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回忆

2021-04-06 19:35彭立平
青年文学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煤油灯外婆家故乡

彭立平

古话说得好啊:“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我离开故乡已近六十年了,中间虽说也曾有过几次短暂的回乡经历,但作为长年在外的游子,我对故乡也只有儿时的记忆了,更多的是我对故乡以及故乡亲人们那份魂牵梦绕的思念。

我的故乡是在湖南双峰县石牛乡的凼里村。那时的故乡,比较贫穷落后,交通也很不方便,通往县城的山路蜿蜒曲折,很是狭窄,只能过胶轮车或小推车。尽管地处九峰山区,漫山遍野都是楠竹和其他树木,但是经济一直不怎么发达。

这里乡亲们的房子也都跟外婆家的一样,都是土砖房。家里也没有电灯,晚上点的是煤油灯。夜里串门甚至手电筒都没有,点的是竹篾片,生活非常清苦。

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父亲去茶陵工作了,母亲在离家几十里的青兰完小教书,就把我放在外婆家。按照现在时髦的说法,那时的我也是个“留守儿童”。

我七岁时,就跟着母亲离开故乡,到父亲工作的外地去读书了。直到1968年我才又回到故乡,和村里的同龄人一起到离家七八里远的小源完小念书。在那里,我度过了童年的一段难忘时光。

晨曦初露,我们滚着铁环上学去;夕阳西斜,我们又滚着铁环回家来。每天放学后,我们常约在一起捉迷藏、打猪草;假日里,我们又一起上山砍柴、摘粽叶、扯小笋、摘野果,或者到小溪捉鱼、抓螃蟹、钓团鱼……这些,给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当我再次回到故乡时,已是20世纪70年代末了。1978年我参加全国高考,考上了湘潭师专,终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寒假,我带着金榜题名的喜悦,代父母回故乡去看望了外公外婆等亲人,也见到了我童年时的伙伴。

故乡也有了一些变化,至少晚上点的不再是煤油灯了。家家户户也有了电灯,但是,去山村的道路还是那么狭窄,还是那样的泥巴路。还是在改革开放后,搭帮党的富民政策,故乡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是我近几次回双峰探亲的所见所闻中深切地感受到的。

乡里通往山村的泥巴路变成了较为宽阔的马路,并开通了去县城的客运班车。在回乡路上,年轻人一般都是开着私家小车前往,再也不是当年走路时的“晴天一路灰,雨天一身泥”了。山村里原来的土砖房基本上已不见踪影,家家都建起了新砖大瓦房。大舅家,早已在下湾坨把过去的土筑老屋改建成了西式洋房,取名叫“嵩淑园”。前几年,在外婆家的原址上,细舅家建起了一栋乡间别墅,取名“杖理山庄”。楼下是厅屋、会客厅、厨房、健身场和车库,二樓是卧室,三楼是家庭布置的民俗文化展览室。展览室里,细舅收藏了外公外婆家当年用过的许多“老古董”,如晒辣酱的大陶盆,用过的煤油灯、马灯、风车、水车、蓑衣、斗笠、背篓、石磨,穿过的用笋壳编织的草鞋,等等。

去年春节,我还在微信群里观赏了已过古稀之年的两位舅舅和几位乡亲精彩的舞龙表演呢!热闹的舞龙鼓乐声,乡亲们的欢笑声,伴随着翻滚的黄龙腾飞场景,尽情地抒发了富起来的故乡亲人们幸福快乐的喜悦心情!

如今的故乡是双峰有名的林木之乡。九峰山可谓是钟灵毓秀,层林叠翠。登临其上,湘中美景尽收眼底。近观林海,云雾缥缈,只闻流泉叮咚、林涛阵阵、空山鸟语之声,真有飘临仙境之感。九峰山公园正迎来八方游客,与山下的曾国藩故居一起,成了双峰县驰名中外的一张旅游名片。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故乡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壮农强林兴工,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这里不仅建起了上规模的辣椒、药材、板栗生产基地,还有我国在中东地区独占鳌头的蓄电池生产基地——马鞍蓄电池集团。这家企业集产销于一体,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当地独具特色的竹胶地板、凉席、竹制工艺筷、卫生筷、牙签、家具等竹木制品也早已畅销国内外。

故乡的变化,让我心潮起伏,浮想联翩!

由故乡看中国,故乡的变化不正是我们祖国的变化吗?我为故乡的美丽富饶而自豪,我更要为祖国的繁荣昌盛点赞和骄傲!

猜你喜欢
煤油灯外婆家故乡
我在外婆家
煤油灯
故乡的牵挂
回外婆家过年
走在故乡
衣柜上的煤油灯
去外婆家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煤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