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视角下最后通牒博弈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021-04-06 14:29董炳圻
中国市场 2021年4期
关键词:经济学

[摘 要]最后通牒博弈是实验经济学中最为热门的选题之一,学者利用最后通牒博弈及其变式探讨了社会决策、公平偏好等诸多问题。文章通过对最后通牒博弈文献的梳理,在介绍该领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详述了影响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四个因素,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为未来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经济学;最后通牒博弈;公平偏好;风险厌恶;公平偏好

[DOI]10.13939/j.cnki.zgsc.2021.04.016

1 引言

理性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前提之一。然而理性人假设的局限性在最后通牒博弈实验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三十多年来,学者对最后通牒博弈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研究更加深入。因此,学者在神经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有了突破性的进展。通过对以往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发现,被试在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中作为分配者和反应者做出的决策都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根据已有文献,文章首先介绍了最后通牒博弈及其实验范式;其次,在概述该领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详述了影响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四个因素;最后,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展望,为未来更加系统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

2 最后通牒博弈及其实验范式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最后通牒策略应用于竞争对手间生意上的讨价还价或商业谈判时的相互博弈里,成为重要的谈判策略之一。最后通牒既可指谈判(或讨价还价)过程的最后状态,也可指谈判(或讨价还价)过程本身。因此,人们就把上述的竞争策略及其状态称为“最后通牒博弈”(Ultimatum Game)。

2.1 最后通牒博弈简介

最后通牒博弈是由两名参与者进行的非零和博弈(戴建星,2016)。作为一种合作下的博弈,博弈中双方的收益或损失的总和不是零值。为排除人际关系的影响,参与最后通牒博弈的双方应为陌生人。考虑被试对被分配金额来源的担忧,不可将被分配的钱定义为薪酬等包含按劳分配原则的敏感词汇。最后通牒博弈除了作为对讨价还价理论的具体方面进行测试的直接作用之外,已经成为研究经济学和其他学科中许多不同研究问题的宝贵工具或方法。

2.2 最后通牒博弈实验范式

两名参与者共同分配一笔金钱,一名扮演提议者(proposer),一名扮演回应者(responder)。两人进行分配必须遵循以下规则:由提议者提出分配方案,回应者进行表决。如果回应者赞成该分配方案,则按照提议者的方案进行分配;如果回应者拒绝分配方案,则两人都一无所得(Güth等,1982)。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博弈双方获得的信息是同等的:其一,提议者和回应者都知道被分配金钱的多少;其二,提议者和回应者都知道对方的博弈后果。最后通牒的纳什均衡策略为作为一名理性的回应者,不应拒绝提议者任何大于0的提议,而作为提议者要尽可能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在现实中,由于人们的行为和自身的条件总是不断地发生变化,因而禀赋也会发生变化。一开始被接受的分配方案很可能随时间的变化而不再被接受。这是因为现实中个人的身份转换、财富变化等,会影响个体对效用的判断。

2.3 最后通牒博弈实验有关结论

最后通牒博弈的证据表明,首先,行为人的决策显著偏离了“经济人”假设。最后通牒博弈中的提议者与回应者决策行为并非完全利己。其次,Camerer(2003)在实验中得出,通常提议者会分配40%~50%的钱,而接收者会拒绝低于20%的分配(Camerer,2003)。最后,回应者不仅关心自己的货币收益,还会将自己的收益与提议者的收益进行比较(Güth和Kocher,2014)。

3 影响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因素

在对众多文献进行梳理之后发现,学者们对最后通牒博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公平偏好、社会价值、情绪以及风险四个方面。文章主要从以下四个影响最后通牒博弈决策的因素进行分析,对该方面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总结,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3.1 公平偏好

公平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历来受到来自多个学科的关注。吴燕、周晓林(2012)设计了多轮最后通牒的博弈探究人机博弈与人际博弈相比對公平性的加工是否会减弱。最终研究得出人机博弈中,损失域和不公平提议涉及更多的抑制加工,获益域和公平提议则具有更强的动机性含义。近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和脑成像技术的广泛应用,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开始运用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及事件相关电位、脑磁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技术,深入探讨有关不公平感及相关决策的脑机制。

