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新拓展

2021-04-06 03:54张鲁宁
关键词:林业大学文学生态

张鲁宁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生态文明建设再一次提升到新的高度,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目标,并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谋划,充分体现了党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也积极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南京林业大学是以林科为特色,以资源、生态和环境类学科为优势的高校。近年来,在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南林始终不忘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发展历程中承担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在诸多领域发出了“南林声音”,贡献了“南林智慧”,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胡春华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为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更好地履行林业高校的使命与担当,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凝练学科特色,大力开展生态文学与翻译研究,自2016年启动“生态文学前沿研究”系列论坛,先后召开了四届外国生态文学研究会议,在学界引起较大反响。近年来,在“新文科”建设进程中,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依托南林智库努力推动以生态和环境为聚焦点的跨学科研究,积极促进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当前,全球性环境危机对人类依然构成威胁,尤其是2020年新冠病毒的肆虐使得生态研究在当前更为紧迫,意义更为重大。

2020年12月28日举办的“环境与人文: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是南京林业大学第五届“生态文学前沿研究”论坛,多项议题极为契合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本次论坛由《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研究院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和外国语学院共同承办,《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协办。会议通过线上方式进行,高校及科研单位近5000人参加了在线论坛,在学界产生了热烈反响。来自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河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通大学及南京林业大学等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知名专家聚焦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前沿,围绕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的众多议题展开研讨,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论坛开幕式由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科处高晓琴处长主持。校长王浩教授首先致辞,指出“环境与人文”高层论坛的召开对于提升南京林业大学发展质量、全面建设世界一流林业大学有着重要意义。《当代外国文学》杂志主编杨金才教授在致辞中认为,当代外国生态文学不但有着明显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其中传递的生态警示与教训对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因此,在当前以新冠病毒为代表的全球性环境危机背景下,外国文学界有必要转向生态文学这一重要文学景观,在新的话语语境中重新审视环境与人文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次高层论坛议题设置丰富,包括“当代生态批评理论前沿与热点研究”“当代外国文学中的生态叙事研究”“当代外国文学中的环境史书写”等,既有对当前生态文学研究前沿与热点的回应和观照,也有生态文学作品解读路径的拓展,还有将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置于中西比较视域、学科交叉视野下的跨界研究,呈现了新世纪生态文学主要研究面向。专家们对于生态文学批评前沿选题的把控、如何实现创新的探讨展现了他们在生态研究方面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启发我国生态文学批评学者对生态批评领域前沿话题给予积极关注并与国外同行展开对话。

一、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理论前沿

21世纪以来,新物质主义研究热潮对于非人类物质世界“物质力”(agency)的强调,弥合了传统哲学中主客体之间的二元对立,推动了当前物质生态批评、情感生态批评等前沿理论视角的发展。本次论坛多位专家回应了当前文学批评领域的“物转向”,学者们聚焦我国学界外国生态文学研究前沿问题和最新趋势。苏州大学朱新福教授主题发言为《当下(美国)生态批评的研究内容、理论动向与热点话题》。作为国内较早从事生态文学研究的资深学者,朱新福教授以美国生态批评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了美国生态批评的一些基本信息,包括生态批评的定义、研究前提、该领域的经典理论著作以及美国生态文学批评勃兴的哲学文化思想基础和丰富的文学创作基础。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哲学基础源自现当代西方主要环境哲学思想,文学创作基础则包括荒野描写与自然写作。在呈现美国生态批评研究内容时,他结合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归纳了我国生态批评的几种范式,如美国经典作家/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视域)和自然(环境)思想研究、美国文学中典型的生态作家/作品研究、生态女权主义与女作家的生态思想、美国生态批评理论家等。他指出了21世纪以来美国生态批评的理论动向与热点话题,如后殖民生态批评、物质生态批评等前沿批评理论。此外,他提炼了当下生态批评的研究热点,如人类世小说和气候小说研究、生态批评与动物研究、当代生态批评的“动物转向”关注地方研究、生态文学中的“空间”研究等。最后,结合生态批评的困境与问题给国内生态批判提出了几点建议,如从西方文化转型中寻求自然伦理观、从东方传统文化中寻求生态智慧等。朱新福教授讲座视野开阔、内容丰富,既有对美国生态批评发展历程的宏观呈现,也有对当前生态批评前沿课题、热点动向的敏锐把握,给与会者带来很大启发。

