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高职学前师范生就业分析及对策

2021-04-06 06:37李文静陈丽丽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3期
关键词:师范生就业指导双减

文/李文静 陈丽丽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给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尽管当前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时期,但疫情带来的经济危机和失业率较往年更加严峻。“双减”政策的落地对高职师范生就业更是带来巨大的冲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统筹做好毕业、招聘、考录等工作,让他们顺利毕业、尽早就业。”[1]高校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毕业生适应目前的就业形势,实现高质量就业。

一、后疫情时期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和特点

(一)企业招聘职位减少与求职人数增加,双重压力并存

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1076万,将创历史新高[2]。随着国外疫情的严峻形势,留学归国求职的人数不断增加,毕业生人数将无疑比2021年更多。由于全球疫情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处于缓慢的恢复期。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因为疫情管控而减少招聘人数、调整用工招聘策略,部分企业甚至采取裁员政策保证企业正常运转。高职院校毕业生作为中小型企业的就职主体,无疑是受到冲击最大的群体。

(二)招聘形式变化,给毕业生求职带来困难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过程中,线下招聘会部分处于暂停状态,为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一系列线上就业政策,包括:“24365校园招聘会”“春暖花开国聘行动”等活动。线上招聘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毕业生进行就业,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毕业生参加线上招聘,无法像面对面招聘那样更好地了解企业的整体情况,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二是线上招聘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优势,对毕业生就业带来一定困难;三是互联网5G技术为线上就业提供技术支持,但对就业者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求职的毕业生需要提高新技术运用的能力。

(三)毕业生寻求稳定存在严重的观望情绪

受疫情的影响,许多毕业生在就业时出现畏难焦虑恐慌的情绪,导致“慢就业”“懒就业”的状况频发。家长对孩子就业持“稳定为主,不着急”的心理状态,这在无形中都加剧了学生观望的就业情绪,使学生缺乏主动的就业动力。由于大环境的变化,导致更多的学前师范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加入“专转本”“考编”的队伍中,错失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在没有考取时处于观望状态。

二、“双减”政策对高职学前师范生就业的影响

学前毕业生80.89%选择公办幼儿园,但公办幼儿园对学生专业能力要求较高,民办幼儿园成为学前师范就业第二选择[3]。受疫情的影响,民办幼儿园生存压力巨大。根据调查,约有50%的民办幼儿园面临倒闭的危机,导致大量的学前师范毕业生转战教培行业。2021年7月底,“双减”政策出台,对教培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教培行业作为高职师范生就业主战场,无疑给高职师范生带来一定的就业压力,使高职师范生的就业面变窄。

三、高职师范生就业意向调查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为了解疫情和“双减”政策对学前专业师范生就业的影响,2021年11月笔者对扬州某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回收问卷442份,其中有效问卷403份。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详情见表1。

表1 2022届高职毕业生就业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人/%)

(二)学生就业情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选择

学生的就业选择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毕业后主要去向选择、就业地域意向、就业薪资意向、就业单位意向、期望福利意向、择业最看重因素、影响录用单位的主要因素等。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2022届高职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人/%)

2.就业认知

就业认知主要调查了疫情和“双减”政策下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学生就业途径、求职的主要困扰、职业定位是否明确、是否需要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的就业指导等。详细情况见表3。

表3 2022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认知情况/(人/%)

四、调查的主要结论

在疫情和“双减”政策的影响下,63.03%的学生认为疫情影响就业,58.56%人认为“双减”政策影响就业。在“双减”政策下,86.1%的学生认为需要提前做职业规划;95.29%的人认为需要提高专业能力;68.73%的学生选择在“双减”政策下升学。从数据看出,在后疫情时代“双减”政策下,随着专升本的招收数量增加,更多学生将升学作为毕业第一选择,意识到要提升专业知识来应对大环境的变化。

