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的探讨

2021-04-03 03:57
地下水 2021年5期
关键词:监督管理水利水利工程

张 婧

(延安市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陕西 延安 716000)

水利工程建设的施工环节本身较为繁琐,且建设周期长,所以整体上管理难度系数较高。在建设水利工程期间,相关的负责人务必要搭建科学而完备的工程质量及安全监管机制,相应地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安排质量监管工作者狠抓建设质量,而且还要完成好管控工作,监督施工人员牢牢遵循施工要求,进而保证水利项目的建设质量及工程安全。基于此,本文将进一步分析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再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给同行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概述

之所以要搭建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就是为了让工程建设部门以及有关管控部门可以在针对性的规范引导下开始运作,保证其具有完备的组织形式以及运作机制,从而使各有关单位在水利工程的质量及安全监督管理过程中起到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以及安全水平,此时有关管理部门务必要牢牢遵循质量及安全监管体系,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可以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及安全监管体系划分为如下几个时期,具体来说:

(1)新中国成立初采取政府全面监管时期。在这一时期之中,由于采取的是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此时我国的水利项目常常被单一化地认为其会耗损国家的大量建筑资源,同时是交由国家政府单位投资运作的建筑项目,所以我国有关政府单位要求对水利项目建设的质量及安全性予以评估且采取统一化的监管,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上下级监管的关系。同时在该阶段,我国水利项目建设的整体进程较慢,同时还缺少统一化的监测指标,这就造成项目设施以及建设活动的随机性较为显著,很难达到既定的安全性标准。与此同时,部分水利项目的建设工作者在专业水利知识上的匮乏,此时就要求在政府有关单位引导下展开内部自查工作。

(2)项目建设单位自我管控及国家行政单位监督相综合的时期。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此时产生了诸多新型化的项目建设管理机制。比如说对水利项目采取承包制,利用多元化渠道实现项目投资,有偿应用水利项目的投资等等。在这个时候,国家行政单位在项目监督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渐渐削弱,在我国有关行政单位允许及仔细监管的基础之上,通常采用的是水利工程建设部门自行管控的基本模式。

(3)水利工程监管机制趋于优化的时期。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地逐渐提升,此时水利工程建设技术也获得了优化,渐渐走向了发展成熟,而且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方针也在趋于完备,不管是所波及到的范畴亦或者是执行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较为理想的提高,除此之外,政府监督工作也不会简单地停留在外部形式和表面,而是要求政府单位切实展开监督工作,严抓项目质量及安全问题。

2 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问题分析

水利工程作为一项系统性且繁琐化的建筑工程,此时要关乎到多个部门,同时项目量相对比较大,这就给有关部门及施工人员的配合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具体如下:

2.1 组织结构不合理

现如今,我国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及安全监督管理可以划分为如下三类模式,具体来说,(1)将监督管控系统布局于水主管行政单位,通过某一个具体单位开始完成监督工作。(2)交由水主管行政单位提供必要的监督工作;(3)赋予单独的监督单位提供必要的监督工作。在建设水利项目期间,因为缺少统一的质量及安全监督管理组织结构,如此一来,就提升了管理工作的难度系数,造成在建设及运行水利工程项目的过程中较为混乱,从而降低了水利项目建设运行的实际效率。

2.2 法律法规亟待完备

现如今,尽管当下我国水利项目建设及质量监督管理方面已有法律法规,例如颁布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水利部颁布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规定》《水利工程质量检测管理规定》《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

不过诸多的法律法规下发时间较早,所以很难有效地顺应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标准,所以其法律法规亟待进一步优化,针对已经下发《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其对建设安全监督的说明还不够清晰,很难将有关部门间关系明晰清楚,所以这就提升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及安全监督的难度系数。除此之外,质量及安全监管有关法律法规在实际推行落地的过程中还留有诸多的不足之处,诸多的管理人员无法对当下法律法规有一个全面的地认知,如此一来就很难发挥管理工作的效果。

2.3 建设管理资金问题

建筑工程之所以要采取造价控制的方法,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但是部分建设单位为了获得短期利益,不合理地展开造价控制。尽管从短期而言大幅度地降低了水利工程的支出费用,不过从长期而言,就给水利工程的质量以及安全埋下了一系列不良隐患,极易诱发不同程度的安全事故。不仅如此,部分施工单位在工程成本、工程进度以及工程质量三者关系上处置不合理,这就使得水利工程的最优目标极难实现。与此同时,部分施工单位并没有认识到成本平衡的关键性作用,而只是肆意通过减少成本来减少费用支出,这就造成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以及进程无法获得保障,这无疑会影响到施工企业的外界形象。

