋代以后的历史就变得不再扑朔迷离。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浙江因此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区域。此时,与青田毗邻的温州经济发达,是主要对外贸易的口岸之一,两地因有瓯江相连,水运十分便利,由此带来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青田石雕也有了较快发展,各种文房雅具、香炉、小件玩物成为商品,流通于市。五十年代,从龙泉双塔内发现的五代吴越国文物中就有一件很小的青田石雕佛像,白色带微黄,质地较纯净。

可见,经过封建社会中期特别是唐代高度发达的文化艺术熏陶,青田石雕的技艺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从制作简朴的实用品,发展到能雕刻写实、生动、精细的圆雕宗教艺术品了。

三、元明时期:开创石章时代

元明时期应该是青田石雕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产品范围不仅局限于图书石等实用工艺品,其圆雕技艺已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尚处于实用品阶段。

从元代赵孟頫“始取灯光石作印”到明代中叶中国篆刻艺术出现了新的突破,文彭、何震成为明清流派篆刻辉煌业绩的开拓者,一扫浅陋怪诞的九叠文,力追秦汉,开辟了明清篆刻艺术昌盛局面。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载:“图书古人皆以铜铸,至元末会稽王冕以花乳石刻之,今天下尽崇处州灯明石,果温润可爱也。”清人韩锡胙在《滑疑集》中记载:“赵子昂始取吾乡灯光石作印,至明代而石印盛行。”

文彭以青田灯光冻石治印。清代周亮工《印人传》记载:“余闻国博在南监时,过西虹桥,见一蹇衙驮两筐石,老髯覆肩两筐随后,与市肆互诟,公询之,曰:此家允我买石,石从江上来,蹇衙与负者须少力资,乃固不与,遂惊公。公睨视久之,曰:勿争,我与尔值,且倍力资。公遂得四筐石,解之即今所谓灯光也,下者亦近所称老坑。冻石之名始见于世,艳传四方矣。”

明代流派印章艺术由此发端。文彭以青田冻石治印,不仅改变了文人“贵玉而轻珉”的观念,还开创了篆刻艺术史上的“石章时代”。

《论印绝句》中亦有赞:“鸥波亭子一灯明,籀篆精祥著墨兵,直祖南唐徐氏法,传衣阅世得文彭。”明代吴名世《翰苑印林》序云:“石宜青田,质泽理疏,能以书法行乎其间,不受饰,不碍力,令人忘刀而见笔者,石之从志也,所以可贵也。故文寿承以书名家,创法用石,实为宗匠。”

在明代雕塑中最能代表这一历史时期新成就的是各种小型观赏性雕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此时的青田石除大量制作石章外,已普遍应用于雕刻文房用具以及石碑、香炉、佛像等宗教物品。在山口村龙溪庙里,原有一只青田石雕香炉,体积大似谷箩,重约100公斤,上刻“明景泰壬申年(1452)春立”字样。此炉三足齐腹鼎立,无耳无盖,无花纹装饰,炉体隐约可见刀凿痕迹,炉口、炉腹的周围和三足均分相当精确。1957年,山口村修筑公路时,发掘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的墓志铭一块。此碑系用山口尧士山的红色花石制成,高48厘米,寬24厘米,厚7厘米,碑文计270余字。在浙江省博物馆藏有大明鱼篮观音一尊,高20厘米,用青田紫岩雕成,雕像姿势生动,仪态端庄、线条流畅,充分显示了当时高超的造型艺术水准。

此外,明初期还有人将青田石雕刻成首饰贩卖。《青田石考》记载说明:“盖蜜蜡未出,金陵人类以冻石作花枝叶及小虫蟢,为妇人饰,即买石者亦充此等用,不知为印章也。”冻石在明代已得到广泛的开采和应用。由此可以推断,石材之美在元明时期已经得到大家的推崇,而青田作为生产这类石料的产地,自然也倍受关注。