南京林业大学韩启群教授的发言题目为《比尔·布朗新物质主义批评话语阐释》。她从新物质主义批评的领军人物比尔·布朗的“物论”出发,指出布朗的贡献在于阐释了“物论”和推进了现象学领域“物性”概念。和海德格尔等思想家相比,布朗“物论”的创新之处在于强调“物的力量”,尤其是施加在主体身上的力量。韩启群教授指出了“物论”与新物质主義核心要旨之间的勾连,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布朗及其“物论”在新物质主义研究领域的地位和贡献。她认为,布朗对于“物的力量”的强调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新物质主义“物质力”的思考,启发理论界关注物的积极情感意义。此外,她结合布朗的新物质主义批评实践勾勒了布朗在汇入新物质主义大潮过程中思想形成的三次重要节点,包括1996年的“物质无意识”话语、2001年“物论”的阐发与“物性”批评实践、2015年《他物》中与新物质主义核心概念“物质力”的融汇,并认为这三次节点也对应了新物质主义批评话语本身的演进。韩启群教授近年来一直从事物质文化、“物转向”、新物质主义研究,此次发言聚焦新物质主义领域的代表人物比尔·布朗,并剖析了布朗“物论”与新物质主义核心概念“物质力”之间的关联,有助于学界更为宏观地把握当前“物与文学”“物叙事”等研究新动向。

二、当代外国生态叙事新方向

作为一个涵盖人文社科领域所有重新思考人与物质世界关系新话语的统称,新物质主义启发研究者借助新的理论话语重新观照文学文本中的非人叙事、动物叙事、植物叙事。“物转向”“非人转向”开启了学界对于新的叙事可能性的探索,也培养了新的叙事研究兴趣。如江西师范大学唐伟胜教授在发言中阐述了“面向物的生态叙事学”概念,并以当代美国生态作家瑞克·巴斯为例,提出“面向物的生态叙事学”的一种可能路径,即“谨慎的拟人化”策略。唐伟胜教授在发言中强调,“面向物的生态叙事学”的核心是非人成分的叙事再现。以往的文学作品倾向于用拟人的手法来再现非人类成分,体现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而“面向物的生态叙事学”则提出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构想,横跨叙事主题和叙事形式,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

在《文学世界建构的叙事方式及其非自然维度》发言中,上海交通大学尚必武教授则沿着赫伯特·格拉贝斯的批评路径,在总结和梳理文学世界建构的现象学模式、建构主义模式和认知心理学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文学世界建构的叙事方式。尚必武教授强调,叙事不仅是人类存在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建构世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因此,分析文学世界建构的叙事方式,不但可以深层次地揭示文学作品的叙事结构和艺术技巧,而且有助于读者依据相应的文本线索和叙事要素重构作者建构的世界,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在简要讨论上述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尚必武教授在报告中引入非自然叙事学,尝试提出世界建构的非自然方式,并以当代英国小说家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为例展开了论述。

三、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研究新路径

21世纪以来,生态文学研究的切入路径更为多元。参加本次论坛的多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在研究中积极拓展生态批评新路径,体现了文学批评研究的创新意识。

河海大学张海榕教授借助鲍德里亚“超现实”理论中三大核心概念——“超现实”“拟真”和“内爆”,解读了美国当代作家托马斯·品钦《拍卖第四十九批》中的美国都市景观书写,归纳了小说中描绘的三大都市景观类型:拼接式“超现实”都市模型、“拟真式”太平洋与湖滨社区以及“内爆式”都市中心。他认为小说中这些和美国20世纪60年代“超现实”涌入社会现实的都市异化之景的呈现批判了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和电子媒介所操控下的都市景观建构,揭示美国都市景观的内在逻辑,拓宽了托马斯·品钦作为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的批评路径。

南京师范大学韦清琦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蕾切尔·卡逊环境书写的左翼伦理思想简析》。他在发言中提到,随着生态批评、生态女性主义研究在当代的演进,学术界对蕾切尔·卡逊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多样化。通过对文本的细读,韦清琦教授指出《寂静的春天》的发表体现了作家本人充满矛盾色彩的左翼伦理思想,体现了左右两翼政治观的分野。他认为《寂静的春天》所开启的篇章,是在传统科学写作的矜持中展露出革命风貌,在保守主义的道路中寻求激进的转向,是冷战年代里反战与批判资本主义的先声。韦清琦教授是生态女性批评研究专家,他在论证卡逊的自然书写体现出不彻底也非全然主动的左翼倾向时,也立足于对《寂静的春天》中环境书写的分析,文本细读依然是生态文学作品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南通大学佘军教授发言题目为《温德尔·贝瑞笔下家庭农场的三个书写维度》。通过对当代美国作家温德尔·贝瑞威廉港镇系列小说《地球一隅》、《老杰克的回忆》和《记忆》中的家庭农场书写的细读,他挖掘了家庭农场书写中蕴含的处所意识、乡村社区复兴与生态田园想象,透视贝瑞作品中所体现的重农主义思想。佘军教授将传记研究与作品细考相结合,指出家庭农场是连接贝瑞笔下农民、农耕、社区和后田园主义理想的中间纽带,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叙事价值。