3 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措施分析

3.1 健全管控,搭建系统、统一的网络监管体系

建筑材料是影响水利项目质量及安全程度的重要要素,相关的负责人务必要他们的性能及质量管控安于重要的位置,不管是在采购建筑材料的过程中,抑或者是在采购环节结束之后,当进入工程现场之后都应该根据既定规范加以监管及约束。只有把各个项目材料的质量落实下去方可有效地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可靠。换言之,高水平的水利项目材料是搭建高质量水利工程的重要前提条件,相关的负责人务必要将那些质量低劣的工程材料拦截在外,不允许其投入进实际的工程建设之中。不仅如此,相关的施工人员还应该仔细地登记好工程材料的采购、验收以及复检等多个环节,避免在后续施工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质量隐患。在管理水利工程期间,常常会关乎到管理人员的校对环节,而管理者规模较大并非一劳永逸,有时候还会引发一系列管理混乱的现象,比如说产生乱管、多管或无人管的问题,如此一来,水利工程的质量及安全性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针对这一问题,工程管理部门可以根据工程状况,灵活地利用多元信息化方法,搭建统一、全面的网络监管机制,而在该机制内,这一体系要求将所有关乎到的管理工作者都上传至信息系统内,利用网络平台做到信息上的实时共享,进而确保水利项目管理工作能够稳步推进。

3.2 提升监督管理的实际效果

水利工程施工要进一步提升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实际效果,解决流于形式的问题。为此,要持续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完善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申请、项目划分申报审批、质量评定申请等相关制度,严格审定建设项目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划分,并严格按照工程质量监督评定标准,依标依规提出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确保质量评定客观、公正。同时,施工单位要强化质量安全检查工作,保证常规检查,并不定期进行专项巡查,通过查现场、查人员、查实体、查资料,尤其对于重要隐蔽单元工程,关键部位单元工程、阶段验收、竣工验收等环节强化管理。

不仅如此,施工单位要不断创新监督模式,不断挖掘数字化监督方案,强化水利数字化支撑系统应用,定期拍摄影像,上传电子资料,拓展监督检查面。例如在河道清淤过程中,可以借助超浅水地形地貌测量技术进行监督管理,以全断面测量施工前后的情况,全面还原水下施工情况,提升监管的效率。

3.3 重视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平,此时要积极建立并完善系统化、全面化、多方位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而且还要提升对资源及资金的投入比重。在设计水利工程的过程中要保证科学规范,采取最优设计方法设计水利项目的构件方案以及工程图纸等等。针对那些施工工作者,要求其适时地接受技术方面的训练,要求其娴熟地掌握相关技术方法。针对施工材料,也无必要做到严格把关,选取适当的建设材料。不仅如此,在建设工程项目的整个流程之中,还应该安排专业人员展开指导监督。

3.4 协调监理与施工之间的关系

合理建设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确保水利工程的质量安全。在建设水利工程期间,相关的监理工程人员与施工人员要建构一种协调性的关系,在正式施工之前,监理工程人员要仔细地核对及检测评估施工预案的可操作性,保证安保系统的稳定可靠性,而且还应该在日常施工过程中,定期展开巡视、抽查以及检测等等,由此进一步提升项目的实际监管力度。除此之外,还应该重视人员培训工作,在正式施工前,要求对施工队伍展开专业化训练,着重训练其掌握施工安全的注意要点等等,着力提升施工人员们的安全观念,如此一来,才能够在后续施工环节中,尽可能地减少一系列不良的安全隐患。

4 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项目本身就是一个长期性、复杂化的工程项目,同时质量及安全始终就是水利项目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相关的负责人要想确保项目的安全可靠,为了能够有效地避免不良安全事故地出现,此时就务必要把控好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着力践行好各环节的严格防范工作,同时还应该依据实际管理过程中的现存问题建构及完善质量及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搭建全流程化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及系统性监管网络,由此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水准,推动水利工程健康发展,为施工企业实现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最终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猜你喜欢
监督管理水利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重大水利工程复工风采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营改增对水利工程造价的影响
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
加强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的思考与探讨
带头增强“四种意识”推动监督管理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