在“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89.3%的学生愿意从事对口专业;80.89%选择公立幼儿园,可见,在政策的大环境下学生与家长对工作稳定性的需求较高。学生在就业过程中,78.41%学生愿意回到家乡工作,选择工作单位是更加看重薪资和五险一金,且74.6%受家人影响。从调查的情况看,扬州某高职学前专业毕业生从事幼儿教育的学生比例达89.3%,充分体现了高校教育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但学生更多倾向稳定的幼儿教育工作,不愿意到教培行业,与“双减”政策实施有很大关系[4]。

只有58.31%的大学生有明确的定位,97.02%的大学生认为需要专业的职业生涯教育。大学生的主要困扰因素是缺乏实践和社会实践工作,学生最需要的就业服务是求职面试技巧和个人发展规划指导。为此,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时进行实践训练并广泛发掘就业信息,能够缓解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困扰。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疫情和“双减”政策的影响下,大部分高职学前专业毕业生将升学作为第一选择,并有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意识。意向就业的学生更倾向稳定的工作,选择工作受家人影响较大且看重薪资。

五、促进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多方措施

(一)国家政策稳定就业创业

在疫情和“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国家先后出台多项就业政策促进就业,其中与高职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政策较多[5]。

1.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增加升学机会。2020年疫情发生后,全国范围内扩大应届毕业生专升本的规模,高职学前学生通过升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应对政策的变化。通过扩大毕业生的升学规模短期可以缓解大环境变化下的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长期看可以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质量。

2.鼓励学生参军入伍。为了应对疫情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影响,中央军委国防动员各省征集毕业生作为大学生征兵的重中之重,加大应届毕业生征集力度。学前毕业生加入征兵中,在服役后并完成专科学习后可免试入读普通本科或成人本科,继续提升专业水平。

3.增加“三支一扶”、特岗和西部学前教师招聘规模,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在调查中,没有学生愿意到西部地区工作,我们积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一线就业,努力扩大基层就业需求。学前毕业生可以到基层锻炼自己的能力获得成长,从而减轻疫情和政策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24365招聘平台”全覆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部推出的“24365校园招聘服务”平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每天24小时全年365天的招聘服务。调查中,有1.49%的学生愿意创业。全国各地各种政策促进经济恢复,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国家加大就业创业补贴,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

(二)学校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

1.拓展就业渠道,加强校企合作。疫情之后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的恢复发展,提供就业机会。高校创新了就业指导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线上招聘会和线下招聘会相结合,拓宽就业渠道。高职院校因缺乏与幼儿园沟通、合作,导致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加强与幼儿园合作的力度,充分调研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订单式培养。“双减”政策减少的就业面,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带来更多的机会。

2.抓好重点群体就业,精细化开展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因材施教”,在了解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需求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精准式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对家庭经济困难、“慢就业”的学生实现“一人一策”,给予特殊群体重点帮扶确保贫困家庭学生高质量就业。

3.加强毕业生心理疏导工作。后疫情时期,各地无疑将继续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难度也将加大。高职学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容易转换成焦虑情绪,对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辅导教师展开联动,帮助他们建立就业信心。“双减”政策虽然减少了教培行业的就业机会,但可以通过自身能力的提升来实现新的就业机会。

(三)学生是高质量就业的主体

1.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学生应在心态上做出调整,辩证地看待疫情带来的影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降低对薪资、稳定性的预期,做到先就业再择业。调查显示,78.1%的人认为到大三才进行职业规划,事实上,学生应尽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树立高职学前教育就业渠道多样观念,有计划地推进自己的就业。

2.注重提升自我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是一个多技能的专业,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技能、健全的人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开启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3.保持健康的就业心态。在后疫情时代的“双减”政策下,学前教育岗位大幅度减少,加大了高职学前师范生的就业压力。学前师范生大部分是女生,更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在求职中要直面客观环境,调整状态,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积极争取就业机会,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

猜你喜欢
师范生就业指导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