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师成长困境及对策分析
——以广西F区为例

2021-04-06 06:37黄林静子范稚莲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3期
关键词:津贴职称班主任

文/黄林静子 范稚莲、2*

教师是推动乡村教育和实现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资源。建设好农村教师队伍首先要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但目前在部分偏远的农村地区仍存在着教师流失、教师成长缺乏平台等问题,这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因此对教师成长的研究很有必要。

本文所研究的农村地区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劳动者聚居的地方。从行政区域划分来看,农村地区主要包括乡镇、村屯,而省、市、区(县)则属于城市。因此,本文研究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指的是乡镇、街道和村屯的小学、中学教师,其中包括在编教师、聘用控制数教师以及顶岗教师[1]。

一、F区农村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F区农村地区共有中学13所、小学11所,在编教职工1650名,其中包括高中教师26名、初中教师450名、小学教师1174名。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情况如表1~3所示。

表1 F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情况

表2 F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情况

表3 F区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情况

二、农村地区教师成长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教师成长物质条件分析

1.农村中小学教师收入偏低

目前,F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基本为“义务教育教师岗位工资”“奖励性绩效工资”“岗位津贴”“艰边津贴”等4项收入之和。就在编教师而言,平均工资收入基本等于或略高于本地区公务员的平均工资;但聘用控制数教师、顶岗教师等工资收入普遍偏低,存在与在编教师同工不同酬的问题。在实际调查研究中,大部分教师对当前的工资收入评价不高。通过对F区895名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55.8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与年龄、学历相当的当地公务员相比低很多。此外,部分农村小学教师反映,由于他们所任教的小学是属于街道辖区内的学校,教师不能享受农村教师补贴,但校内的学生却可以享受农村补贴,对师生区别对待让教师内心存在消极情绪,这不仅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还会引发农村地区教师流失。

2.教师津贴补贴增长速度滞后

根据国务院工资制度改革小组、原劳动人事部《关于教师教龄津贴的若干规定》,从1985年开始,国家按从事教育工作的年限给公办教师发放教龄津贴,其中,教龄满5年不满10年的,每月3元;满10年不满15年的,每月5元;满15年不满20年的,每月7元;满20年以上的,每月10元。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教龄津贴却仍是每月3元~10元不等,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上涨速度。班主任津贴不具有差异性,也是教师津贴缺乏激励作用的具体表现。根据《关于开展F区义务教育学校中小学班主任津贴绩效工资增量申报核定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从2019年6月1日起,F区义务教育学校中小学班主任津贴按照300元/人/月的标准发放。但由于城乡中小学校基础情况不同,小学和中学的班主任工作压力不同,大班与小班的管理难度也不同,实行统一的工资标准,既不公平,又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尤其是那些工作繁重的教师。

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要求都很高,他们认为教师应是无私奉献、不求索取的,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然而,长期艰辛的付出与享受的待遇存在较大差距,是现行体制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忽视和否定。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提出,工资待遇、生活条件等属于保健因素,如果无法得到满足,容易使教师产生消极不满的情绪。保健因素得到改善后,虽然不一定能起到激励作用,但可以一定程度上消除教师的不满情绪。因此,想要让教师都能辛勤付出,努力干事创业,必须要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保证教师这个职业的吸引力,才能留得住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推动他们不断进步[2]。

(二)教师权益方面的原因分析

1.住宿条件差影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

目前,F区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和中学基本都建有教师宿舍,尽量解决教师休息与工作、值班值守的矛盾,为部分教师提供了良好的住宿环境。但是,有的教师提出,在教师宿舍的建设过程中,存在部分较为繁琐的工作和较大的阻力,导致一些项目的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几年下来都未能落实宿舍建设的问题。事实上,大部分教师都居住在自己家中,学校提供的宿舍仍未能满足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村级小学教师的住宿需求。通过对F区895名教师调查的结果发现:17.54%的教师有周转宿舍;5.36%的教师有保障性住房;42.46%的教师有自有住房;34.64%教师目前是租房或寄宿等;受访的55.75%的教师认为,他们没有获得住房保障,对教师队伍的住房现状感到不满。

2.培训学习不足,专业性得不到提高

再教育落后是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的重要原因。目前,一些学校高层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没有足够的重视,部分领导主抓学习成绩、升学率,长期忽略教师培训工作;甚至部分学校领导片面地认为,如果教师参加培训,专业能力提高后可能会选择跳槽,不利于本校教师队伍的稳定。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繁忙,部分教师甚至一人担任几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无暇分身参加各类培训。此外,培训经费不足也是制约教师学习培训的一大问题。F区教师培训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投入、学校及教师个人投资,由于学校教育经费及教师个人工资有限,不会主动进行培训投资,因此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经费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但由于F区农村教师占比较大,加上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限,难以保障对教师培训经费的专项投入。培训不足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滞后,对教师成长不利[3]。

3.教师惩戒权束之高阁影响正常教学秩序

奖励与惩罚是教育的两种最主要的方式,两者相辅相成。而如今的学生从小父母宠爱有加,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不服从管理;抗压能力差,存在少部分学生无法接受教师的批评而采取极端行为的案例。