四、清代时期:荣登国际舞台

清入关后,为开辟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了一些有利于手工业发展的政策。清代的工艺美术,是一个全面发展并且形成各地不同风格、系统的繁荣时期。青田石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青田石雕的创作风格从丰富的实用工艺品开始转向大批侧重观赏的陈设品。光绪《青田县志》中有一首《方山采石歌》写道:“方山石,石何奇,巧匠斫山手出之。大者仙佛多威仪,小者杯杓几案施。精者篆刻蟠蛟螭,顽者虎豹熊罴狮。”从中足见当时创作题材之广泛而丰富。青田各处刻工虽不下千余人,而称为削楮妙手者,唯有山口周芝山弟兄数人及林赞卿等而已。

这一时期,青田石收藏之风从民间、文人雅士开始,进入宫廷,为帝王享用。清代篆刻艺术,继明代文、何之后,在理论与实践上得到更大发展,风格各异,派支繁衍,成为专门之学。特别是清代碑学盛行,碑学书家无不兼擅篆刻,追捧青田石。在《西泠后四家印谱》中,收录了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四家的印344方,除石经火的38方,共306方,其中青田石216方。

清代历朝皇帝普遍喜爱青田石章,特别是乾隆皇帝收藏的青田石章就达190余方。其中有1790年,乾隆皇帝八旬万寿节时由大臣金简、和珅集乾隆御制诗文中有“福”“寿”字样的句子,采用青田石镌制的“宝典福书”“元音寿牒”两套印章,每套各60枚,分上下两层装在紫檀木雕的宝匣内,作为乾隆皇帝的寿礼。这些印章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代小型玩赏性雕塑及工艺装饰雕塑延续明代以来的繁荣发达势头,石雕造型更趋于精美,尤其是清乾嘉以后的青田石雕作品,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殊为可惜的是,这些精美石雕作品都没有留下作者的姓名,即物存而名佚。

这一时期,青田石雕销售市场从国内转向远销海外,而且走向国际大舞台。近代以来,随着古老中国大门逐渐被打开了,中国产品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商品市场,这一社会背景也给青田石雕的向外输出提供了契机,青田人“投石问路”,成为“一带一路”的最早先行者和实践者。

根据1925年英文版《中国年鉴》刊载:“前在17和18世纪,就有少数国人循陆路经西伯利亚前往欧洲从商(莫斯科最多),初期前往者以浙江青田籍人为多,贩卖青田石制品。”对此,邹韬奋在《在法国的青田人》一文中更有生动记述:“据熟悉青田人到欧洲‘掌故的朋友谈起,最初在前清光绪末年,有青田人某甲因穷苦不堪,忽异想天开,带着一担青田所仅有的特产青田石,由温州海口而飘流至上海,想赚到几个钱以维持生活,结果很不得意,不知怎的竟得由上海漂流到欧洲来,便在初到的埠头上的道路旁,把所带的青田石雕成的形形式式的东西排列出来。欧洲人看见这样从来未见过的东西,有的也被唤起了好奇心,问多少价钱,某甲对外国话当然是一窍不通,只举出几个指头来示意,这就含混得厉害了!有时举出两个手指来,在他也许是要索价两毛钱,外国人也许就给他两块钱。这样一来,不久他便发了小财。这个消息渐渐地传到了他的本乡,说贫无立锥之地的某某,居然到海外发了洋财,于是陆陆续续冒险出洋的渐多,不到十年,竟布满了全欧!最多的时候有三四万人,现在还有两万人左右,在巴黎一地就有近两千人。”

浙江在向外輸出青田石雕产品的同时,也将石雕作品选送参加国内外展览或是国际性的工艺美术赛事。1853年青田石雕在南美路易斯赛会首次参加国际展出并获奖。光绪二十五年(1899),法国举办“巴黎赛会”,青田旅法华侨与筹办赛会使团交涉,获准“青田之石货许置会亭趸售”。 光绪三十年(1910),美国举办“圣路易博览会”,有青田侨民在会场开设青田石店,陈列青田石雕。1904年以后,青田石雕又分别参加了比利时赛会、美国巴拿马博览会、意大利都朗赛会和我国的南洋劝业会等,均获好评。宣统二年(1904),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上,青田石雕有四名艺人获奖,分别为林仁春的《刻竹林七贤石屏》、陈石卿的《刻石寿星·龙凤山笔架》、林晋卿的《刻石十锦杯屏风》、金针(缄)三的《青田石雕器》等。同年,在山口村创办改进图书石雕刻技艺局并聘请良工传授雕刻技艺。