四、当代外国生态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生态批评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构造了涉及哲学、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话语对话的平台。本次论坛在理论上、批判方法上都体现出了创新意识,跨学科研究特征非常显著,文史哲相结合,开阔了文学批评的视野。

上海外国语大学张帆教授发言题目为《风景、门槛与记忆——彼得·汉德克<痛苦的中国人>的另一种解读》。张帆教授聚焦贯穿整部小说的重要叙事要素“门槛”,结合文本解读剖析了门槛的物象与意象内涵。通过对小说细节的挖掘,她归纳了人物所体验的“即临界性、异质性、矛盾性和混杂性”阙限状态,并指出“阙限”与“门槛”概念的相通之处。这种从物象研究入手研究主体身份的塑造进而归纳提炼小说的主题、人物刻画特质,丰富了文本解读的路径。此外,她借助海德格尔关于“痛苦就是裂缝”的观点指出了“门槛”的哲学内涵,认为“门槛”在小说中有着“悬而未决”状态,其能指意义在于指涉了人物处于门槛的间性状态。张帆教授的解读穿梭于文本内外,深入开掘了“门槛”的哲学美学内涵。可见,实现文本解读的创新,离不开文史哲艺的相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礼福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空间·资本·权力——新环境史观视阈下的<水刀>》。美国新锐作家保罗·巴奇加卢皮的气候小说《水刀》(The Water Knife,2015)聚焦21世纪30年代美國西南部的“超级干旱”,呈现了西南各州激烈的水资源争夺战,蕴含着厚重的环境史。其报告立足于环境史,由19世纪30年代的“尘暴”引入,考察《水刀》中美国西南部环境史的呈现、环境史的反思与未来环境史的想象,并在人类世语境下探讨建构新环境史观的可能性。报告涉猎了广阔的历史政治语境,结合特定历史时期的环境史语境观照当代外国生态文学作品,增加了生态文学研究的政治历史维度。

五、中西比较视域下生态批评话语研究

“中西比较视域下生态批评话语研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是本次高层论坛设置的一个重要议题。近年来,我国不少生态批评者都发出呼吁,力求在东西方生态批评的碰撞与交流中,为中国生态话语的构建探索可能的未来之路,最终形成一套中国本土生态批评话语体系。

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围绕当前全球新冠病毒这一重要环境危机和生态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反思了他本人独创理论“生生美学”。他将生生美学视为“文化病理学”,认为其背后的理念是与现代文明模式中的“杀生”倾向相对立的“生生”。在他看来,从生生美学的视野来说,人类应该理性地将新冠病毒视为来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种警示,用以反思现代文明形态的“杀生”之过,这是新冠病毒向人类所显现的“危”中之“机”;从新冠疫情角度反思生生美学会发现,生生美学是突显生生价值取向、指向“共生”的生态美学,这是中国生态美学最突出的特点。全球性疫情警示我们,人类只有通过与其他物种和谐共生的途径来达到“生生”、并以“生生”作为价值取向,才能救治地球共同体所遭受的疾病。生生美学是一种追求和谐共生的共同体美学,其国际意义体现在它的独特理论贡献上:解决了西方生态美学的本体论问题和价值论问题,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前景指明了方向——走向“共生以生生”的生态文明。程相占教授在研究中立足于中国传统生态哲学观,将东方美学资源和生态智慧融合到生态美学构建之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的“生生美学”。他的研究启发了国内同行,有必要把传统文学的生态美学范畴和西方的生态批评理论进行对接、对话、比较研究,最终实现在国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发出中国声音的目标。

最后,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長陈莉萍教授在论坛闭幕式上作了总结发言。她指出,早在2016年,英语作为江苏省“十二五”高校特色专业积极凝练生态学科特色,外国语学院大力开展生态文学与翻译研究,不但在全国较早成立了“中国生态文学与生态翻译学会”,而且启动了“生态文学前沿研究”系列论坛,围绕外国生态文学研究前沿问题和最新发展趋势设计议题,先后邀请了40多位在生态文学及翻译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与师生一同研讨,在学界产生较大反响,有效提升了南京林业大学在国内生态文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度。近年来,学校加快“新文科”建设的步伐,依托智库平台大力推动以生态和环境为聚焦点的跨学科研究,推动不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生态文学与翻译研究不仅是外国语学院的学术优势和强项,也是智库建设的重要项目内容。今年是南京林业大学第五次举办“生态文学前沿研究”论坛,由南京林业大学智库生态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和外国语学院共同承办,彰显了南京林业大学在坚持生态研究发展战略中已逐渐形成较好的协同创新机制和合作平台。本次“环境与人文:当代外国生态文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的诸多议题非常契合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论坛的成功召开不仅为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学与翻译研究再次注入强大的推动力,也将南京林业大学智库建设提升至一个新高度。

(责任编辑 张月红)

猜你喜欢
林业大学文学生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我们需要文学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