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城市规划探索

2021-04-03 00:55张睿
工程技术与管理 2021年18期
关键词:公园价值生态

张睿

邛崃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中国·四川 成都 610000

1 引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共同建设美丽地球家园,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2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予以大力重视和支持,但是在实际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缺乏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有效平衡。生态城市,强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追求人与资源共生共存的城市环境建设[1]。其具备动态性特征,需要对城市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进行充分考虑,需要对城市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经济特征等予以综合分析,也需要社会公众与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参与打造,实现对城市发展空间的合理规划与布局优化,实现对城市发展新思路的有效创新,推动城市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和谐统一发展。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成都首次提出的“公园城市理念”,2021 年中央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为生态城市的规划和实施提供了路径。

3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城市规划策略

3.1 构建合理公园城市体系

构建四大指标体系[2]。由森林覆盖率、自然驳岸、郊野公园(耕地等农业景观)占比、优良天数占比、绿道线网密度,形成城镇外生态环境指标;由城市人均绿地、居住区公园绿地服务覆盖率、开敞空间绿视率等指标形成城镇内生态环境指标;由“生活圈+产业社区”、绿色交通出行率、公共交通分担率、避难场覆盖率、建成区污水再生利用率、博物馆以及文化馆等文化设施、体育馆以及体育场等体育设施等形成城镇生活魅力发展指标;由人才比例、科技投入、再生能源及碳排放相关系数组成产业内涵增长发展指标。

3.2 完善公园城市发展格局

① 锚固自然生态本底,保护利用生态景观资源。构建“山水林田湖城”城市格局。严格落实自然保护地类,按要求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予以管控。分析识别不同地域的山、水、林、田、湖特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地要求,以保护和合理利用为目标,将区域内生态红线保护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的山、水、林、田、湖,分层级划分重要生态绿隔区、一般生态绿隔区予以管控,建立公园和绿道连接路径的网络节点体系,明确建设用地、廊道退距、生态治理等控制要求和措施。

② 以公园体系为核心,推进城乡高品质场景建设。一是以自然保护地、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湖泊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形成生态公园体系。结合人的自然生态消费行为分析,在可利用土地的范围中,组织道路轨道等基础设施,构建高质量、可参与、可进入的自然生态价值转换场景点位。二是以农业大地景观为依托,以绿道、河流、湖泊、古迹为脉络,以城镇、乡村、村落、聚点、遗址为节点,在可利用土地的范围内,围绕人对农业发展、生产、消费、体验等众多需求,形成灿烂多样且不同侧重的“农商文旅体”郊野公园。三是分析公园覆盖半径的面积需求和范围,结合城市全年龄段对文化、体验、体育、社交、公共服务等活动需求构建“大、中、小、微”的城市公园体系,通过城市水系、道路等蓝网绿线,实现“300 米见绿,500 米见园、1 公里见林”。

③ 转变经济组织方式,构建内涵式增长发展模式。一是挖掘地域历史文化、传承创新文化价值。统筹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历史建筑、名木古树、农业遗址、水利遗址等遗存保护,建立遗存之间分类型、无冲突的统一保护管理体系、通过“文化传承、建筑重生和文艺美居”等总体思路,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记忆保护、文创发展等遗存利用体系。在城市开展中,摒弃大拆大建和规模驱动的发展模式,强化共建共享、共商共治理的运作机制,突出城市更新的内涵增长模式。二是有效构建具有韧性的生态城市,加大城市绿化建设力度能源的有效利用[3],加大城市智能管网建设,优化完善城市排水,回水利用体系,实施“海绵城市”,加强TND、TOD 的组织和复合开发,强化“密路网、小街区、窄路幅”的道路建设,提高步行的空间占比和亲人尺度。三是全面推进产业绿色发展。以产业功能区,构建产业生态圈体系,实现行业螺旋式发展创新,以公园城市建设为抓手,营造良好人居环境,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强化产城一体城市建设和职住平衡。

4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态价值转换策略

4.1 构建生态价值转换目标体系

通过构建“生态价值开发投入、非市场化、市场化和生态价值共建共享”四套机制,强化“生态保护与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服务平台、绿色金融支持、科技人才支撑”五类支撑,践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条主线,提升“生态文旅产品、生态特色农产品、生态绿色工业产品”价值,实现“生态资源资产规模日益壮大、生态价值开发渠道日益拓宽、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日益完善”的目标。

4.2 建立生态资源账号

通过“动态掌握生态环境资源资产家底、开展生态价值(GEP)核算与评估、强化生态价值核算结果应用”建立和管理好生态环境资源资产一个账户。重点评估城市生态价值整体情况、自然资源实物价值与生态服务价值及动态变化情况,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将生态价值核算结果纳入地方领导离任审计的重要内容和生态产品交易、推广、经营、开发的重要参考。

4.3 实践价值转换

将“生物多样性”变“生活多样性”,重点形成核心、节点、网络化的空间体系,创新创意培育立体化旅游产品,促进生态旅游提档转型。依托城市农业特征特色,将“原产地”变“名品牌”,以粮食安全为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区域帮扶协调作用,在可利用土地上,结合农业产业特色,强化乡村振兴项目实施,推进博览交易、信息服务、生活服务、教育培训等功能下乡,全面提升生态农业价值。依托“绿色”变“高端”,引导生态工业创新升级,提升地均产出效率,探索碳排放权资源配额交易,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跨片区实现。

4.4 搭建规划支撑和政策体系

持续开展区域合作,建立生态补偿体系,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内部跨区域实现。开展生态资源整体性、系统性生态保护与治理,推进生态价值开发关键环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品牌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探索生态环境信用积分评价和运用机制。设立生态价值开发市场服务平台,促进生态产品交易,创新生态价值开发绿色金融支持。

5 结语

在国家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号召下,各个城市积极转变传统的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形成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和谐统一的城市建设与发展理念。如何加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平衡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关键与重点,这要求城市规划过程中加强对生态城市规划理念的有效应用,不断推动城市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公园价值生态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在公园里玩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一见如故
生态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