五、民国时期:造就大国名匠

青田石雕在国内外声誉的增长和海外销路的开拓,大大促进了石雕技艺和生产的迅速发展。这个时期,青田石雕处于实用观赏品阶段,以实用品为主,出现许多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实用艺术品和部分纯观赏艺术品,同时造就了一批大国名匠。

名艺人周芝山,于1913年率先在青田山口村举办“手工传习社”,教授石雕技艺。他创作的花卉作品《梅鹤大屏》《瓜盒》《牡丹瓶》等12件作品和金针三的《青田石雕刻小屏风》,代表青田石雕首次在国际级的“万国巴拿马赛会”荣获工艺美术最高奖——银牌奖章。诚如陈琪在《青田石雕参加巴拿马赛会说明书》记载有对青田石雕获奖作品的具体评价:“每制一精品,切磋琢磨之工,非经年累月不成,能者又有随机应变之巧。譬如刻一松树,外层常石,里面忽见一白冻,即刻为白鹤或明月,见一红冻,即刻为红日,见一黑冻或苍冻,即刻为乌鸦、山鼠之类。变化之妙,在于其人。”

话说1915年,美国因巴拿马运河开掘成功,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又称“万国巴拿马赛会”), 赛会从2月20日至12月4日,历时280余天。与会者31国,商贾20余万家,观众达1900多万,堪为世界空前之盛会。该年恰好是青田阜山人陈琪被袁世凯政府任命被为中国监督和筹备局局长,借此浙江巡按使公署批准青田石雕艺人周芝山等集资成立翕和美术公司,购办青田石货,运美国参加巴拿马赛会。

此后,青田石雕生产迅速发展。据《青田县志》记载,清代末年,青田各地石雕艺人约1000多人,其中有一批著名艺人各有专长,如尹阿岩的人物、金精一的山水、张仕宽的葡萄山、金南恩的浅刻、董瑞丰的梅花、金叶的牡丹等作品均颇负盛名。他们在艺术上更趋成熟,已十分重视对石料俏色的利用。

至民国初年,出现了一批专门营销青田石雕的“花旗客”。该时期青田石雕外销的地区主要为欧洲、美洲和亚洲各国,尤以英国和美国最多。“花旗客”们从青田到温州百余里有小汽船可通,温州至上海,再从上海换船放洋,辗转欧美、南洋和其他大商埠。据1931年《工商半月刊》统计,在青田山口村曾设有专门收购“花旗货”的石雕商行,销往国外的石雕以实用品为主,采用普通石料,雕刻粗放,价格低廉,产品有书夹、台灯、花樽、烟灰盒、雪茄烟盒、笔架、中国著名风景等等,成批装箱运至美国。年发石雕数量多达2500箱,每箱头等货值洋一百元,次者值洋四五十元。随着青田华侨将大批的石雕输往五湖四海,世人从此了解中国,继而认识了这些精美绝伦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品。

至抗日战争爆发,海运受阻,外销几乎断绝,国内销路也受到严重影响。大多数艺人被迫改行转业,乃至流落异乡,石雕生产的艺人所剩无几。1936年6月16日,艺人们在山口林氏宗祠成立青田县图书石业工会,9月,更名成立山口图书石刻合作社,会员仅有262人。

