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质量调查:区域性统考的转型
——区域学习质量调查机制的实践探索

2021-04-06 06:38曹建军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江干区校本区域

□曹建军

(杭州市江干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6)

一、相关概念与实践概况

学习质量调查是指借鉴教育质量监测技术,将之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诊断分析和改进优化,以促进区域性教学质量管理转型的探索,即以学习质量调查为载体,逐步实现从“管理立场”向“学生立场”的转型。

杭州市江干区对学习调查机制的探索始于2003 年,主要经历了体系建构、机制形成、机制优化、机制下沉四个发展阶段。2003—2014 年期间,逐渐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环境与关注学习结果并重;2014—2017年,进一步关注学习结果与学习环境的关系;2017—2020 年,重点关注学习质量调查的分析诊断;2020年开始又进入新的一个阶段,重点关注校本的反思改进。通过以上四个发展阶段的探索,江干区逐步形成了基于学习质量调查的“一环四阶”诊断改进机制(如图1)。

二、体系建构过程

“一环四阶”诊断改进机制的形成过程也是体系建构的过程,以“数据采集”“数据表达”“调研反馈”和“反思改进”四个阶段为载体,形成了基于实证的学习质量调查与改进的闭环,相关内容如下:

(一)数据采集:工具改进

在“三全”质量观“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全过程”的引导下,从“学业水平、实践性学习、学习状态和成长环境”三个维度优化评价体系。

1.学业水平“五级增量”评价——从结果到增值,促优质均衡发展

由于区域校际生源的差异大,如果用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等常规指标去评价各校的教学质量显然不公平。江干区实施了学业水平“五级增量”评价。“五级增量”评价只与学生的入学起点水平比较,计算不同阶段的增量,体现学业水平进步的幅度,学校之间不作横向比较,以此调动不同层次学校的积极性,鼓励学校和教师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图1 基于学习质量调查的“一环四阶”诊断改进机制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出台实施政策,关注学生综合素质

针对非考试学科被边缘化的问题,江干区出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定期抽测体育、音乐、美术、信息的指定项目,英语人机对话和科学实验操作。我们以行动、表演、展示、操作等表现性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校、教师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3.学生学习状况和成长环境评价——关注成长环境,提升学生学习品质

为推动评价从“管理立场”向“学生立场”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本。区教研院进行了“学生学习状态及成长环境”问卷调查,参照各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部分重要维度进行调查研究,引导学校教师关注教育的全过程、全要素。经过十余年的时间,区域学习质量调查评价体系基本形成。这一体系既包括了各地都比较重视的文化课纸笔测试的平均分、优秀率、后进率等的统计,又加强了容易被忽视的实践性学习评价,特别是借鉴教育质量监测的问卷调查方法,开展学生学习状态与成长环境的调查,利用基于学生学习状态的大数据来帮助学校改进教育教学,从而使区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发生取向的改变。

(二)数据分析:主体拓展(区域主导→区校联动→学校主导)

得到调查数据后,区教研院还要分析数据背后的现象及其原因,充分发挥数据的价值。同时,为了推动学校的分析能力,将调查分析的主体从区域整体拓展到区域、学校备课组和教师个人。

1.区域主导,给出建议

每学期,组织区域质量分析会,各学科及测评团队根据数据形成对区域与重点学校的改进建议。

2.区校联动,商议对策

区教研院除了给出学校、学科数据与原始报告,还通过平台,分别以区域学科、学校备课组和教师个人为主体,形成针对区内各校学科、针对本校抽测的年级和学科和针对班级的分析报告。调查分析的主体从区域整体拓展到区域、学校备课组和教师个人。

3.学校主导,区校协同

强调诊断的校本化,将分析、反馈与应用的主动权交给学校,区校携手,共同寻找学习质量调查结果应用的最佳路径。结合学业水平抽测和学生学习状态及成长环境的问卷调查,学校基于调查数据和学校实际进一步开展校本分析,利用区教育评价数据平台,结合区域学科分析报告,从各个角度进行数据分析,了解现状及成因,制订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

(三)调研反馈:结果使用

每次学习质量调查之后会呈现各级各类的分析报告。若将这些结果束之高阁或只作为考核学校、备课组、教师的依据,也便失去了数据本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需要强调调研反馈和结果使用。

1.开展基于调查结果的二次调研

针对区域层面的学习质量调查结果,在学校自我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调研意向,聚焦基于调查结果的需求,为学校、学科甚至教师个人“量身定制”调研方案。同时,不断优化调研方法和技术,开展实证调研。这些基于事实数据的测量分析成为教与学过程研究的实证依据,有效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

2.开展基于调查结果的各类反馈

根据不同分析主体产生的分析报告,采用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结果的反馈。对于区域共性结果,会利用质量分析会等方式,精准归因,寻找对策,为学校教育教学改进提供专业支持;对于个性问题,实施点对点的反馈活动,各学科和教育测评大组基于调查结果,将主要发现“送”到学校、学科组或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校进行监测数据应用的指导工作;对于关乎学校改进的关键问题,我们还采用跟进性调研来持续跟踪。

