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恋,多变时代里不变的风向标

2021-04-02 15:42许华飞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本地人洞庭层面

许华飞

八百里洞庭,容纳四水,吞吐长江,无论是历史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特别是当下,社会变化和发展的迅猛之势,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几乎找不到前例。洞庭的人和事,正好成为时代脚步的缩影,值得细细品味。

恰在此时,周沛兄的新作《守望洞庭》付梓,成为今日洞庭难得的追忆和印迹。

《守望洞庭》是一本很“当下”的书,书中作品抓取入画的,都是具有鲜明时代痕迹的景观和人物。作者创作的主旨是进行“人文风貌影像调查”,确实也按照社会调查的细密,从环境、土地、湖泊、人物等角度进行了细致描述,将洞庭湖的人文积淀、百姓生活、社会面貌、环境保护等诸方面因素纳入作品之中,其中虽然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戏剧冲突,但是画面一望可知采撷于当下,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趣味,形成了具体而微的,今日洞庭影像档案。相信若干年之后,研究今日洞庭的时代风貌和社会发展,这样的影像也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鉴证。

然而,《守望洞庭》能够晋入“创作”的境界,同样来自于在作品中的自我体现。虽然反映了时代巨变的主题,但周沛的镜头语言是干净和从容的,没有刻意渲染所谓“日新月异”“一日千里”那种一惊一乍的感觉。整组作品的情绪是淡淡的,不见大悲大喜、大起大落。他把所有的改天换地,融在不同声色当中。

作者是洞庭的“本地人”,所以他的创作是带有本地人视角、本地人感受的。对于本地人而言,所有外在变化都在日积月累,在点滴中逐渐完成。他们内心对于变化的感受,也因为时间的拉伸,显得无比细腻。作为忠于内心的摄影者,周沛在歌颂时代进步、表现百姓生活愈加幸福的同时,也没有回避家乡记忆逐渐消散的遗憾,和家乡人在新的环境下重新寻找心理支点过程中的茫然——这,才是生活自己的味道。

生活的味道,才能让读者不再满足于作为旁观者,而随着作者走入洞庭的世界。这时候读者才会明白:变化就是一点点细微完成的;生活富裕了就是会让你幸福;童年环境的消失就是会让你遗憾;生活环境的变化就是会让你茫然,甚至还有点恐惧……这是洞庭的故事,也是读者身边的故事,洞庭百姓的心路,也是读者自己的心路。其实,想家的那颗心,大家想的都一样啊!

中国文化创作中,“乡愁”曾是一个重要主题。但今天交通和物流都实在方便。古人因为想念家乡的风味可以辞官归故,现在淘宝上下个单两三天什么风味都送上门来,还有什么可“愁”的?但“乡恋”依然是存在的,家乡的回忆依然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今天的中国是个大发展的中国,无可讳言,“发展”是一个双面性的命题。一方面,时代进步、生活富足,是无可置疑的成就;一方面,记忆中的面貌次第模糊乃至于消散,又会在人心中留下些许唏嘘和遗憾。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家味儿”却变得有些淡了,萦绕在心头的乡恋,格外需要被记录、被表达、被展示和宣泄。

周沛的作品在“纯影像层面”,无论是对于拍摄对象的选择、影像语言的运用,以及对众多人物、特别是自己长辈追踪深入的水磨功夫,都有可以称道之处。但是《守望洞庭》的吸引力,本质上还是来源于唤醒和展示了读者的同情心、同理心——乡恋之心。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来源于作者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对于乡人内心的体察和感悟。我们喜欢说,摄影是具有强大记录功能的艺术形式。这里的“记录”,绝不是简单记下外在世界的“一是一、二是二”,而是要深入走进時代的内心世界,感受和尊重人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和比喜怒哀乐更加细腻的情感构成,以合适的影像语言展示给读者。

必须说,周沛的《守望洞庭》在一个比较深入的层面上,实践着摄影“强大的记录功能”。在一个摄影在技术层面被冲击到风雨飘摇的时代里,这样的探索具有不应该被低估的价值。

这就是为什么我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读者。

2019年12月8日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负责人、摄影理论家、资深影评人)

猜你喜欢
本地人洞庭层面
本地人
本地人
洞庭临眺
本地人,外地人
游岳阳洞庭
春风染绿洞庭波
皱眉人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