六、新中国以来:精彩中国石都

新中国刚成立之际,百废俱兴,百业待兴。中央政府对传统工艺美术提出“保护、发展、提高”的政策方针,青田县人民政府拨出部专款,扶持、恢复和发展石雕生产,积极组织青田石雕艺人归队就业。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大力恢复、成立专门生产青田石雕的企业。1955年6月至1956年9月,先后成立了山口、鹤城镇、油竹、方山4个石刻小组和生产合作社,全县石雕从业人员500人左右,年产值20多万元。1958年12月,山口、鹤城、油竹、方山4个石刻生产合作社都转为地方国营企业,建立青田县石雕厂,下设4个分厂。1960年10月,4个石雕工厂重新转为县属集体企业,共有职工368人。由此逐步形成山口擅长花鸟雕刻、鹤城镇擅长山水雕刻、油竹擅长人物雕刻、方山擅长器皿雕刻的石雕种类生产分布格局。

集体企业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方式和手段,重视培养技艺人才。1956年前后各厂招收了一批青年艺徒。之后,选送了10多名优秀艺人和青年学徒到浙江美术学院民间工艺系、浙江省工艺美术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间艺人训练班深造;抽调20多名艺人到辽宁、云南、杭州等地,甚至到国外阿尔巴尼亚、日本等国,传授雕刻技术,帮助外地发展玉石雕刻,传播青田石雕技艺。1953年2春,浙江省文化局派贺鸣声等人到青田油竹石雕厂,进行为期3个月的石雕技术辅导和帮助组织艺人等工作。

这一阶段,青田石雕的技艺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涌现出许多优秀艺人和优秀作品。1956年7月,艺人张仕宽、林如奎、朱正普被评为青田石雕名艺人,吴如乾评为青年石雕艺人,这是全省工艺美术行业中首次名艺人评选,对推动老艺人传艺、青年人学艺产生重大影响。

著名艺人张仕宽擅长雕刻葡萄,他创作的作品《葡萄山》,布局新颖,取色奇巧俏丽,雕工精细,让人为之叹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对青田石雕的创新产生深刻的影响。林如奎以他纯熟的镂雕技法,雕刻了反映农业丰收的现实题材作品《高粱》以及以毛泽东诗词为题材的《咏梅》,是继《葡萄山》之后,运用传统花卉技艺表现时代新意的佳作。1964年5月,郭沫若到青田参观石雕工厂,挥毫写诗,热情赞扬青田石雕:“斧凿夺神鬼,人巧胜天然!”

上世纪六十年末代到七十年代,强调“突出政治”,创作题材以“红色题材”为主,产生了一批划时代意义的“红色经典”。1971年至1972年期间,周恩来总理和国务院其他領导人,提出要加速发展工艺美术品生产,扩大出口的重要指示,青田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恢复青田石雕厂的生产、成立青田县工艺美术公司,统一管理全县的石雕供产销工作,产销出现前所未有的好势头。青田石雕厂出品的《更喜岷山千里雪》《咏梅》《高粱》等作品参加1972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受到好评。《红旗》杂志发表了《更好地发展工艺美术生产》一文,文中评价了青田石雕《更喜岷山千里雪》《咏梅》。《人民日报》在以“推陈出新,繁荣工艺美术创作”为题一文中,赞誉青田石雕《高粱》是花卉瓜果题材推陈出新的佳作。

由此,青田石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批中青年艺人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1978年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有张梅同的《葡萄山》《松鼠葡萄》和林如奎的《高粱》被选入大型画册《中国工艺美术》。当邓小平参观工艺美术展览,看到倪东方创作的《谷子》,禁不住赞扬:“青田石雕俏色用得好!”同年5月,我国领导人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时,将名艺人林耀光创作的《群马》作为国礼,赠送给金日成主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新形势下,青田石雕的生产有了新的发展。青田石雕行业从过去依赖集体,改变为自主产销,出现了众多的石雕专业户。传统的具有规定的造型、规格和统一价格的“普及品”不利于艺人因材施艺的发挥艺术创造精神,不利于充分利用石料,开始逐渐消失,代之以基本生产无固定规格的“精刻品”,一般不再考虑产品的实用功能,不再受一般工艺品“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原则”制约,而逐步完善“特种工艺品”的艺术个性。