(四)反思改进:行动跟进(区域分析→校本反思)

随着区校联动的加强,区域测评团队的建设要求显得愈加迫切,江干不断通过反馈机制的优化,促进评价团队基于实证改进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同时,从关注结果的使用助力学校改进教育教学。

1.第一阶段:全区一案,整体反馈,大组成员快速成长

区域机制形成的初期,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大组成员全员参与,通过同伴互助、分工合作,开展问卷命制、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研讨活动,并选派团队中的代表,在区域组织的培训活动中作问卷分析反馈。在过程中,作为教育测评区域种子的教师得到了锻炼,获得快速成长。

2.第二阶段:一校一案,个性反馈,区校成员共同成长

伴随着学习质量调查的深入推进,仅有第一阶段的反馈研讨已经无法满足团队成员的成长,也无法满足更多学校校本分析的需求。在区域整体分析反馈的基础上,增加区校联动项目“学习质量调查点对点反馈”。测评大组成员分工完成全区各个学校的分析,形成一校一案,然后带着方案到学校开展点对点的反馈研讨。学校进一步解读数据,根据数据寻找教育教学的增长点,并通过协商、讨论,制订教育教学的改进策略。过程中,区测评团队的每个成员都经历了数据收集、分析、反馈、引导研讨的全过程,基于实证的教育教学改进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区域评价的意识又进一步辐射到学校层面的骨干教师,为学校的测评工作培育了种子。

3.第三阶段:一校两案,双向研讨,教师、学校全面成长

为进一步画好测评团队的同心圆,激发学校基于实证的教育教学改进意识,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又优化了点对点研讨的内容和形式。区域统筹建立大组成员和学校结对机制,在区测评团队的协助下,学校测评团队关注纵向变化,分析结果,反思前一阶段的行动跟进,进一步制订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形成校本方案。同时,测评大组带着学校分析个案到学校开展点对点的研讨活动,改变原来大组成员的单向输出为大组、学校双向研讨,共同制订校本改进方案。这样的研究过程,既提升了测评团队成员自身的研究水平,又帮助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有志于教育测评研究的种子教师,还引导学校切实关注学习质量调查之后的校本反思改进,为学校自主开展校本调查和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主要成效

2011 年以来,江干区已分四个批次培养区域层面的测评骨干教师30 余人,这些骨干绝大多数都成长为中小学的校级领导,并带领自己学校的测评团队开展校本测评研究。同时,结合相关工作推进、定期种子培训,江干区先后有300 余名教师参与并成长为校本测评的骨干教师。区域内的中小学切实感受到了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的实际效果,产生了自主开展校本研究的愿望。许多中小学在区域学习质量调查的基础上,与区测评研究团队合作,开展二次问卷调查,对一些重要数据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部分学校根据本校的需求,自主研发校本检测工具,开展校本调查和研究。目前,已有30 余所中小学在学校种子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校本调查和研究。其中,10余所中小学成为数据驱动教育教学改进项目的基地学校。江干区将区域性学业测试转型为学习质量调查后,评价成为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肌体”良性运转的重要机制。

(一)关注学习品质成为学校的自觉,区域呈现出理想的教育新生态

实践证明,区域学习质量调查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升,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从整体上看,江干区初中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优质均衡的态势。在杭州市初中学业水平抽测(统计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成绩)和浙江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水平监测中,江干区均名列前茅;2014年以来,在杭州市教育局组织的学生艺术素养监测中,江干区均位列全市前茅。由上海市教科院作为第三方评估单位对杭州市所有初中进行的调查中,高满意度、低学业负担学校排名前5 名学校,江干区占2所,学业负担轻的前10 名学校占5 所,家长满意度高的前10名学校占4所。在2018年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小学监测、2019年浙江省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初中监测中,江干区的学业均衡指数均处于全省前列,过程型质量和结果型质量均为全省最高,呈现出理想的教育生态。

(二)基于数据成为研究的主要工具,实证改进成为区域新常态

区域学习质量调查的持续开展,尤其是学习质量调查结果反馈与应用机制的改进,逐渐推动了区域内教研与调研范式的转型。我们通过深入分析国家、省、市教育质量监测数据,聚焦区域教育教学的亮点和薄弱环节,开展区本学习质量(学业、学习环境、研修状况等)调查,建立多层级全面深入分析机制,让学校、学科、备课组和教师个人都成为数据分析、数据解读和数据应用的主体,协助学校开展基于实证的教育教学改进,并成为一种新常态。2016年以来,区域内教师参与测量与评价相关研究的积极性逐渐增长,提交的论文和案例从2016、2017年的100多篇增加到2019年近400篇,累计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200 多篇,获省级及以上荣誉44人次。在全国、省、市教育评价改革交流会上,江干区先后有40 余人次作经验交流。测评团队多次应邀组团,先后为全国30多个省、市、区的教育测评单位开展教育测评的培训工作,分享江干区学习质量调查及测评团队建设的理念、经验和技术。□◢

猜你喜欢
江干区校本区域
可爱的马
分割区域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春晖社区举办夏日游园会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江干区全市首创减负新举措
区域发展篇
江干区:扩大街道人大监督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