因此,教师们对学生普遍存在“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不愿管”的心理。教师对学生实施惩戒后,很可能造成学生本人或学生家长与教师直接的冲突,而在冲突中教师往往是有过错的一方,可能会受到学校的处罚。出于自我保护,大多数教师都对学生的一些违纪行为无可奈何。可以预见的是,如果长期对一些破坏教学秩序的学生放任自流,必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师本人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体验感。

(三)教师成长的体制机制分析

1.非教学事务过多浪费教师精力

一是各政府部门下达的行政任务过多。据了解,各中小学每年承接的行政任务有民族团结创建、防艾、禁毒、反邪教、扫黑除恶宣传、垃圾分类等三十多项任务,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开展相关任务工作,而且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分身完成各项任务的资料以备检查。二是临时性“进校园”活动过于频繁。学校具有师生多、易配合工作的特点,不少政府部门将各项工作“进校园”作为完成本单位工作的“捷径”或“特色亮点”。有的活动开展后,还要求召开座谈会、写观后感或进行答题测试,但实际上部分活动内容与教学毫不相关,不仅占用了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而且还占用了正常的教学时间,使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失去了继续学习和提高自我的时间和精力。

2.教师职称评聘不合理限制农村教师发展

一方面,职称评审要求过高,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难以达标。职称评审一般要求课题或论文取得县级以上荣誉,但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问题,而且科研、教学条件及能力方面与城市中小学教师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职称评审方面需要克服更大的困难。另一方面,目前采取的职称评聘结合的方式造成部分符合条件的教师未能聘用到相应的岗位。当前,职称评聘结合的方式存在职称与岗位挂钩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岗位没有空缺的情况下,对应的职称聘用名额将受到限制。如某街道小学反映,该校有的教师在2009年、2011年已经获评一级职称,但由于岗位过少,至今未能得聘一级岗位。

三、解决农村地区教师成长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

一是逐步提高教师教龄津贴。如今每月几元的教龄津贴已远远落后于经济物质水平,必须要大力提高当前的教龄津贴,给予更多农村教师,特别是长期在教育岗位一线的老教师物质上的关怀和支持,使农村中小学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根据班主任工作难度制定差异化的班主任津贴。根据1979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普通中学和小学班主任津贴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班主任津贴因不同年级、不同班级规模而有所不同。该《办法》充分考虑了担任不同班级规模的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难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建议参照此文件,按照城乡教学条件差异、班级规模、管理难度等因素,对班主任进行划级别分类,并制定不同级别的班主任津贴。通过合理扩大津贴差距,转变班主任的工作态度,从而激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切实保障教师权益

一是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资金投入方面予以倾斜,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重点是加强对教学楼、教室的现代化建设,优化相关教学配置,努力缩小城乡教学条件差距,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更为舒适、高效的教学环境。着力解决教师住宿问题。要拓宽周转房建设覆盖范围,制定教师周转房管理规定,明确周转房的管理办法。设立教师周转房公共装修和维修资金,以便学校定期对周转房进行装修或维修。为短期支教、走教、轮岗的教师除了提供住所外,还应配置必要的家具、家电等。建议为在农村中小学一线教学岗位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在学校所在乡镇提供中低价房,由教师根据自身需要决定是否购买,使广大教师不必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往返于城镇和农村学校之间。

二是合理开展教师培训学习。要围绕培训需求开展调研,选择农村中小学教师更感兴趣、需求面更广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要贴合教师工作实际,降低理论培训的比重,重点开展教师业务素质提升的培训课程;要创新培训形式,改变当前“满堂灌”的培训方式,鼓励教师参与培训活动,积极互动、积极思考才能学有所得;要强化培训结果的应用,当前教师培训工作往往是培训完即结束,实际培训效果如何无法得知,必须要根据不同类型的培训建立完整的效果评估机制,确保教师在培训中所学知识能运用到教学中;要多渠道筹集教师培训经费,除依靠政府、学校及教师个人投入外,可适当考虑向社会公益组织寻求帮助。

三是保障教师合法合理管理学生的权利。管教学生既是教师的义务是教师的权利,必须立法明确教师“惩戒权”的边界。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在权力范围内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同时也能更好地约束教师的行为。

(三)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是必须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考核的主体地位,减少非教学事务。建议由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正面或负面清单,详细规定哪些检查、考核内容可以进校园,哪些内容不可以进,对非教学类事务进校园活动予以规范管理,为学校潜心治学创造良好的环境。教育部门应要提前谋划,在每学期开学前将“进校园”的活动项目和考评任务向教育部门提出申请,经教育部门审批后方可开展。

二是改革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合理改善评审条件,逐步变“论文+岗位”为“资历+能力”,根据教师不同的工作任务及对应职责如教学、管理、科研等制定不同的职称评聘上升通道,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激励不同工作性质的教师不断要求进步,为乡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中高级职称的聘用数额应适当向农村地区倾斜,特别是向艰苦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倾斜,以鼓励更多的优秀教师投身基层。

三是建立健全城乡教师“双向流动”机制。选派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交流,并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通过人才流动丰富教师的阅历,促进城乡教师的合理配置。

猜你喜欢
津贴职称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公示制度让村干部津贴更“明亮”
夸夸我的班主任
图表
社会保障基金发放情况
班主任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职称
职称评审实现了“两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