这一时期,青田石雕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一批石雕艺术家更趋成熟,创作作品无论是雕刻水平、风格塑造、情趣意境,都达到了美轮美奂的程度,在历届全国评比中赢得了极高声誉:1982年5月,在江苏连云港全国贝雕画石雕产品质量评比大会上,青田石雕厂的批量产品荣获全国第一名。同年8月,在全国第二届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大会上,青田石雕荣获国家“银杯奖”。林如奎的《高粱》、周百琦的《春》、倪东方的《秋》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1984年4月,在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林耀光的《千里雄风》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二等奖。1985年7月,在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审中,留秀山的《葡萄山》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1986年9月,在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审中,倪东方的《秋菊傲霜》荣获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并被确定为珍品,由国家征集收藏。

进入90年代以来,青田石雕创作不仅延续了80年代的良好势头,行业体制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青田石雕行业构建“山口镇、油竹街道、瓯南街道十公里石雕文化产业带”产业发展链条,打造“中国石都、世界青田”,培育了一批民营石文化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玉石来青田建立交易场所,形成了国内最具鲜明特色的产业结构,有力推动行业集群式发展。

在生产形式上,当地的四家石雕工厂进行了改制,青田石雕重新以家庭作坊形式进行生产。青田县工艺美术公司也完成改制,由青田石雕行业办公室履行管理职能,以加强青田石雕市场管理,引导和促进石雕行业的健康发展。2010年,石雕行业办更名为青田石雕产业保护和发展局,全面负責青田石雕产业的保护和发展。

在技艺传承方面,恢复了以师带徒的传统方式,雕刻队伍迅速状大。青田县政府重视石雕人才的培养,创办青田县石雕艺术学校,重视从业人员在职培训,注重与中国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积极培养技术精湛、富有艺术涵养的石雕人才。通过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形成了一支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首,众多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和中级工艺美术师组成的创作队伍,使青田石雕石雕行业迈入从业人员最多、产业规模最大、产销量最高、精品最丰富的黄金时期。

2006年,青田石雕荣登“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获得“十大地理标志区域品牌”殊荣,被正式列入浙江省“四个一批”重点文化产业。2008年,被授予浙江省著名商标,被列入浙江省文化厅首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传承保护项目。2009年开始,以“青田石雕博物馆”为中心,结合“中国石雕城与青田石文化主题公园”等石文化产业基地,成功创建了国家4A级“青田石文化旅游区”。

在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失衡的状况下,青田石雕理论体系得到基本改变、形成,并指导着青田石雕的创作与生产。2002年,青田石雕研究中心成立,定期出版专业研究青田石雕刊物——《青田石雕》杂志;开通全国首家专业研究青田石文化的门户网站——中国青田石网;建立了西泠印社青田印学研究基地,与专业印石团体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开展学术交流和理论研讨,促进“印石之祖”文化的复兴;搜集整理、编印出版《青田石雕志》《浙江非物质文化丛书——青田石雕》等60多部石雕理论专著。

由此,青田成为了名满天下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石雕之乡”“中国石文化之都”。

(本文选自201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陈墨著作《天工与意境青田石雕艺术》)

(陈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雅昌艺术网“雅昌观点”专栏资深国石文化研究学者。公开出版有诗集3部、青田石雕理论研究专著10多部。曾获国家新闻出版署图书奖、《诗刊》“新世纪诗歌大奖赛”优秀奖、《诗神》“校园诗人”称号、第十届“诗探索·中国红高粱”诗歌入围奖等奖项。个人小传入选《中国诗人大辞典》。现居浙江省青田县。)

猜你喜欢
青田石雕
沅州石雕博物馆藏品
浙江青田:大山里的“小欧洲”
青田有个李秋香
最美是青田——民心相通的侨乡
世界地图连着回家的路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
石雕艺术品的生产亟待整顿
曲阳石雕作品选
韩国奥林匹克现代石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