在最后通牒游戏(UG)中,拒绝不公平提供通常被认为反映了由前岛叶和内侧前额叶皮层介导的消极情绪觉醒。在最后通牒实验中研究了前脑岛(Anterior Insula,AI)和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之间的关系。大部分学者认为 AI 与对公平规范违背的侦测与反应有关,MPFC 主要参与自我相关的不公平加工。

3.2 社会价值

社会决策任务是在复杂的社会世界中有效进行心理运作的过程。最后通牒博弈(UG)作为被广泛研究的社会决策任务,无数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人们受社会价值、社会环境等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决策。社会价值观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特定结果模式的稳定偏好。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对合作的理解是不同的。Wim等人研究了社会价值观是否对个人和他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最终得到的主要结论是,合作者和个人主义者对社会行为的评价维度和效能维度的理解是不同的。合作者倾向于将合作竞争维度视为评价维度,而个人主义者倾向于将其视为权力维度。

有学者发现,最后通牒博弈试验中参与者在体验更多的不公平时,会更强烈地希望制裁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而且,在实验研究中也发现,一些提议者之所以提出较为公平的分配方案的主要原因在于:担心低分成分配方案被回应者拒绝(毛孟凯,2015)。因此,在位者不仅需要引导民众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价值观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且需要制定一定的惩罚手段限制违约民众的行为。

3.3 情绪

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在特定环境中,人们通过情绪表达他们的主观感受。首先,学者们在研究最后通牒博弈时发现,实验的不同情境会引起被试情绪的变动。Alan等人设计被试与人和计算机分别进行最后通牒博弈,并借助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扫描了19名被试,研究其行为与神经反应。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参与者对来自人类的不公平报价比从计算机提供的相同的报价有更强的情绪反应。其次,情绪对被试的决策产生重要的影响。Harlé和Sanfey要求被试在进行最后通牒博弈之前观看电影片段,以此诱发被试的中性、悲伤以及喜悦情绪,实验结果显示情绪悲伤的被试比中性情绪被试更容易拒绝不公平的分配方案。

3.4 风险

风险具有付出成本和代价的不确定性,如何评估和控制风险是学者们感兴趣的话题。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对于风险的考量以及被试的风险厌恶程度往往对提议者提出的分配方案有重要影响。李万里采用了概率统计分析法、基尼系数分析法和矛盾分析法评估最后通牒博弈中的风险,这使风险得以量化。不少学者发现被试对于风险的考量还具有性别差异。因此,提议者在制定分配方案时应综合考虑回应者的性别、公平偏好等,以此降低分配方案被拒绝的风险。

4 未来研究展望

学者对最后通牒博弈的研究依旧不能停下步伐。我们承认目前最后通牒博弈在心理学、社会学、神经学等方面已有建树,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据此,文章提出以下两点研究展望,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第一,构建最后通牒博弈中被试决策的效用模型。被试个体存在差异,其对风险的厌恶程度、对公平的偏好都有不同。因此,未来研究可通过对被试做出决策时内心活动的刻画,形成决策的效用模型,从而预测被试是否接受或拒绝分配方案。

第二,建立最后通牒博弈与薪酬管理之间的联系。企业与员工的相互博弈中如何获得最大利益以及最后通牒博弈的研究成果为薪酬谈判提供的策略分析是今后研究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戴建星.最后通牒博弈的策略演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2]冯淑丹.面孔可信任度对最后通牒博弈中决策及公平感的影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3]毛孟凯.最后通牒博弈实验及对我国收入分配的启示[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5):175-179.

[4]吴燕,周晓林.公平加工的情境依赖性:来自ERP的证据[J].心理学报,2012,44(6):797-806.

[5]CAMERER C F.Strategizing in the brain[J].Science,2003,300(5626):1673-1675.

[6]GUTH WERNER,SCHMITTBERGER R,SCHWARZE B.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ultimatum bargaining[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82(3):367-388.

[7]WERNER GUTH,MARTIN G KOCHER.Than thirty years of ultimatum bargaining experiments:Motives,variations,and a survey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2014(12):396-409.

[8]吳金桃.学龄前幼儿纯粹经济人假设研究——基于不同类型博弈实验[J].中国市场,2016(29):78-79.

[作者简介]董炳圻(1995—),汉族,河北人,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经济学
《元宇宙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经济学科学
比较法律经济学:法社会学研究下的经济学回归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法律与经济学系简介
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
学习新制度经济学有感